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學習法值得借鑑學習嗎?

高手學習法值得借鑑學習嗎?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全文 2641 字 | 建議閱讀 5 分鐘

持續踐行小調查:今天,你持續學習了嗎?

《Reflections on The Human Condition》的作者Eric Hoffer說:“在急劇變化的時代,唯有學習者才能繼承未來。不再學習的人通常只能全副武裝地生活在不復存在的世界裡。”

我今天就沒有學習,除了完成這一篇文章的行動外。

每時每刻的全速前進,會帶來很多後遺症,比如,學習動力持續匱乏,情緒持續低落,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

於是,我想,要不要借鑑一下高手們的學習法?

1

就在昨天,國家廣電總局發佈新聞說,為持續鞏固視聽網站整治,廣電嚴肅問責效果,根據《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分別對快手、抖音等熱門短視頻平臺存在短問題作出警告和罰款的行政處罰。

於是,我們的心情指數快要持續走低了。

同一時間,騰訊Wegame平臺突然下架《 怪物獵人世界 (Monster Hunter World)》,騰訊怪網易,網易怪黑公關,那黑公關找哪兒說理去?顯然不僅已成為近期國內遊戲圈最熱門的話題,而且相關事件也引起了多家外媒的關注,其中著名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就對此事做了相應的報道和分析,這事兒老美都知道了,也不嫌丟人!哦對了,原廠商似乎都還沒有來得及說什麼。

現在的年輕人手機裡,總會裝至少一個騰訊遊戲,這是現實。

作為曾經的怪物獵人鐵血粉絲(家裡還放著老舊的PMP),我只能說,心情指數進一步走低。

問題來了,這和高手的學習法又有什麼關係?

記得,年少時,我認為的高手總是在普通人玩遊戲的時間,一起玩遊戲,而考試完後還時不時拿第一名的人,這樣的人總是讓我們憧憬不已。

然後,成年後,我才發現,原來高手努力的時間可能遠遠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高手之所以成為高手,不是因為他們花的時間少,而是他們的方法別人學不會。

磨刀不誤砍材工,可能只是說給平常人聽的,高手有時並不磨刀,他們知道在什麼樣的區域裡砍什麼材才是正確的。

高手學習法值得借鑑學習嗎?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2.

在《異類》一書中,格蘭德維爾說,精英型的成就者和其他人的區別和與生俱來的天賦沒有多大的關係,更多是因為他們花了大量時間去練習。

這就是那個著名的“1萬小時定律”。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錯誤的一萬小時未必能變成高手,甚至可能越練越傻,但是,花正確的時間才是高手真正的秘訣。

人們會想出各種藉口解釋自己為什麼不學習新的東西,最常見的藉口是他們太忙了,但實際上忙只是一個結論。

一個人會不會因為太忙而忘記吃飯?會,但是他最終會想辦法吃點什麼。

一個人會不會因為太忙而開車走錯岔路?會,但他最終也會想辦法找到回家的路。

關鍵就在於你到底想不想要真的做到一件事。

高手們學的東西,未必你都學不到,甚至,還沒有一般人學得更多,但是高手們遇見困難會說:這真是一個困難,然後嘗試去解決它。

而普通人可能只會說:太深奧了,學不懂啊,算了!等有心情時,再學吧。

在《關鍵 20 小時》中,Josh Kaufman 展示瞭如何掌握一種新技能(新的運動、新的樂器,或者一門新的編程語言)的基礎——僅僅只需 20 小時,大致就是每天花上兩個 20 分鐘並持續一個月。

注意到關鍵點沒有?就是持續!因為這是一件很反人性的事情。

傳奇投機奇才傑西·利弗莫爾曾說過:今天,股價漲跌的原因也許兩三天、幾周甚至幾個月之後你也不知道;但是,知道了有什麼用,不知道又有什麼關係?你需要在現在採取行動,而不是明天再幹。原因可以以後再找,至於現在,你要麼立刻行動,要麼丟掉機會。

不過,除了持續,正確的刻意練習同樣重要。

學習高手卡爾·紐波特說過:出類拔萃的表現不只需要大量的練習,還必須要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意味著要有反饋機制,讓你可以跟蹤表現水平,在每一段練習中,都要有意挑選一些在你能力之上的活動。(《優秀到不能被忽視》)

刻意練習的經典例子就是舉重,傑出的舉重運動員不是在鍛鍊——他們是在訓練。他們把槓鈴的重量作為一種反饋機制,記錄訓練過程中的每一次表現;在每一次訓練中,他們會嘗試舉起比上一次訓練更重一點的重量(這一概念被稱為漸進式超負荷)。

在創造性任務上對智力應用這種訓練也是可行的,儘管你的反饋機制可能更難以測量。例如,披頭士樂隊的反饋機制是聽眾的反應,夜復一夜。

那是不是 能持續+正確刻意練習 = 高手學習法 了?

高手學習法值得借鑑學習嗎?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3

並不是,因為你可能忘記了——情緒。

當一種行為成為一個習慣,你會變得沒有剛開始時那麼情緒高漲,這種行為甚至開始有些乏味無聊。事情當然會變成這樣了。傑里米·迪安(Jeremy Dean)在《習慣:改變命運的關鍵力量》(Making Habits,Breaking Habits)中寫道:“習慣不僅無法被認知捕捉到,而且也不會摻雜情緒。……很奇怪,人們進行習慣行為時是不帶有情緒的。”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說,剛開始做一件事的興奮在最初會有很大幫助,可是等到這股勁頭漸漸消失,你開始懷疑有什麼地方出了什麼問題的時候,它又會成為強大的敵人。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面對的是情緒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好處在與情緒能幫助我們激發出更好的動力,而壞處則是不斷持續的刻意練習,會把我們的情緒澆滅,變成某種行為習慣。

除此之外,好的情緒,比如,幸福,快樂,開心會對學習帶來促進作用,而壞的情緒,悲傷,難過,痛苦會阻礙我們的學習,誰會在和男女朋友大吵一架以後立即還能靜下心來學習?

所以,高手們看起來都是一些特別自律又有點不像真實存在的人一樣,因為他們看上去太過於理性了。

然而,事實上,高手們只不過是能夠更好的調控自我的情緒而已。

但這些都是技巧層面的方法,比如,深呼吸,不立即做出反應,延緩決策等,都可以通過練習獲得。

而高後真正厲害的是,他們只打甜蜜區裡的球。

古典老師在他的書《躍遷》裡講個這樣一個故事:在巴菲特最受追捧的幾年裡,企業家流行去買一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參加每年5月在奧馬哈舉辦的股東大會,聽一天股神對於投資的思考,感受一下財富的氣味,然後去巴菲特著名的沒有計算機的辦公室參觀。

參觀的人往往會被他辦公室裡的一張美國棒球手的海報所吸引。他就是波士頓紅襪隊的擊球手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

泰德在棒球界的位置,一點兒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低。他被稱為“史上最佳擊球手”,美國職業棒球聯盟中最後一個年度擊打率在0.4以上的球員,位列美國《體育新聞》(The Sporting News)雜誌評選的史上百位最佳運動員第八位。

泰德在其影響深遠的教科書《擊打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tting)中,提出一個觀點:高擊打率的秘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只打“甜蜜區”的球。正確地擊打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的,就能保持最好成績。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擊球手,你必須等待一個好球。如果我總是去擊打甜蜜區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選棒球名人堂。”

而這才是真正的高手的方法!

持續踐行

重新問一遍問題:高手學習法值得借鑑學習嗎?

當然值得!而且值得我們反覆多次的借鑑。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評論。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