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宫廷一天只有两顿饭,皇帝妃嫔不会饿吗?

我忘思恋


可能很多人看到过关于清朝皇帝凌晨就要起床、每天要处理许多公务、剩余时间还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以及习武的记载,因此产生了一种清朝皇帝活得很累的感觉,所以在看到清朝皇帝每天只吃两餐的消息后,或许很多人会产生一种以为皇帝过得不是很好的感觉。


但是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子们虽然每天只吃两餐,但是他们的饮食生活却仍然是好到让我们无法想象的。

他们每天吃的两餐只是他们正经起来、花时间慢慢品尝的大餐,其余时间他们如果肚子饿的话,他们就会随口吩咐身边的小太监为他们准备专门的小吃以及新鲜的水果,供他们解饿、尝鲜。


清朝不同皇室成员每天吃的菜式数量

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子们每次吃正餐的时候,御膳房都会为他们每个人分等级准备许多道菜,其中身份最尊贵的皇帝、皇后、太后三人每一餐有108道菜供他们享用。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子们并不是在一起吃饭的,他们每次吃正餐的时候,手下人都会在他们各自居住的寝宫里面摆好桌子椅子,然后一路会有太监为他们从御膳房呈上已经准备好的各种菜式。

在皇宫中皇帝、皇后、太后的菜式是最高等的,御膳房为他们准备的食物都是采用了最优质的食材,准备的也是最丰盛的菜色,而除了这三人之外,其他的妃嫔们会因为等级的高低导致她们吃的正餐菜式数量有所不同。

在清朝,最高等级的皇帝、皇后、太后三人每天吃正餐时所用到的食材是这样的:

猪肉十斤、两只羊、五只鸡、三只鸭、十斤用来煮汤的汤肉、十斤处理过的盘肉、十九斤各类蔬菜、六十个萝卜、六斤葱、三斤青酱、两斤醋、四两上等清泉酒,还有各种各样的蜂蜜、酥油、奶酒、香油、芝麻、核桃、黑枣等不计其数的食材。

皇宫中御膳房有三百名御厨,他们每天会按照这样的食材规格给皇帝、皇后、太后三人精心搭配、用各种各样的烹调方法为他们准备出最高端的菜色,以供他们享用。

而其他的妃子们,所用的食材会降低一个档次。

清朝皇帝、妃嫔们每天吃饭的极度奢华

大家看到这里想必都会为清朝皇帝吃饭的奢华感到震惊吧?但其实我想告诉大家,这还不是最奢华的,最奢华的是这些食材的价格都远远超过正常的食材价格。

因为御膳房中的大厨们以及各种太监们的各种暗捞油水,所以他们会将原本价格比较低廉的食材以一个极高的价格“购买”进来,好达到自己的目的。

关于这种现象清朝有一个记载,具体我忘记是哪一个皇帝了,可能是咸丰也可能是同治,这个皇帝在皇宫经济困难时,突然听到底下的臣子说每顿吃两个鸡蛋而突然感到了震惊起来,因为在底下人给他上报鸡蛋价格的时候,每个鸡蛋都是以一两银子上报的。

虽然在外面一两银子可以买上千个鸡蛋,但是皇帝不知道,所以他才为自己手底下臣子每天的“奢华”感到震惊。

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侧面看出清朝皇宫的食材昂贵程度,我们结合这些被皇宫下人们克扣得虚高无数倍的食材价格,再算上他们每天吃饭所用到的繁多食材,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得出清朝的皇帝、妃子们每天吃饭所用到的金钱是多么庞大了吧?

