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文:清介自守、救濟弘猷的松陵進士費蘭墀丨爾雅齋

蘇州人文:清介自守、救濟弘猷的松陵進士費蘭墀丨爾雅齋

蘇州人文:清介自守、救濟弘猷的松陵進士費蘭墀

封建時代,地方上考中進士的多寡反映了當地的文化水準,凡中進士的均授官重用,並被志書記錄在冊。在吳江這片水綠靈秀的土地上,曾經孕育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優秀人物。321名進士名錄中,有位行誼鄉里、為民造福的松陵進士費蘭墀,用其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在歷史長廊中留下深深足跡,廣為鄉民讚譽,名列鄉賢祠,獲後人敬仰。

費蘭墀(1769-1825),字心谷,一字秀生,吳江松陵人,費振勳之子,家學深遠。吳江費氏一脈可追溯到後蜀費黃裳,其第十世孫費士寅(1160—1230)由成都始遷吳江,為南宋嘉泰時(1201—1204)參知政事(副宰相),開禧(1205—1207)中,因不肯依附權貴韓侂冑,不再為官,看中江南水鄉,定居吳江垂虹橋堍,人稱吳江“東城費氏”。後代子孫纂家譜,稱費士寅為吳江支始祖。自費士寅起的第二十代孫費延釐卜居蘇城,費延釐之子費樹蔚買宅於桃花塢,遂稱桃花塢費家。他們和吳江費璞庵、費孝通父子是同族,費璞庵是費世寅第廿二代孫,同裡費氏族長費樹蔚逝世後,費璞庵接任族長。費士寅以後十餘代,未有成進士、作顯宦的,至第十六世費洪學、十七世費振勳、十八世費蘭墀,在康熙、乾隆、嘉慶三朝分別中進士,官中書舍人、廣西學政、翰林院編修,科名連綿,為吳江望族。

公元1802年(清嘉慶七年),進士費蘭墀因諳習掌故、才華橫溢,皇帝在殿試中欽點第一名,授予編修一職,專事編纂前朝國史。後因牽掛吳江的老父母健康,任職一年就退隱南歸,盡孝雙親膝前,二十載如一日。

費蘭墀是位淡泊名利、遠離官場榮祿的學者型人物,也是位勇於為民請命、心繫民瘼的忠膽義士。他盡孝之餘,關注教學,時常去常熟虞山書院講詩文,授理論,悉心培育青年學子,著有《蓮庵文抄》等佳作。他雖退職在家,卻不忘國事,體恤民情,關乎桑梓庶民之疾苦,奔走呼籲,獻計獻策,組織救援。

公元1823年(清道光三年),江浙地區發生特大洪水,吳江深陷,饑荒一片,災民困頓。費蘭墀直言上書御史程邦憲(吳江人),陳述家鄉水情,揭露吏胥在賑災中的舞弊營私行為,竭力主張獎勵地方士紳捐米賑災,並提出捐銀千兩者可給予九品以外的職銜。他親力親為,主動監督本地賑災銀兩的自行發放,不經上級官吏之手,避免了因層層官吏剋扣而導致的數額短缺。當年,吳江、震澤兩縣鄉紳未經官府的直接捐款高達十萬,這是前所未有的,體現了費蘭墀急智為民、剛正倡廉的一面。

洪災這年,由於水位遠遠高出太湖堤壩幾尺,淹死了不少人,棺木隨水漂流。費蘭墀組織人力撈棺16000餘具,騰出他家的私田做義冢,還有不夠的,另購山地安葬於蘇州郊外。他指揮地方誌士,在橫扇崇吳教寺、八坼永福教寺、平望鶯脰湖平波臺等地按計劃給老弱病殘發米救濟。同期,他倡導在縣城設立仁善公局,同裡鎮設立仁仁堂,大力宣揚扶貧救困的濟世精神,積極為地方做善事。

久居吳江的費蘭墀熱愛鄉土,時時關心地方上的動態,樂善好施,救濟弘猷,鞠躬盡瘁。他曾聯絡與他同年中進士的蘇州知府邱南屏,仗言直書吳江、震澤乃至蘇州的漕務弊端,指出蘇州一帶賦稅過重的看法,分析本地一畝田所繳賦稅(一斗八九升)為西北各省十倍數的不合理性,請求奏明朝廷減額。後來真的減去三分之二賦稅,雖然時隔50年才實施,但充分體現了費蘭墀的卓識遠慮及愛民之心。附書信原文:“ 大吏仰蒙聖主簡任,值此重災,自無不悉心講求荒政。……今吳中吏治,稍稍整飭,求其如循吏之為,尤未可信,其何以拯民於飢溺而賜之更生也?近年各省州縣自查報被災分數以至平糶賑恤,一一奉行無闕,然非州縣真能盡心核實,則此數著皆無益於災民。州縣固不敢諱災,或有稍存粉飾,未嘗親身周曆災區,內委之幕友,外假手吏胥,則分數容有不實,而賑糶皆足以致弊。故曰:救荒以州縣為重,州縣得人最難。救荒之要,在於盡心力以求實惠之及民,而不惟其文具也!”

松陵進士費蘭墀擯棄名利、盡孝樂善的高尚情操,克己復禮、撰著授學的名儒風範,行誼鄉里、救濟弘猷的卓越貢獻,令後人悟覺“清介自守”不僅是對待物質追求上的一種正確態度,更是對為官者“正己”的嚴格約束,也是對為民者“正心”的品德要求。“清介自守”,讓我們從前人的事蹟中體味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救濟弘猷的遠大志向,在平凡的社會角色中找到自我的前行方向。

蘇州人文:清介自守、救濟弘猷的松陵進士費蘭墀丨爾雅齋

友情提示:

~~ 本期編輯:雲巛 2018. 1. 30 ~~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