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在分享中成長

閱讀,可以豐富生活,增長見識,愉悅身心。閱讀,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養,拓展人生。著名教育理論家朱永新在《我的閱讀觀》中提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為美麗的精神家園。這些觀點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讓閱讀在分享中成長

國外,許多國家都重視全民閱讀。 美國於2015年9月5日舉行了第15屆國家閱讀節,主題是“我的生活裡不能沒有書”,國會圖書館邀請175位作家、詩人與讀者共襄盛舉。同時美國把3月2日——兒童文學作家蘇斯的生日定為“全美誦讀日”,每年都有數千萬人參與閱讀與朗誦活動。

日本針對不同群體設立了諸多閱讀節:每年4月23日定為“兒童讀書日”;每年4月23日至5月12日則為“兒童讀書周”;每年10月27日到11月9日為“國民讀書周”;日本政府還將2010年定為“國民讀書年”,隆重推出一整年的國民讀書計劃。

法國更是一個重視閱讀的國家。1989年,法國國家讀書節創立,於每年10月14日至16日舉行。此外,法國還有自己的國家兒童圖書節。2015年法國國家兒童圖書節的主題是“輕鬆的閱讀”,共有1200場活動在夏令營、海灘等一些令孩子們心情放鬆的地方舉行,包含文學野餐、與作家和插畫家對話等豐富內容。

讓閱讀在分享中成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自身實際,依託校園育人環境和資源,開展生生共讀、師生共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積極引導師生閱讀經典,啟迪智慧,潤澤心靈,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高尚的人格,營造濃厚的校園氛圍。

讀:熟讀經典詩詞。合理利用班級圖書角,倡導學生把自己的家庭讀物帶到班級和同學交流共享;各班要充分利用閱讀課開展讀書活動;寫:認真地做好讀書筆記,經常交流讀書心得;學校在校園廣播、校園文學報中開設學生讀書論壇,讓學生交流和分享讀書的樂趣。展:各班要開辦文化園地,定期展示本班學生的讀書成果,,組織學生展示、彙報自己近期的閱讀收穫;每學期開展一次書香校園開放日活動,向家長向社會展示學生讀書成果;演:組織學生開展經典誦讀、賞詩會、讀書演講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讀書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評:舉行讀書筆記評選、讀書徵文評選和讀書手抄報評選活動。

倡議:在家庭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家長在雙休日抽出一小時的時間定為“讀書時間”,和孩子共同閱讀,共同提高,營造家庭讀書氛圍。有條件的家庭要經常帶孩子到書店購書,到圖書館借書,拓寬讀書渠道。推薦:開展“我向父母親推薦一本書”活動,將家庭引入到熱愛圖書、享受閱讀、享受經典的行列中來。交流:開展全校性的讀書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參加;在家長會、家長學校的活動中圍繞“親子共讀”進行讀書經驗交流;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使其成為學校書香行動有力的支持者、宣傳者、參與者和建設者。

讓閱讀在分享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