因为古代制毒技术比较落后的原因,古代所制作的毒药中基本上都是含有硫磺的,而银对硫磺又特别敏感,碰到硫磺就会发黑,所以清朝的皇帝妃子们因为担心有人会投毒,所以除了少数的金制餐具之外,他们用来盛菜的锅、盘、勺子基本上都是银质的,而这些餐具,也是清朝皇室享受奢华的一种体现。


清朝皇帝、妃嫔们正餐之外的食物

清朝的两次正餐在当时被称为早膳、晚膳,其中第一次用膳是从上午7点左右开始的,而第二次用膳虽然被称之为晚膳,但是却是从中午一点左右开始的。

除了两个正常的吃饭时间外,他们其他时间肚子饿的话就会享用到我们上面所说的小吃、水果了,他们的小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酥糖、甜饼、糖水、汤水、五谷杂粮粥,种类极其的齐全,囊括了全国各地符合皇宫口味的小吃。






在夏天他们享用水果的时候,为了给他们带来冰凉的享受,所以下人们会用从冬天保存下来的冰给皇帝妃子们冰镇水果,这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也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

清朝的皇帝、妃子们每天正餐食物准备的这么多,他们每道菜式只吃一点点的话,都已经可以把他们撑到不行了,然后再加上这么多水果、小吃,他们又怎么可能感受得到饿呢?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皇帝、妃嫔们每天吃两顿不会感到饿的原因,觉得清朝皇帝、妃嫔们吃两餐会饿的人,就如同一个穷人以为皇帝每天都吃着很多大饼一样的感觉,那就是把皇帝当成了普通人看待。


孤客生


清朝宫廷一般采用两餐制。按照制度上规定,早膳在早上六点半,晚膳在中午十二点半,而在事实上,早膳一般在早上五点到中午十一点之间,晚膳一般在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之间,随主人的意愿进行。可见弹性是比较大的。

但这不是说在两餐之外就没得吃了。(笑话,谁敢饿着皇上娘娘们?)主要是我们现代人对于“餐”的理解,比较随便,早上喝一杯牛奶,吃两片面包,就叫“早餐”了。而在清代人的概念中,能够称之为“餐”的,必须是比较正式的一顿饭。而够不上“餐”的标准的,则一概称之为“点”。所以,无论是“一餐制”,还是“两餐制”,都是专指“餐”而已。在“餐”之外,可以有各种的“点”进行搭配。

在宫里来说,中午之前有早点,中午前后有午点,傍晚前后有晚点,夜里还有夜宵。如果全都“点”了的话,一天可以达到六七顿。压根是不可能饿着的。

在宫里来说,一餐的菜品是很多的。一餐大致上是由九部分构成,即:锅子(火锅)、热菜、熟食、蒸食、酱菜、主食、粥汤、甜点以及特殊菜品(时令菜)。到了晚清时,又加上了名为“吉祥菜”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所谓“额食”或“添安膳”等额外的菜品。这些部分便组成了一套所谓的“餐”。其中“吉祥菜”和“额食”并不是吃的,而是摆着看的。

那一餐饭到底有多少种菜品呢?以《膳底档》的记录来看,清代宫廷的饮食排场是逐渐发展的,从乾隆朝初期的一餐十八品上下,到乾隆末年的一餐四十品上下,再到慈禧太后时期的一餐一百品上下,也就是排场的极限了。

现代人对清宫里的“御膳”有一些奇怪的理解。比如有人觉得皇帝吃的饭,肯定是各种山珍海味、鲍鱼海参,但其实通过《膳底档》可以看出,清代宫廷中的食材其实还是比较普通的,都是鸡鸭猪羊等为主。而且菜品的口味一般比较平和,很少有酸、辣等刺激味道,这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食材的味道。另外还有就是,清宫食材十分注意安全,肉一般剔骨,鱼一般无刺,烧烤也都是“片”下来的,故而在整体上,清宫膳食里海鲜较少。顺便一提,这种尽力避开骨、刺的烹饪习惯,也体现在了当今的国宴中。

还有现在一些人总觉得,宫里啊贵族世家啊什么的,为了养生,一般吃得比较清淡。其实不然。一来是,哪怕吃个点心,也是讲排场的,比方说晚清的敬懿皇太妃,她每天夜里十一点前后要进“晚粥”,其晚粥的内容是“小菜十几样,粥两样,面食三样”,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几块糕点就打发了;二来是,在古代,吃素并不是一件被推崇的事。古代,即使到了清代,肉食也远远不如现在普及,很多人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肉,甚至连曾国藩这样的名臣,当了京官之后,还会特意给家里寄钱“以为堂上大人甘旨之需”“为堂上吃肉之费”,可见吃肉不容易。所以宫里基本顿顿吃荤,这对他们来说,既被认为是身份的象征,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自然,也就不认为吃素菜是“健康”的表现,甚至还有可能认为那很“跌份”。一般只有在需要斋戒的情况下才会吃纯素。

