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卓舞:舞動的傳奇

玉樹地區歌舞的興起,年代已十分久遠。結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著非凡的藝術天賦,他獨創的一百多種“多頂求卓”,奠定了玉樹成為歌舞之鄉的基礎。

玉树卓舞:舞动的传奇

“卓”產生於遊牧社會,早期除泛指擬獸舞、擬鳥舞之外,主要還指原始鍋莊舞而言。它是一種氏族部落娛神的祭壇禮儀和與盟誓文化有關的舞蹈形態。相傳,7世紀文成公主遠嫁西藏路過玉樹時,玉樹的百姓為公主的到來就舉行過隆重的賽馬和“卓”等舞的表演。

“卓”的概念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據專家考證,它的早期形式與吐蕃時期的“盟誓”活動很有聯繫。盟誓的行文一般較長,不太注重文字修飾,不易歌唱,但能朗誦。在宣佈誓言時,為了充分表達感情往往輔以手舞足蹈之態,在此基礎上演變成以舞蹈為基本元素的藝術形式,便稱為“卓”。這一論述也比較合乎“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情感發展層次。卓舞在早期文化活動中不斷擴大轉化,還發展為牧民歌舞和藏區各地各種鼓舞形式。然而在今天,卓舞的概念是泛指以舞為主、歌舞結合、歌時少舞、舞時不歌、歌與舞穿插進行的表演形式。

玉樹卓舞的動作主要圍繞甩袖來進行,表演時常常有幾十人、上百人共同參與。舞者的袖子很長,全部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動作優美瀟灑,手臂甩袖的同時作抬腿、撩腿、轉身等大幅度的跳躍、轉動,動作路線以弧線為主,周身協調配合。整個舞蹈節奏鮮明,氣勢磅礴,將男子舞蹈陽剛、帥氣之美充分展現出來。女子舞蹈動作柔美流暢,甩袖和腳下的動作基本與男子舞蹈相同,但幅度較小,展現出女性柔美秀麗和溫柔端莊的特性。

玉树卓舞:舞动的传奇

玉樹卓舞從表演形態到動作的風格特點,無不體現了藏族佛教文化的特色,包含著豐富的藏族文化內涵,形式完整多樣,地域特色鮮明,民族風格濃郁,具有廣泛的民眾和社會基礎,其豐富的表現形式、獨特的風貌、精湛的記憶、強烈的個性為廣大群眾所稱譽,在藏族歌舞藝術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顯著的典型性,顯示出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卓舞蘊含著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內涵,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價值。其所具備的凝聚力和激發力,蘊含的友愛、團結等傳統的人文精神,在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