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为什么想要学好古诗词,首先得认识意象,了解意象。

我们都知道中国一度被称为文学的国度,诗歌的国度。但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文学在当年影响力到底有多么强大!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传统的中国文人地位一直都很清贵,很受人敬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比一般的人有思想、有品位、有气节,这些都是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现代人往往忽略,那就是他们还掌握了当时最高的一门艺术——文学。

我们现代人说,那些古人就会写两篇文章而已,又没啥了不起。但在那样的年代,只要写得好,名垂千古一篇足矣,不需要两篇。张若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篇《春江花月夜》为整个盛唐压卷,他的名字自然千古流传!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古诗《春江花月夜》配图

文学为什么被认为是最高的一门艺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很多艺术形式都拜倒在文学的脚下为文学所笼罩,比如说书法、绘画、建筑、音乐等等!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匪夷所思,怎么可能?

我在本篇文章中就建筑是如何拜倒在文学脚下的简略谈一谈。大致分成两种模式:第一种,以圆明园为代表。圆明园中的很多景点,就是根据古代诗人诗文中所描写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比如:圆明园中的景点:上下天光。再现的是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所描绘的景象。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上下天光 图咏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上下天光 复原图

再如:杏花春馆表现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笔下的景色。武陵春色展现的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花源。这些造景就是用于展现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美景。

另一种做法,以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这样的景点为代表。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与谁同坐轩 外景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与谁同坐轩 内景

此处景点的命名来自于苏轼的词《点绛唇》: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麽?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而整个景点展现的不再是诗词中描绘的景色而是这首词所表达的心境。小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呈扇形,屋面、轩门、窗洞便都做了扇面。它的背后有一座笠亭,亭盖如独钓寒江渔夫所戴斗笠。折扇、斗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是闲适、隐逸、超脱的代表。为什么闲适、隐逸、超脱?其匾额与谁同坐一句道破玄机。因为园林主人孤高自许,天下只有明月清风配与我为伴。整个景点表达的是苏词《点绛唇》中旷达高远的心境。物象与心境交相辉映,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园林!

很多现代人说,那些园林有啥看头?就是些树、花哪都一样有!其实他不明白,在中国的园林里,有一个外在看得见的世界,更有一个内在看不见的世界。现代的我们不懂得这些,去游览古典园林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所以,我们一直走在这座园林里,但我们却从未走进过这座园林!朋友们您不觉得这和我们的中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时的情景一模一样吗?

正因为文学影响力的强大,正因为当年很多的艺术形式都拜倒在了文学的脚下,大家可想而知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环境。他们从小在这样的园林里长大: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园林

穿着这样的衣服: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服饰(尤其要注意衣服中间的补子)

家里摆着这样的陈设: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一品清廉瓷瓶

手上拿着这样的扇子: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六合同春扇子

书房里放着这样的砚台: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满含寓意的砚台

他们的妻妾头上戴着这样的首饰:

学习古诗词的桥梁——意象(三)

充满寓意的首饰

他可以说从生到死就生活在一个被意象包围的世界里。所以,当他提起笔的时候,他既没有卖弄也没有显摆,更没想为难谁,只是自然而然的运用着他熟知的东西。而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没有谁觉得他的诗文古奥难懂,觉得为难的只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罢了。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些现代人想要读懂古诗词,入门第一步就得熟知相关意象的内涵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