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看起来比你年轻那么多?

阿 君

他们为什么看起来比你年轻那么多?

一个人的学习力(动力、能力)是其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

他们为什么看起来比你年轻那么多?

博学笃志,方能神闲气静、心灵高贵、头脑智慧。

他们为什么看起来比你年轻那么多?

每一个不再学习的人,都无异于自我放弃。

哥哥酷爱学习,参加工作后直到现在还延续着学习习惯,似乎永远在保持“充电”的状态。前两天,他参加三天行业集中学习回来,颇感慨地对我说:“我发现学习班的学员都比我小好多,有的年龄和我儿子差不多。”我揶揄到:“活到老,学到老,这不丢人,证明你还很年轻。”

的确,我一直以为,一个人的学习力(动力、能力)是其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如果一个人开始表现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生活只是按部就班,不再主动接收任何新鲜知识、事物,说明这个人的精神已经衰老,只是如王尔德所说的“存在着”,并没有真正活着。

而不幸的是,中国式教育灌输给我们的观念通常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情,一旦走出学校就万事大吉,从此不必再学习了。更有甚者,从上大学就开始放任自流,因为从前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在老师和家长的探照灯下,不得不学习,考上大学就是人生最大的目标。而考上大学后呢,不仅没有了目标,还有了更多自由,不再有老师家长耳提面命——终于可以歇歇啦!通宵达旦打游戏、翘课、睡觉、刷手机就成了家常便饭。如果可以进入各大学的宿舍看看,就会发现这样浑浑噩噩的学生不在少数。

走入工作岗位后,学习就更困难了。一方面,因为现实生存的需要,时间被工作、日常琐事所挤压;一方面,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如今,我的学生时代的好友已如行云散,偶尔小聚,会发现大家的精神面貌有天壤之别。某次,参加高中同学的一次大聚会,当年大家刚过而立之年,在一些人眼里,生活仅剩下工作、老公、孩子和无尽的日常琐事,精神世界狭小到令人窒息。

走过几个单位后,我几乎在哪儿都能发现一直对现状不满、对单位不满,但永远止步不前,从来没想改变自己、提升自我的人。最初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天长日久,保持学习的人已经走了很远,抱怨的人依旧在原地抱怨。

我的忘年交中,有几位很值得尊敬。他们的特点之一是:老得慢——在他们身上时光缓释,岁月有情。一年、两年、几年不见,仍然感觉不到太多岁月的侵蚀。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力和生命活力。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早年实现了开车走中国、环游世界的目标,后无师自通零基础自学绘画、雕塑,不仅乐在其中,竟然还弄出了不小的名堂;一位杂文家,多年坚持写作兼练习书法,现在不仅写作硕果累累,还成了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一位出版界的前辈,退休后去京郊密云过起了田园生活,每年和老伴国内国外自助游,博览群书,过上了闲逸充实的神仙日子,每次见面均感觉其神采奕奕,比实际年龄年轻甚多。

总有人问人生有何意义?最常见的回答是人生没有意义,但要赋予其一个意义。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就是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无穷地探索未知,不断地增加新的、有益的知识,追寻世上的一切美好,尽量发现和获取精神财富、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和对世界的认知。“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不读诗书,形体丑陋、面目可憎;博学笃志,方能神闲气静、心灵高贵、头脑智慧。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如此之多,先知和智者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此丰硕,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能感知、了解、得到其万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把大把时光浪费在永远刷不完的朋友圈、永远看不完的肥皂剧,虚掷在永不散场的吃喝、聚会中呢?急景流年,时不我与。利希顿堡说:“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庸常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的年华虚度、一事无成,而每一个虚度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每一个不再学习的人,都无异于自我放弃。

说到底,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的知识都是暂时的、还有很多是毫无价值的,而拥有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财富。学习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使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生活更加丰富并具有想象力,使人找到生命动力的源头和失落已久的灵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知识愈广,其自身也就愈臻完善。生命的大书读之不尽,人生的道路风光无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永远走在学习、探索的路上,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方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致荒芜,让自己的内心更丰盈、生命更鲜活。学习,就是青春不老药!想永葆青春吗?那么,不要放弃学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