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论:应试教育,让你曾经是个放羊娃

在讲主题之前,大家先看一下这段熟悉的对话:

教育评论:应试教育,让你曾经是个放羊娃

一段经典的放羊娃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学习。”

“放羊为了什么?” “学习为了什么?”

“挣钱。” “上好初中。”

“挣了钱呢?” “上了好初中呢?”

“娶媳妇。” “再努力学习,上好高中啊。”

“娶了媳妇呢?” “上了好高中呢?”

“生娃。” “考名牌大学呗。”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 “考上名牌大学以后还要干什么?”

“放羊。”…… “读好硕?读好博?找好工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真正的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那里的孩子们谈到学习的时候,往往都会这样回答。

时至今日,无论是不是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就连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在这个大环境里,都已经成了那个可悲可笑又可怜的放羊娃。只不过我们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一张又一张的成绩单。

想想自己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吧,小学要上补习班,参加特长班,是为了比过别的孩子,去上重点初中。初中要上补习班,各种贪黑熬夜,因为得要在中考考高分,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更得要努力学习,所有时间用来刷题,最后几个月更是刷到自己母亲是谁都不记得。为了那一张纸复习上两三年的,也大有人在。

教育评论:应试教育,让你曾经是个放羊娃

no pains,no gains的道理错了吗?

no pains,no gains的道理没人说得出个不字,可也正是这个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绑架了那些单纯而又无知的小孩子,导致最后以上的放羊娃式人生思维,最终迷失自我,越活越累。当仅有十几年的人生里的大部分时间被父母、老师、亲朋好友、亦或是说整个社会的这种主流观念熏陶改造以后,我没说错的话,学习越使劲,越考高分的学生家长越高兴,老师也更偏爱,学生都以能够达到这种标准而骄傲自豪。就像是一只小猴子,最开始什么意识都没有。但是如果长久地让他往东才会得到香蕉。那日复一日后,他肯定会自觉往东走。

这种定式思维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不是全都是坏处,还有香蕉可以吃。就像我不得不承认,当所有人听到我的高考分数以后,对我的父母表示艳羡的时候,我的心里每每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之感。

只会往东的猴子是这悲剧里的受害人,幕后推手则是所有从小不断暗示他怎么做才算对的人,教给他那套生存法则的人,是这个猴子长大的大环境。

学习和努力本身一点错都没有,任何人想要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都需要经过这个过程。错的是告诉他这个题应该怎么做,这个习应该怎么学,将来你才能考高分儿。甚至大多数时候怎么思考,怎么做都不重要,就算是强调了,最后也一定会加上一句:没有高分一切都是浮云。

分数固然重要,但是,老师和孩子们,我们都怎么了?在我们的教育人生里真的除了分数,不能有其他东西了吗?那些更重要的东西都被我们抛在哪儿了?

我现在会感到可怕,是因为发觉这种力量太根深蒂固,他强大到让我们本身下意识都会认同这种想法。我现在会感到可悲,是因为整个社会,包括我自己都在默认赞同 :衡量我这20年最大的成就和人生价值的,是一个数字,而不是我这个人有多少快乐幸福,掌握了多少本事,对身边人和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多少。

应试教育,杀死的是一个小孩获得教育和学习所带来快乐的机会。 人们只看得到中国孩子越往后越没有后劲,而外国人的小孩儿却很容易在大一点的时候做出名堂。可是又有几个人想得起,孩子对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激情的感知已经在成长的时候被包括你们在内的所有人给一点点扼杀的干干净净。而毫不夸张的来说,那些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中国家庭和中国孩子都是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中国小孩儿和家长,都被困在了这个死循环里,因循守旧,一轮又一轮。

教育评论:应试教育,让你曾经是个放羊娃

生在大城市,我却依然是个放羊娃

拿我本人做例子,土生土长的乡下孩子,从小到大以学习努力上进为人生信条。我不知道我这一生的价值在哪儿?或者说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小学努力学习是为了上好初中。初中努力学习是为了中考高分。高中努力学习是为了高考高分,一个好的省排名、念一所好大学。

时至今日终于是考上了所谓好大学,才开始迷惑,和那些和我活法不一样的同学一比,觉得自己的人生缺了一大块。我好像并没有什么爱好和业余活动,或者就算有潜在的爱好,也没有拿出来认真发展过。我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儿?活着为了啥?下一步,我还能做什么?难道我要像前20年一样,继续以努力学习,考一个好的研究生为活着的目标吗?