至于什么宫里的饭一次吃不能超过三口,怕别人知道喜好什么的,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首先问,有人能管得着这些宫里的主位们一个猜吃几口吗?以清代皇权之盛,哪个太监有胆量跟皇上说,“吆~皇上,今儿这盘儿肘子您吃了四口啦,以后就再也不给您上这道菜了”,估计早就死了千八百回了……至于说怕别人知道喜好……呃,翻翻《膳底档》就行了啊。如乾隆帝的膳单里极少有海鲜,而光绪帝的膳单里海鲜较多,慈禧太后的膳单里鸭肉尤其多等,乾隆的膳单里甚至还有他特地点名制作的一些菜品,这些都足以体现他们的喜好了。这还用防着?


干煸水煮鱼LS


早在北宋之前,就实行一天吃两顿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六七点,太阳下山就该睡觉了。

朝军入关后也实行“两餐制”,中午前用“早膳”,午后用“晚膳”。但是正餐之外还有早点、午点、晚点和夜宵。

清朝的皇帝一般是早上5点起床,早读之前先拉弓,毕竟是马背上得天下,然后去早读,因为皇上要学习满、蒙、汉三种语言。用膳在早上7点-9点,太监们将桌椅、饭菜依次按照规矩摆放整齐。皇帝用膳前,太监要先尝有没有毒,之后服饰的太监要挑选菜品,为皇上布菜,盛到皇上面前的小碟子里。御膳房有370人,茶房有120多人,伺候皇帝用膳的150多人,你算算吃顿饭就要2个小时,很多菜都凉了,也是为难皇上了。

用完早膳,皇上在早上9点-11点,要处理朝政,主要是在干清门御门听政、养心殿理政。接见各衙门官处理奏折,与大学士等讨论国家大事。

下午1点-3点吃晚膳,之后会有午睡,下午便是自由一点,很多时候是处理没批完的奏折,或者去听听戏,把玩一些古玩,下下围棋。

到了晚上,7点-9点就是皇上礼佛念经的时间,主要是在雨花阁、梵华楼进行。之后就可以吃点小点心,这时就可以选择侍寝的妃子了。皇帝是一个人睡在养心殿的,即使是皇后也只能是在大婚三天内和皇上睡在一起,临幸完妃子后,妃子就得离开,皇上怕行刺,而且也防止皇上纵欲过度哦。

不过特殊的时间,生活节奏还是不一样的,比如过节,元旦、冬至、万寿,也不用上早朝。皇帝登基、大婚,都是非常繁复的仪式。当皇上好累哦。

妃子们就要清闲得多了,除了“晨昏定省”,就是早上和晚上都要去像皇太后,皇后请安,其他时间就是自己的了。

练字、读书、弹琴、赏花、学着梳妆打扮,去别的妃子那儿串串门,做个针线活什么的,偶尔还能逛个御花园。每天就等着皇上召见,临幸呗。


爱尚小娱乐


清朝的皇帝大抵做起来是最无趣味的,不光每天有批不完的奏折,处理不完的政务,就连生活起居都有很详细的规定,吃饭自然也不例外。

(清朝皇帝用膳)

说到皇帝的两顿饭,就要说说为什么只给安排两顿饭,而不是像我们现在早午晚三顿饭,难道皇帝家也会发生揭不开锅的事?

