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窗边的小豆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窗边的小豆豆”

有一个叫小豆豆的一年级小孩,

她上课时将带盖子的课桌反复开合,声音大到老师没法子讲课;

她和广告宣传员搭话,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的注意;

她画画超出了画纸,画在桌子上擦都擦不掉;

她居然还和筑巢的燕子大声说话,期望得到回应……

与“正规教育”格格不入的小豆豆毫不意外的被老师劝退了,

然而她却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虽然是用小孩子的独特视角去描写校园生活,

然而若说它是一本儿童读物则有些不妥,

因为七八十岁的老人看看它,也能从中学到些道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窗边的小豆豆”

故事是从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相遇开始的。

在奇特的用电车当教室的巴学园,

初次见面的小豆豆来了兴致,

小狗、燕子、连衣裙……一切小豆豆觉得有趣的,

她一股脑颠三倒四的对小林校长讲了四个小时,

而小林校长则“探着身子非常认真地把话听完”。

无论过去还是后来,

再也没有哪个大人这么认真的听小豆豆讲话了。

看到这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面对着口齿不清、逻辑混乱的小孩,

不要说四个小时,就连四十分钟,四分钟都不愿多听。

“呜呜啦说一堆废话”,我一个朋友曾经这么说他的孩子,

可后来他就被孩子感动哭了,

原来四岁的孩子只是想给爸爸过一个父亲节。

我们总是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他们说的话也不重要。

可事实上,小孩子和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是有思想的对等的个体。

虽然他们的世界观在慢慢形成,

可没有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一成不变的。

既然我们都在不停地认识世界,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那我们为什么要苛责如“小豆豆”一般的孩子,

像我们一样“什么都懂”呢?

小林校长就做到了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与巴学园的“小豆豆们”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窗边的小豆豆”

小豆豆最喜欢的钱包掉到了下水道,

她便找来工具,将污物挖出来翻找。

直到粪便都堆成了一座小山。

书中小林校长看到小豆豆的行为不但没生气,

反而对她充满了信任,

完全是把她当作一个有正常人格的人来对待的。

“干完了要把它们都送回原处去哟!”

这种被信任的感觉,小豆豆从未体会过。

自此她从内心里认为校长是“最可信任的人”,

也“比以前更加喜欢校长”了。

她不但把粪便填了回去,还把污水处理的干干净净。

这事情放到现在会怎么样呢?

“你干什么呢!多脏啊!”

“太危险了,快停下!”

大人们会十分坚决的制止这种行为。

然而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孩子,

他的行为也不是毫无意义的。

孩子的世界我们本来体会过,可是忘却了。

小时候也许我们可以为了一片好看的叶子而爬便院里的大树,

也可以为了看小蝌蚪变青蛙的瞬间而在玻璃一趴就是一天。

无意义吗?我看不是。

很多由好奇而引发的奇特行为,

都反映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而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做了很长时间的事情,

却可以培养孩子有始有终的责任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窗边的小豆豆”

“旋律教育法”是小林校长的绝活。

他弹奏钢琴,让小朋友按着节拍走出各种姿势,

小孩们虽然姿态各异,不过却都踩着节拍。

现代教育太依靠文字和语言了,

这恐怕会使儿童们的官能衰退的吧?

这些官能包括用心灵去观赏自然界,

谛听神的细语和触发灵感等等。

这虽然非常艰难,

但正是在这种时候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

思想集中能力和坚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文字和语言所能带来的不过是说教,

是枯燥乏味而令人厌烦的。

小林校长绞尽脑汁带来的却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是游戏般让孩子们自己领会的教育。

后来,安生不了一分钟的小豆豆,

竟然在修学旅游时十分听从安排,

就像在学校时踩着节拍做事一样。

小豆豆的改变是惊人的,

她渐渐学会了“规矩”,

从别人眼里的“怪孩子”变得能让大家接受了,

然而奇妙的是,

在小林校长的努力下,

小豆豆依然保持着好奇而活泼的天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窗边的小豆豆”

比起对孩子们的知识教育来,对孩子们性格的教育更为重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又与众不同的世界,

引导和尊重他们,他们的世界便放出异彩。

这大概就是河青书童对《窗边的小豆豆》的理解,

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如小豆豆般,

遇到他们的“小林校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