我不知道同样处在这个应试大环境里的其他孩子和家长都是什么样的。可是我觉得大多数像我一样最初怀揣着最单纯理想和抱负——想要念书出人头地的寒门子弟,而家里的文化环境又不够,根本没有人教导这些道理。我猜想应该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群体的受害者了吧。没有快乐,没有真正的人生目标,或是其他的精神寄托,人生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学习,当这条路堵死了,不顺了,那些高考失利的孩子们要死要活跳楼自杀,他们的心情能理解了吧?呵呵,坦白说,第一年高考失利的那个时候,我真的就是这样想的。只不过今天才明白这想法背后的症结所在。

现在我想通了,并且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问题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父母师生都没有及时清醒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给予足够关注,他们还在这条路上乐此不疲,津津有味地照自己的活法活着。

20年了,都20年了,我才第一次回头,开始发现事情不对劲了。没错,前20年的我,由于比其他人相对来讲更自律,有毅力,做的相对还不错,算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了。可是扪心自问,这20年,我不快乐,成长过程里收获的东西也很有限。拿着这篇文章来说,在这几天,幡然顿悟了这个道理以后。觉得自己前20年大多时候都是白活了。

学习和努力不应该被冠上那样的头衔!他们应该是连着激情和动力的,背后隐藏的那种是自发的热爱。我喜欢做这个就是因为我喜欢,学一门手艺或者是看一本书,是因为它能证明我的价值,让我觉得自己有用,打从心眼儿里的高兴。而不是迫于社会舆论、不是为了爸妈的骄傲和体面、不是为了老师的夸奖和偏爱,当然如果为了一张张通往这那的成绩单,则更加是可笑!可悲!可怜!

笔者没有贬低和看不起任何一个这样的孩子。而恰恰是因为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所以才要醒悟以后连夜写出文章,惟愿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和家长,无论是否寒门,都不要再身受其害,待到多年以后才幡然悔悟。

二十年,很多东西已经丢失,并且再也不会有机会弥补。我现在就觉得难受了,觉得失落了,看一看身边那些没有被应试教育局限住的同窗们,觉得自己已走过的人生本可以更精彩呢。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和我一样想法的人,笔者也是空度二十载以后,走到大学这个多元化环境里,才开始对比身边人和自己,总结反思出来这一套道理。

如果当一种恶性的定式思维真的成为了一生的习惯,个中危害,又何须细说。

教育评论:应试教育,让你曾经是个放羊娃

我这个放羊娃,如何规划孩子的教育?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满脸沧桑的中年人了,也是一名父亲。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的学生,一个真正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应试教育的学生,真心的不想再让我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不是因为对教育充满仇恨,而是希望自己失去美好的东西,不想再让孩子错过它们的精彩。我希望孩子们能在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 ,也希望他们能够不为生活的苟且而把埋没自己的本我,更不希望他们受到环境的约束,而永远失去表达观点的勇气和意愿。

因此,我在为自己5岁的孩子选择培训机构和课程的时候,会最先把提分班、奥数班、英语班等这些应试教育的残留,从选项中删删除。我给孩子报名的都是,篮球、跆拳道等有机会接触阳光、空气、欢笑的课程。

我想,广大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投资人,在选择课程产品的时候,如果你还是习惯性的把生产“学霸”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的话,你就注定被未来市场所淘汰。当前的教育需求早已把应试教育放在了对立面。80后、90后的家长们更加关注教育的服务品质、个性塑造等方面。

应对市场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

OMS精英校长专项特训营

续班百分百赢战全年营销

2018年9月11-13日 南京

2018年9月18-20日 成都

2018年9月26-28日 郑州

帮助教育者成就梦想,用管理改变学校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