当然不是。

原因嘛有两个。

一个是清朝本是满人建立。

满人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大东北。大东北的冬天能冻死狗,且昼短夜长。一般7点多钟天才亮,到了下午5点多钟天就黑了,因此他们在上午9点左右吃一顿,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再吃一顿。由于晚上黑的快,且又没有电视打发时间,所以见黑就睡。

因此一天两顿饭,是在关外就形成的习惯。

另一个是清朝的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执政后特别注意向臣民们展示自己的节俭,力求做出“明君”的形象。

(勤政的康熙帝)

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康熙就曾说过:“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康熙这话是对汉臣说的。他后面又说:“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可足两日,奈何其不然也?”,意思是说,你们汉人要是能像我们父子这样节俭,那么一天的饭就能吃两天,你们怎么做不到呢?”

所以,不管出于生活习惯还是政治目的,清朝皇帝一天吃两顿饭这个习惯是万万不能更改。既然皇帝都只吃两顿,后宫的嫔妃们当然也不能不懂事。这样一来,皇帝一家人都对吃两顿饭没有意见。

那么,这两顿饭分别在什么时间吃呢?

在清朝的《起居注》中明确地写明了皇帝每天的作息时间。

清朝的皇帝虽说是马背上得的天下,但他们深知治天下还是要多从经史中得经验,因此他们在早晨5点左右就会起床,到书房早读。

早晨6点到8点是皇帝的早膳时间。

早晨一般是各样粥、点心、小菜等,花样繁多。不过,由于不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也还不需要太多繁文缛节。

晚膳是下午1点到3点。

皇帝的晚膳是很认真的一顿饭。

(运送膳食的太监)

首先由太监在用膳的宫中摆好3张膳桌。其它太监则迅速地运来饭菜。侍膳太监则在每道菜上放上一个小银牌,并要等一会儿看银牌有没有变色。如果没有变色,接着还要每道菜试尝一口,直到确保没有问题后,皇帝才开始用膳。

由于菜品多达120道,侍膳太监要不断地给皇帝传动盘子,确保皇帝每道菜都能吃上一口。

皇帝遇到比较喜欢的菜也能多吃两口,不过也就仅此而已。因为皇室担心别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菜,会在他喜欢吃的菜中下毒,所以皇帝只要动了三筷子的菜,侍膳太监就会撤掉它。

皇帝虽说后宫佳丽不少,但吃饭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守着一大桌子菜,旁边还站着不少侍膳的太监,想想也没有什么意思。

当然,皇帝除了早晚膳,还有点心时间。

点心时间一般是晚上6点左右,或者随叫随到。

总之,看上去皇帝好像吃是吃了两餐,但由于小点心、水果还有宵夜不断,因此皇帝的日子比老百姓的日子那肯定奢侈得多。

至于清宫剧中皇帝动不动就到某个嫔妃那儿吃饭,这在历史上是很难出现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古人有一部分人认为,人应该少吃一点,吃得少了人才能够健康,能够长命百岁,也出现了吃饭不能吃饱的观念,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也专门提过一定要节制饮食,如果按照传统的养生来说的话,饭一定要吃七分饱。

皇室的成员以及皇帝们吃饭,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吃法,都是不同的。清朝就是一天只吃两顿饭,早膳和晚膳,当然他这个晚和我们理解的是不同的,早膳是早上六七点左右,晚膳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这中间任何一个时间吃饭都可以。那么为什么清代宫廷里面只吃两顿饭呢?

这是清朝皇室的一种传统,他们本来以前就是游牧民族,一天只吃两顿饭,就没有吃三顿饭的习惯。那么一天只吃这两顿饭真的不会饿吗?妃嫔暂且不说,皇帝每天是非常劳累的,只吃两顿饭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说,每天这两顿饭只是正餐而已。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皇帝身为九五之尊,肯定是想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难不成还能因为一个规矩每天把自己饿着吗?实际上在当时每天的这两顿饭是正餐,其余皇帝和嫔妃们想吃饭的时候,就不叫用膳了,就是吃点东西而已。

皇帝可能更容易饿,一般每天就会吃的多一点,嫔妃们因为是女子,饭量小的肯定就是饿的时候吃一点甜品和水果就可以了。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时候清廷的皇室们是少食多餐,饿的时候让人拿来东西吃就行。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真的是一天吃两顿,剩下什么都不吃。以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人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吃太饱,对身体不好,少食多餐才是最好的生活习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也算是替古人担忧了,前天担心宋美龄晚年靠什么生活,今天担心清朝皇帝嫔妃吃不饱,史论纵横也是醉了!

