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270项证明 义乌建成“无证明城市”

2018-08-17 14:5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龚望平 金梁 义乌报道组 陈锦青

取消270项证明 义乌建成“无证明城市”

今年以来,义乌市明确“1+2+4+X+Y”工作路径,围绕减事项、减材料、减窗口,率先提出打造“无证明城市”,向烦扰群众的各类证明“开刀”。截至7月底,义乌市已分四批公布取消市内270项证明材料,基本实现了市域范围内无证明材料的目标。

在今天(8月17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义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小忠对外宣布,“经过半个月的检查和监测,义乌真正实现市域内无证明。”

“证明材料”是指:群众(或市场主体)未持有、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开具、针对特定事项具有举证意义的盖章类材料。“无证明城市”是指:义乌市域范围内政府机关、公共民生服务机构(含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不得要求群众和企业提供任何形式的证明材料。为方便群众,需要向市外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仍然保留。

“比如申领教师资格证,个人需要出具一份思想品德证明,得到村里去开。现在农村的流动性这么大,村里对外出工作求学的人了解多少?出具的证明意义何在?这类证明就直接取消。”陈小忠认为,一些部门将证明作为前置条件,从而弱化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其实是在推卸责任,可视为变相推诿。一纸证明无法防范后续的风险,减掉这类证明恰恰能体现了政府的担当。

不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义乌市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将证明材料清理工作作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核心任务扎实推进。横向从政府机关扩大到公共民生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纵向分市级机关、镇街和村社区3个层级,并双向展开梳理,力求证明源头全覆盖。全面梳理出来的270项证明材料,去年全市办件量44.5万件,其中金融系统26项、办件量17.6万件。

取消270项证明 义乌建成“无证明城市”

根据六个“一律取消”、“成熟一批 公布一批”的原则,通过直接取消、个人承诺、数据共享、部门协查等方式,义乌市分四批取消了全部270项证明材料。而取消证明,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少作为”。义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谢沁菲以商事登记取消住所证明为例说,“采取申请人承诺制后,不再需要提交住房协议等证明材料,而是相关部门采用上门核查、定期监管的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力度。如果申报不实,将实行信用惩戒,纳入‘信用义乌’评价体系,情节严重的,撤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义乌市还设立“跑一次办不成”专窗,受理群众投诉和举报;建立全市减证明工作群,随时掌握证明开具情况;并通过定期开展“减证明”专项检查和“两代表一委员”体验暗访,督促政府部门限期改进提升,推动减证明材料改革落地见效。“下一步,我们要彻底消除‘奇葩思维’和‘奇葩作风’,再造线上线下服务流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夯实事中事后监管责任,从根本上铲除‘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滋生的土壤,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为老百姓做好服务上。”陈小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