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這個官員竟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

他後半生出仕,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太僕、司徒、太尉等職。其一生為官公正清廉、至死不屈,最後為何竟飲鴆毒?

為何這個官員竟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

楊震,字伯起,弘農郡華陰縣人,是東漢中期以清正廉明著稱的一代名相,也是博學多才的教育家和著名學者。

為何這個官員竟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

“關西孔子”誨人不倦。楊震一生勤學修德、立身廉潔、剛正不阿,對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發展和從政者的勤政廉政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讀書人尊稱為“關西孔子”。

漢順帝為表彰他培育人才的功績,特為他修建了一座“育賢館”,並將“清德潔白”的匾額高懸門上。

楊震自小勤奮好學,青年時期,面變幻莫測的時局,楊震不願出來做官,而是潛心鑽研學問。

為何這個官員竟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

在東漢專制政權的控制下,士人的出路非常狹窄,似乎都在入仕這條路上前後擁擠,然而楊震作為東漢的名士卻沒有把入仕求取功名作為自己的目標,他安貧樂道、隱居求學、不求聞達。

“四知辭金”清廉傳承。“四知辭金”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官吏廉潔行政的榜樣,傳誦不衰。

楊震為官公正清廉,從不收受賄賂,即使是自己的門生和多年好友,也不例外。當他到東萊郡赴任的時候,途經昌邑縣,時任昌邑縣縣令的王密,本是他任荊州刺史時推舉出來的茂才,一直深以未有機會報答楊震為憾事,但其又知楊震為官清廉,於是便在深夜時分偷偷拿了十斤黃金去送給楊震,以表謝意。

而楊震斷然不受,並責備王密說:“老朋友瞭解你,你卻不瞭解老朋友的為人,這是為什麼呢?”

為何這個官員竟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

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請您收下吧!”

楊震神情嚴肅的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因為他的廉潔,子孫都粗茶淡飯,安步當車,生活極為儉樸。

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置些產業傳給後代,他回答說:“後人稱我為清白吏,我以這樣美好的名聲傳給後代,不是很豐厚的財富嗎?”

他的子孫們接連擔任漢朝的官員,都是一心為公,不徇私情的好官。他的兒子楊秉,官至太尉,堅持“三不惑”即不嗜酒、不好色、不貪財;孫子楊賜,篤學博聞,教授門徒,皆清廉一生,孫楊彪亦是宰相。因此,楊氏“四世三公”名揚天下。

為何這個官員竟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

“整肅綱紀”英名長存。東漢後期,政治極為黑暗,宦官、外戚交替專權,皇帝都由他們廢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楊震屢次上疏,要求整治選舉不實、政治混亂,賑濟災民。在朝廷,他從不倚勢凌弱,更不阿諛權貴,尤其的對那些依仗權勢、貪利營私的人深惡痛絕。

當時漢安帝王的乳母王聖,仗著曾經撫養皇帝有功,同時因為有皇帝的庇護,在宮中任性妄為,她的子女也隨意出入宮禁,搞的宮內烏煙瘴氣。

於是,楊震上疏,提出“政以賢為本,理以去穢為務”,建議安帝將他們逐出宮,斷絕往來,並希望安帝勤儉為政, 對於拜封爵位的事要謹慎,賦役要減輕,使人民安居樂業。

為何這個官員竟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

此次上疏安帝並沒有採納。後來王聖的女兒伯榮驕橫淫奢、肆無忌憚,與已去世的朝陽侯劉護的族兄劉環結為夫妻, 劉環倚仗伯榮之勢得以承襲劉護的爵位並升官為侍中。

楊震上疏,此次上疏句句切中弊端,倘若安帝能虛心接受納諫,乳王聖就不敢為所欲為,劉環也不能違背就職而承襲劉護的爵位, 然而安帝不但不聽勸,還把上疏拿給寵信之臣傳閱,這就使得楊震遭到這些人的怨恨。

然而楊震認識到美風淳俗、匡正時弊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就再次上疏勸諫安帝說:高祖與大臣定約,非功不能封侯,成為歷代遵循的制度。劉環沒有任何功勞,只因取了王聖的女兒,一時間位至侍中,又以封爵,不遵循舊制,不符合經典,輿論喧譁,百姓不寧,陛下應借鑑以往,遵從成規。

為何這個官員竟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

不僅對皇戚如此,對同朝的大臣也一樣。楊震為了國家利益,曾幾次上書,抨擊宦官奸黨結黨營私,貪汙腐敗,建造豪宅。

這些諫章十分率直,切中要害。延光三年,安帝東巡泰山,中常侍樊豐、侍中周廣等人趁皇帝出遊之機,競相為自己營造私宅,大興土木。

楊震查出樊豐等人偽造皇帝詔書,就立即準備奏章,等皇帝回來上奏。樊奉等人聽說後很害怕,他們共同陰謀策劃,趕在楊震之前共同造謠中傷楊震,昏君安帝也不辨別清濁善惡,下詔收回了楊震太尉印綬,罷免了楊震的官職。

他因觸犯了宦官,遭到宦官的兇殘逼迫,七十餘歲時飲鴆而死。臨死前,他對兒孫說:“死,是為人臣者的義務,死不暝目的是奸臣干政。死後以雜木為棺,布單裹屍就夠了,不歸祖墳,也不設祭祀。”

為何這個官員竟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

有人對楊震的一生做過這樣的評價:“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

是的,楊震的一生,憂重責深,面對外戚、宦官勢力,正身而立,其經學及品行都足稱楷模。

尤其是“關西孔子楊伯起”這一稱謂把他與孔子相提並論,可見人們對他學識及品行的敬重,其高風亮節,足以光耀千秋。

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應時刻以楊震的故事為一面鏡子,常常對鏡整衣冠,彈灰塵,清潔自己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