现在都讲究一日三餐,小康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区,所有的人都是一日三餐啊!

史论纵横基本还处于一日两餐的贫困生活,这不能怪我啊,在我们东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东北的冬天特别冷,而且天还短,七八点钟才亮天,晚上五六点钟就黑了!所以,大部分人家冬天的时候,都会吃三顿饭,而是早上九点多吃一顿,下午三四点钟吃一顿,晚上七八点钟就睡觉了。

春夏的时候,需要下地干活,基本上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就出去干活,等九十点钟天热了,就回家吃饭,然后睡午觉,下午起来之后,再吃点,四五点钟凉快了,继续下地干活。当然,下地干活的时候都会带点干粮,饿了就垫吧垫吧。

我们读书的时候在学校住宿都是三顿饭,放学回家就变成两顿了,有的时候就会饿!

清朝是从东北入主中原的,而满族又是渔猎民族,所以,传统上一天吃两顿应该是很正常的,皇帝嫔妃天天也不用劳动,体力消耗不大,所以也不会饿。

另外,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也经常是一日两餐,据我奶说,以前的家庭为了让孩子少吃饭,都不让孩子下地(都在炕上),就是睡觉,保持体力,这种事情,我们是想都不敢想啊!

当然,皇族肯定不会挨饿啊!如果他们都吃不饱,估计全国劳动人民都饿死了!

一般皇帝嫔妃饿了,都有点心什么的垫吧垫吧!皇宫里有早点,午点,晚点,夜宵什么的,所以,不用担心饿到他们。

当然,不要以为一天吃两顿,皇室吃饭就不讲究了,恰恰相反,皇宫里面的饭菜很讲究的,据档案记载,清代宫廷的饮食从乾隆初期的十八品到乾隆末期的四十品,到慈禧时期的一百品上下,可以说,排面越来越大。

另外,不要说吃的,就是喝的,皇宫里也是很讲究的,清朝宫廷精选一百二十名奶妈供奶水,专门供应后妃们食用。

但是皇宫里面的宫女,应该是真的饿!


史论纵横


其实这一习惯不仅仅是清朝开始实施,早在北宋以前,宫廷就已经开始实行一天只吃两顿饭,他们一般在六七点前就吃完饭,然后六七点后就开始睡觉了,生活还是比较规律的。

等到清军入关以后,他们也遵循了这一习惯,那就是两餐制,一般早餐是在中午之前享用,晚餐则在中午之后享用,当然除了这两顿正餐之后,还包括可以另外吃早点,宵夜这些,可能也是怕皇室内的人饿着。

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会羡慕皇帝的生活,觉得他们想吃什么都可以,想指挥谁就可以指挥谁,其实这背后付出的艰辛也是很多的。

清朝的皇帝,每天五点左右起床,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拉弓,毕竟一国之主最起码得懂军事。拉完弓之后就得去学习,去早读,皇帝的学习任务也是很重的,尤其是满族皇帝,他们需要学会满语,蒙古语,汉语至少三种语言。

7点以后皇帝才能享用早膳,用餐之前依然有很多道程序,为了怕皇帝被毒死,太监先会试毒,然后再为皇帝挑选一些应该吃的菜放到小的碟子里。据统计御膳房有将近400人,伺候皇帝吃饭的也有100多人,看来皇帝吃饭没两个小时下不来。

用完膳,9点以后皇帝就要忙着处理政事了,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有大臣启禀,也有奏折呈上来需要皇帝批阅,皇帝也会与大学士讨论一些问题。

