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時期,膠東半島北部的交通爲何要比南部更發達?

最近這段時間,關於一條鐵路的消息,在膠東半島引起不少朋友的關注,那就是規劃中的“榮萊高鐵”項目的最新進展,這條高鐵,西起青島萊西市,經萊陽、海陽、乳山、文登,東抵威海榮成,貫穿膠東半島南岸地區。一旦建成,也將結束膠東半島南岸沒有鐵路的歷史。在此之前,半島的中部和北部都已開通火車,中部的藍煙線始於上世紀50年代,北部沿海的客運列車雖然時間不長,但貨運也有些年頭,相比之下,南岸則要稍遲一些。

為何會產生這種現象?在諸多原因當中,歷史淵源的影響也不小。因為,在古代(尤其是明清兩代),膠東半島南岸的交通條件,就一直不如北岸發達。

古代沒有鐵路,亦無公路,衡量交通的主要指標是“驛站”和“急遞鋪”,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交通工具,前者靠快馬,後者靠步行,兩相對比,自然是前者的級別更高一些(可以理解為現在的高速路)。兩者所在的道路雖然都可以統稱為“官道”,但設有驛站的道路,有時也專稱為“驛道”。這兩者至今在膠東地區的地名中仍留有痕跡,比如,棲霞市有個官道鎮,萊州市有個驛道鎮,皆是因古代的交通而來。

驛站和急遞鋪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方便古代的公文傳輸,因此當時的驛道和官道,基本都在府縣之間,連接的是縣城及以上城市。

在明清時期,膠東半島北部的交通為何要比南部更發達?

有趣的是,在明清時期,膠東半島(登州)的縣城大多在北岸或者中部地區,在南岸者甚少。在清代中後期,登州府轄下有一州九縣,分別是蓬萊縣、黃縣、招遠縣、萊陽縣、棲霞縣、福山縣、寧海州(牟平)、文登縣、榮成縣(當時縣城在北岸的成山)和海陽縣。其中,蓬、黃、招、福、牟、榮等六地,均位於膠東半島的北岸,剩下的萊陽、棲霞和文登,也靠近半島的中部,真正意義上位於膠東半島南岸的縣城,只有海陽一家。並且,海陽建縣時間頗晚,清雍正年間才從萊陽分出,以大嵩衛城設海陽縣。

在這種情形下,可以說膠東半島北岸一直是登州府的重心所在,北岸的交通自然要比南岸發達許多。在明清兩代,膠東半島唯一的一條驛道,就位於北岸地區,連接萊州府(掖縣)和登州府(蓬萊),現今龍口市的黃山館鎮,就是因地處驛道上,而逐漸發展起來。

在明清時期,膠東半島北部的交通為何要比南部更發達?

進入近現代以來,交通設施雖然日新月異,但交通道路的走向,大致仍延續了古代道路的走向。萊州府和登州府之間的官道,後來就成為煙濰公路(國道206)的雛形,煙青公路(國道204)萊陽段的前身,則是萊陽縣到寧海州的官道。而後來修建的鐵路,也基本是在此基礎上裁彎取直修建。最典型的是藍煙鐵路,與國道204基本平行。正因為這種歷史淵源,膠東半島南部的交通,才一直不如北部發達。

在明清時期,膠東半島北部的交通為何要比南部更發達?

不過,到了20世紀之後,情況所有改變。受青島開埠、海運興起以及行政區劃調整等因素影響,膠東半島南岸的城鎮數量,逐漸多了起來。首先,從1900年代初,榮成南部的石島就開始興起,一時之間有“北方小香港”之稱,此後這裡一直是半島南岸的代表城鎮,雖無縣城之名,但具城市之實。其次,1940年代,牟平和海陽各劃出一部,新設乳山縣,乳山縣城在夏村,也算地處半島南岸。再次,近十餘年,膠東南部諸縣均重視開發沿海,萊陽丁字灣、文登南海也漸成規模。個

隨著城鎮的增多,自然需要提升交通條件。如此看來,南岸開通高鐵,既是在情理之中,也算是對南岸自身實力的一種證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