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麻煩不是你要加薪,而是30歲以後能去哪?

朋友Z說,他要換掉公司設計師H。H我接觸過,年齡差不多27歲,設計水平還算可以。所以,我很納悶。Z告訴我,當初招他過來時,開的條件是3K底薪+業務提成,而行業水平是在2.5K左右。H跟Z提加工資,理由很簡單,已經工作一年了。Z只跟他說了兩點:

一是你的能力只匹配現有的薪資水平;

二是你這一年創造的效益不足以讓你漲薪。這一年,H表現不盡如人意。Z也給了他機會,但他無動於衷,只好借加薪把他換掉。在Z看來,加薪標準是以員工能力和價值創造來衡量。達不到這兩個標準,即便工作年限再長,也不會加薪。不過,很多人覺得,老闆不加薪就是故意壓低工資或者摳門。這樣的老闆肯定有,但我們關心的應該是自己。事實上,有多少人分析過自己,哪些能力需要提升,哪些環節需要改進?可往往是,很多人過高評估自己投入而要求更高的回報。所以,我們經常聽見有人抱怨:“為什麼老闆不給員工加工資,而是再招一人?”這個問題,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憑什麼讓老闆給你加工資?”

加薪的正常途徑有三種:

一是升職;二是業績;三是最低工資線上調。如果這三種都跟你無關,你要是老闆,你會同意嗎?你肯定不同意,而且還會提前找個“備胎”。那個時候,你會怎麼辦?不是說,跳槽可以漲薪的嘛!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跳槽就是!我想說,你能一輩子總跳來跳去嗎?你去新公司面試時,發現你是個不安分的人,他們還會選擇你嗎?要知道,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年輕人,而比你能力強又上進的年輕人更是不再少數。我問Z,後來怎麼樣了?Z說,我招了個新的設計師,水平比Z強,又肯吃苦,三個月轉正後給他開3.2K的底薪。我問H辭職後去哪了?Z說,像他這樣的設計師,一抓一大把,還能去哪,只能在小公司混唄。朋友S抱怨說,真TM悲哀,公司寧願把錢開高給新來的人,也不願意記得坐在某個角落埋頭苦幹的舊人。S畢業後在單位工作六年,主管級別,月薪4.5K。今年,S總把“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掛在嘴邊,嚷著月薪至少5.5K。這個價位怎麼來的?S正好有一朋友,跟她差不多的工齡和級別,月薪5.5K。這一比較,她心理就不平衡。我告訴她,公司不止你一個,如果你的能力或業績不是特別突出,老闆不會輕易給你漲薪。S問我為什麼?這個邏輯很簡單,就是老闆要平衡。如果把你薪酬提高,別人心理肯定不平衡,就會有情緒,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S反問我,那為什麼部門新招來的小姑娘就直接開到4.5K?憑什麼啊!我問她,具體什麼情況?S說,老闆給她配的助手,今年才24歲,足足比她小4歲。S呢?已婚,小孩3歲,目前在準備二胎。我問她,你現在上班,是不是消極怠工,還經常抱怨活多、工資低,跟同事鬧情緒?S承認。我說,你危險了。S不理解。我告訴她,這個新來的小姑娘能拿這個薪水,就說明她值這個錢。更重要的是,她年輕,學習能力強,隨時可以取代你的地位。S雖工作六年,可近兩年心態沒端正,能力沒提升不說,脾氣到見長。她總覺得資歷老,公司就該加錢。現實中,如S這樣的老員工也不少,他們在舒適區呆久了,就有種“飄”的感覺:沒功勞也有苦勞,公司就得給我加錢。可真相是,資歷已不是優勢,而是負擔,尤其當能力與資歷不匹配時就更嚴重。想想看,就連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就準備對34歲左右的老員工動手,他們可都是能力強的老員工啊。再說,S準備二胎,後面一年半時間都報廢。老闆要的能創造價值員工,自然要準備換人。S意識到加薪問題的嚴重性。更令她擔憂的是,如果老闆真辭了她,她已經習慣現在環境,不知道自己還能去哪。我給S提了個建議:專業前置,加薪後延。要知道,薪酬翻倍,不是靠加薪,而是職務晉升。也就是說,放棄短期的小利益,而專注長期大利益,這才是王道。S聽從我的建議,不再提加薪的事,一門心思撲到工作上。此外,S報名參加各種學習和培訓,提升專業技能和思維認知。至於,那個小姑娘後來怎麼樣?S說,老闆在試用期結束後直接Pass了,理由是不合適。職場中,大多數人要求加薪前提是橫向比較,而非縱向比較所得出的結論。從數據分析角度來看,橫向比較關鍵就是要解決比較對象之間口徑統一的問題,否則非同一口徑的比較就沒有意義。這也是為什麼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要求使用國際會計準則的原因所在,就是便於國內外投資者進行數據對比。但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無視橫向比較口徑統一問題,他們只關注最表象的東西,薪資水平的高低。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薪資高低往往取決於三大因素:行業附加值的高低、工作風險性的高低、工作能力水平的高低。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些差異,也就無法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理性分析,而通常採取的就是主觀上的應激行為,衝動式提出加薪訴求。這種訴求,往往很難得到正視和解決。對我個人而言,我所焦慮的不是一個月加多少錢,而是30歲以後我還能往哪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焦慮?前段時間,兩個視頻刷了朋友圈:一是馬雲預測如果不改變現有教育方式,30年後我們孩子找不到工作;二是秦皇島某速凍水餃的無人工廠,原本200人的廠房只需要20人就可以高效運行。另外,今年無人超市、無人駕駛等各種無人應用場景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你還會覺得,30年以後是我們的孩子找不到工作,還是我們自己已經沒有工作?其實,AI已來,只是尚未流行而已!所以,對我們來說,未來你不僅要跟人競爭,還要跟AI廝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