1点之后则又是晚膳时间,吃完饭之后,皇帝可以选择休息一会,下午的时间还是比较不错的,没批改完奏折的皇帝可以继续,其他时间可以选择听戏,去看看古玩,也算是怡情。

晚上的7点以后,皇帝一般会念经,在梵华楼等地方进行,等这些事情都干完之后,皇帝开始挑选一个妃子来侍寝,这期间可以吃点夜宵。这位妃子不会留在皇帝的室内过夜,一方面怕皇帝纵欲过度,另一发面也怕皇帝遇刺。只有皇后有一个特殊权利,结婚三天之内可以留在皇帝那里。

看来皇帝真不是那么好当的,学习上得努力,朝政上的事得处理,就包括临幸也得有时间限制。


奇点历史


这个问题原来我也一直纳闷,后来才知道,所谓两餐,指的是正餐,在正餐之间,你是可以吃零食的啊!!!!

比如乾隆皇帝,除了早上六点的早饭和下午一点的晚膳之外,人家还可以随时喝点小酒,所谓酒膳是也。他的酒膳都吃点啥呢?十月初一日茶膳房侍候,万岁爷霁红盘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也就是说,喝点酒,要吃十五个菜!!!

除了酒膳,要是饿了,随时随地也能吃点东西,比如乾隆皇帝除了早上起来要喝燕窝粥之外,他也会传以下米面食:

果子粥、苏烩烫膳、杂烩烫膳、拆鸭烂熟面、燕窝八鲜面、燕窝鸡丝馄饨、红白鸭子三鲜面、燕窝鸭腰三鲜面、燕窝拆鸭子烫膳、燕窝锅烧鸭子烫膳。

而慈禧太后则喜欢不停吃零食。

今天,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红漆描金桃式攒盒、画珐琅缠枝莲八宝攒(cuán)盒、淡黄地粉彩花卉纹攒盒,以及充满喜庆色彩的龙凤纹圆盒, 就是当年慈禧用来盛装零食的器具。

每次打开这些零食盒子,慈禧不拣酸的,也不挑特别甜的,只吃那些酸甜适中的桃脯和苹果脯。

慈禧因为肠胃不好,晚年时很少吃水果,用水果制成的蜜饯,就成为慈禧经常食用的零食。

暑热天气里,慈禧午觉醒来,宫女们照例会给她呈上甜碗子。甜碗子是一种消暑小吃,有甜瓜果藕、百合莲子、杏仁豆腐等等。甜瓜果藕,并不是简单地把甜瓜切了配果藕,而是把新采上来的果藕嫩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后,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

偶尔,慈禧也会用甜碗子赏赐宫女。夏天的一个清晨,李莲英给慈禧送来了两笼子鸟,慈禧从中选出了两只最满意的,舒适地靠在倚枕上,听着鸟叫。然而,慈禧的两只缅甸猫大白和二白,看到鸟后,再也不肯安心睡觉了。看猫的宫女娟子和翠儿,就跪下对慈禧说:“启禀老祖宗,我们请李总管给看着猫。”

李总管就是李莲英。慈禧一听这话就乐了,知道这是两个丫头在给李莲英出难题呢。于是微笑着说:“娟子,翠儿看好大白,二白,回头我有赏。”

另外,慈溪还喜欢糖食,比如蜂蜜花生、核桃粘[zhān]、花生粘[zhān]、苹果软糖、菠萝软糖、水晶软糖、芝麻南糖、冰糖核桃等等,据曾经侍奉她的女官德龄回忆,有一次她为了搬运慈禧喝茶前吃的糖食,一连搬了九次,每次拿两盘。吃剩下的糖食,她就赏给宫眷们吃。

不过,清宫的皇帝确实经常是吃不饱的,因为清宫的治疗方法就是:饿着。小皇帝很多都营养不良,光绪和宣统小时候都曾经有偷饽饽吃的趣事,所以还是蛮惨的。


susie李舒


说道吃饭的问题,真的很有趣。今天的中国人,号称是一日三餐。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或者说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人们未必是一天吃三顿饭的!

