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開啓農民增收新模式—寧縣「331+」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印象慶陽網訊:南義焦臺村的設施瓜菜飄香,盤克宋莊村錦合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玫瑰花、秋葵花競相綻放,春榮鎮高寺村雷軍鋒養殖基地裡一頭頭牛、豬在圈舍裡悠閒地吃著飼料……眼下,走進寧縣,城鄉處處彰顯著“331+”特色產業扶貧帶來的新變化。

今年,寧縣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農民增收為目標,把設施瓜菜、生態養殖、鄉村旅遊及羊肚菌、養蜂、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來抓,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主、多業互補、多品結合、多點支撐的富民產業增收體系,讓“331+”產業扶貧真正為貧困群眾開出“致富花”。

入股分紅 架起致富“橋樑”

今年48歲的南義鄉焦臺村貧困戶杜懷輝,家裡5口人,74歲的老母親右上肢殘疾,無勞動力,再加上前兩年大兒子杜東飛在蘭州上大學,每年近2萬元的教育支出,讓家裡的日子過得舉步維艱。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貸款政策的實施,杜懷輝貸款4萬元、個人籌資1.8萬元,建起了兩座鋼架大棚,種植兩棚西瓜,發展起了設施瓜菜產業,2016年兩棚西瓜收入了近1萬元。

今年,寧縣按照“331+”產業扶貧新模式,鼓勵貧困群眾通過入股分紅髮展產業。杜懷輝又新建了兩座大棚,並將自己在寧縣聚農資金專業合作社申請的1萬元貸款和縣上發放的1萬元產業扶貧獎補資金入股到村上的寧縣建柱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依託恵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杜懷輝提供技術指導和保底價銷售服務,並按照收益比例進行分紅,目前已帶動全村82戶貧困群眾入股合作社。

“我現在也當起了股東,合作社每年除了按收益比例給我保底分紅之外,每年我在大棚裡打工還可以收入近6000元。”杜懷輝笑著說。

大棚入股 鼓足群眾“錢袋”

走進盤克鎮宋莊村錦合泰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秋葵大棚裡,一棵棵秋葵個頭挺拔;玫瑰花棚裡,一畦畦玫瑰花競相綻放。

“合作社從去年開始種植羊肚菌,平均每畝產鮮菇300斤左右,每棚淨利潤在3萬元以上。今年,合作社利用羊肚菌種植空檔期,種植了23棚秋葵,兩棚玫瑰、7棚月季。”合作社負責人崔豔莉告訴記者。

合作社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還通過農村“三變”改革,積極帶動村上的68戶貧困群眾,將去年縣扶貧辦扶持新建的32座大棚作為股金,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照每棚500元,為每戶群眾保底分紅,同時合作社還優先吸納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增加收入。

今年49歲的宋莊村村民張忠寧,2011年在天津鋼廠務工時不小心割斷了左胳膊,至今只能用右手勞動,張忠寧除了將自己的大棚入股合作社之外,他還成了合作社基地的領班。

“我現在左手幹不了重活,合作社將我安排到大棚基地,主要負責安排基地務工群眾的崗位分工,每年能收入近1萬元。”張忠寧說。

保底收購 開啟增收模式

眼下,走進寧縣春榮鎮高寺村雷軍鋒養殖基地,一頭頭牛、豬在圈舍裡悠閒地吃著飼料。

2016年在寧夏經營養牛場的村民雷軍鋒,回到高寺村創辦了廣興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並養了50頭牛,今年他又創辦了養豬場,養起了400頭豬。

為了帶動更多村民發展產業,走上脫貧路,雷軍鋒的養殖場探索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三方產業聯合體,除了優先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之外,還鼓勵群眾利用舊莊基和閒置土地發展養豬、養牛等產業,免費為群眾提供飼料和豬崽,並按照保底價收購。

“以前村裡群眾都是‘小打小鬧’,家裡養幾頭豬或幾頭牛,一來擔心養殖技術跟不上,二來擔心銷售渠道打不開。”雷軍鋒說,“現在我創辦了合作社,不僅為貧困群眾提供技術和銷售服務,還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大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

與此同時,2017年雷軍鋒還在村上流轉土地500畝,用來種植蛋白桑和全膜玉米,並免費為農戶分發種子,簽訂了保底收購合同,讓農民實現土地流轉和保底收購雙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