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張照片記錄上世紀80年代北京中學生:最閃光的是充滿希望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任曙林和他的作品。本文圖片皆為任曙林拍攝的80年代中學生作品。

從1979年開始,任曙林端起攝像機,用了10年時間,300個膠捲,1萬餘張照片記錄下了北京80年代中學生的模樣。近日,部分該組照片再次出現在公眾眼前,引發了一陣對80年代青蔥歲月的“回憶潮”。

但任曙林8月13日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如果只是從照片裡看到青春和80年代就“窄了”“淺了”,他更希望人們能從這些光影中感受到人應該有的模樣--既健康有教養,又接地氣,充滿自由和靈動。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風靡80年代的梅花運動裝。

8月17日,任曙林多年好友,798映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那日松告訴澎湃新聞,他對任曙林的行為頗為“佩服”。“我也是80年代的中學生,那些照片記錄的場景很真實,很親近,就是我們當年的生活。”

“攝影是拍眼睛能看到的東西,但實際上拍出了眼睛看不到的東西,這就需要打開第三隻眼。”任曙林用食指指了指腦門說道,“這才是攝影的核心。

校服特寫:被“剔除”的儀表美

在任曙林眼中,人應該是什麼模樣?澎湃新聞在他的鏡頭中看到,80年代的中學校園,有日光下踩著窗沿擦玻璃的女學生,在操場上或沉靜閱讀或俯身討論的同學,而更多的是一些局部和細節:陽光曬得棕黃的腿,穿著涼鞋的腳,黑底碎花的泳衣輕貼的後背,還有深藍無袖外衫內搭雪白襯衣的校服領口。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那日松記得,在2005年第一次系統看完任曙林拍的這些中學生照片後,感覺像被“擊中”一樣。

“我也是80年代的中學生,那些照片記錄的場景很真實,很親近,就是我們當年的生活。”8月17日,那日松告訴澎湃新聞,他很佩服任曙林能用長達10年的時間“把學生從初中到高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角落記錄下來”。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在上萬張照片裡,任曙林特別提起了沒有學生面孔和表情的校服領口照。“我覺得那時候的校服特好看,171的校服有點像海軍服。”任曙林說,當時拍這張校服照片的時候是中景,後來覺得不過癮,又湊近,拍了一張後脖和領口的大特寫。

相對於如今某些學校讓學生集體剪齊耳短髮,穿把自己“套在袋子裡”一樣的肥大校服,任曙林憤憤不平,直言“難看”。他不理解,為什麼1985年後,“儀表美”會從“五講五美”中剔除,為什麼學校會對學生管得越來越嚴。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中國是禮儀之邦。可以對校服做一個規範,但不能儀表美都不要了。”任曙林說,今天的校服實則是對學生,特別是女生形體美的管束--不穿裙子,不能緊身,是為了不顯露身體特徵和生理特徵。但在他看來,學生不僅僅是一重身份,在這之下,他們還是男生女生,不應該模糊性別差異。

另外,他也感受到,學校或者從更大範圍上說,缺乏對年輕人的信任。“他們認為,少男少女一注意到生理特徵就會有情愫或者往性方面想,心思會不在學習上。”任曙林說,但在80年代,往往足夠優秀的學生才會談戀愛,有見識,功課好,青春男女在街上肩並肩走,自然而神氣。

“那種狀態其實挺健康的。在學生戀愛問題上,堵不如疏。”任曙林說道。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成長需要過程,人要接地氣

校服映射出中學生的狀態,而中學生與家長、校園、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像一面鏡子,照射出當時的大環境的邊邊角角。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80年代初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在那之前一段時期,整體氛圍較嚴,之後一下子放鬆,到了寬鬆的過渡期,外部的環境影響到了學校學生的穿著,學生的穿著也相對自由寬鬆。”任曙林說,這種自由寬鬆也並非只是體現在校服上,校園文化也豐富多彩。

“比如早自習的時候,可以聽著貝多芬的音樂學習。有一次我拍攝時聽了一首歌我都不熟,就問學生這是什麼,他們一下子就說出來是小提琴D協奏曲,學生們全都特別熟,而且是一個常態。這些細節的東西都很好很有意思。”任曙林感慨,現在家長、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思想、意識等方面“越走越窄”,越來越單一。

曾經的黑板上放還懸掛著“愛國刻苦謙虛”的警醒之語,可如今或已換成“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惡狠狠直奔目標的宣誓。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人的成長是要有過程的,任曙林說,少了過程,人就不接地氣,不接地氣,人就缺乏豐富、善良、真誠、智慧、鮮活以及真實的特性。

從80年代中成長起來的那日松也認為,當年學生身上最珍貴,最閃光的地方就是真實、積極,永遠充滿希冀。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我覺得接地氣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任曙林說,拍攝的時候,“接地氣”的人和畫面總是最能觸動他拿起相機,大到90年代井下的礦工群體,小到身邊的妻子,7歲的兒子。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他總是愛抓拍孩子的日常,或是爬樹,或是洗澡,或是在鏡子前“臭美”的自己。“這才是他,如果是他才有意義。”任曙林看到,有些家長總愛讓孩子擺出標準的姿勢,標準的微笑,“咔嚓”一聲記錄下來。但實際上,他認為,這不是在拍自己的孩子。

“我們大量父母帶著孩子,雖然孩子長大了,其實他沒有認識這孩子。有人說代溝是後期中學、大學以後形成的,其實不是,我說代溝,就是從你給孩子小時候拍照片開始。”他說道。

万张照片记录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中学生:最闪光的是充满希望

對於任曙林的中學生照片,不少網友表示看完之後很嚮往80年代,爆炸頭、喇叭褲、格子衫還有搖滾,記憶裡那個時代人們追求理想和愛情,熱烈而溫柔。有的網友則感慨,80年代美、健康,充滿活力和青春,而現在很多學生以頹廢是美,暴力是酷,美的定義被曲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