首先要说的是,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确是只吃两顿饭的!晁错曾经在给汉文帝的上书中说道:“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可见,在汉代中原地区的民众一天的确是吃两顿饭的!到底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吃三顿饭,我没有研究过。我看到有人写文章说是唐宋以后,中原地区的民众才开始吃三顿饭的。

其次,在中国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吃三顿饭的。我小时候,老家的农村人是吃两顿饭的。早上起来先去地里干活,大概到十点钟左右回到家里吃第一顿饭。大概到下午三四点钟吃第二顿饭。当时我觉着他们的生活规律很好玩,我问他们不饿吗?他们的回答是,粮食就那么多,必须节约着用,所谓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到农忙干重活的时候人们不会放开肚皮吃饭的。再有就是,在农业社会里,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他们老早就上床就寝了,床上一盘磨睡着就不饿。不像我们晚饭吃过以后,到睡觉之前还有四五个小时的夜生活,肚子早就空空如也了,不吃一点夜宵实在无法入睡。

清代的皇帝出身于满族,他们来自于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中国东北地区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一天吃两顿饭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在东北地区读本科。那时候,东北的农村地区依然是一天吃两顿饭。早饭大约十点多,晚饭大约下午两三点钟。一到节假日,食堂放假了,开饭时间就是按照一天两顿来供应。下午三点钟吃完了,到晚上饿得难受,就靠方便面充饥。读本科期间是我这一辈子吃方便面最多的时间。

再次,就全世界范围内,一天三顿饭也不是很普遍。比如信仰佛教的地区,尤其是南传佛教流行的地区,比如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虔诚的佛教徒依然保持了原始佛教的戒律。其中有一条就是过午不食。一天只在中午之前吃饭,过了中午就不吃饭了。伊斯兰教也有斋月,他们在斋月期间从日出到日落是禁止饮食的。

接下来再说说清朝的皇族,他们虽然是依然按照东北地区一天吃两顿饭来安排正餐,但是他们还会有很多零食和小吃,这都不在正餐之列,随时可以安排的。皇上晚上还要为江山社稷着想,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办,怎么能饿着肚子呢?皇族都是饿了可以随时吃的!


野叟杂谈


吃着屌丝的盒饭,操着皇帝的闲心。清代宫廷的两顿饭只是正餐,此外还有早点和晚点,相当于副餐,总之饿不着九五之尊的皇帝和如花似玉的嫔妃。

古人一天到底吃几顿饭?从史料上看,秦汉及以前,民间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流行“两餐制”;隋唐时期,“午食”的习惯逐渐形成,其后一天三顿饭的“三餐制”成为新习惯,清代宫廷的“两餐制”是满族的饮食习惯,清军入关后把这一习惯带入宫廷。

清代宫廷的两顿正餐分别是早膳、晚膳,分别安排在早上9点前和下午4点前,所谓正餐(大餐)是究礼仪的,几个盘子几道菜,荤素如何搭配,都有详细规定,大家正襟危坐,文明就餐,用正餐是一项严肃正式的活动。

从下午4点到次日9点,中间长达17个小时,皇帝和嫔妃一点也不吃饭?这个倒不用担心。清朝宫廷在“早膳晚膳这两顿正餐(大餐)之外,还有“早点”和“晚点”两道副餐。

“早点”时间安排在“早膳”和皇帝早朝前,时间在早上5、6点钟左右。用餐内容一般是油茶、糕点、清粥之类,类似我们现代人用的营养早餐,主要是为了让皇帝垫垫肚子,好有精力上早朝。等早朝结束后,再吃正儿八经吃一顿正餐,也就是“早膳”。

“晚点”时间安排在“晚膳”后和皇帝睡觉前,用餐内容和早点差不多,性质等同于我们的“宵夜”,因为皇帝晚上经常要批改奏折或读书,而“晚膳”用的太早,为了防止皇帝饿肚子,御膳房必须随时准备晚点,供皇帝享用。

另外,皇帝晚上要“翻牌子”,选择嫔妃侍寝,这是一件耗费体力和精力的活动,皇帝在活动前一般也会加餐进食,储备体力。

一般来讲,一个每天忙于各种公私事务,精力旺盛,热量消耗多的皇帝,24小时之内的进食次数可以多达6、7次,少食多餐是他们饮食的基本特征。

我们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