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绿松石文化

安康历史上的绿松石文化

安康青碌山位置约在原石堤乡与关家乡接壤一带山梁,与旬阳青山相连,山上有古采洞十余处。《安康县志》云:“青碌山在府东四十五里,有碧钿、青绿诸洞,唐宋以来,每岁采办。”又据《读史方域纪要》载:“天柱山,州西五十里,悬崖壁立,秀出群岭,下有碧、青绿诸洞二十余处,唐宋俱采取入贡。”是以得知,古代安康市绿松石已经达到大规模开采程度。故唐宋期间,金州治西,设有“青碌局”荷门,专门为朝廷采办绿松石。同时在今白河唐家洲(地名无考,据考古调查,似在白河县月儿乡星义村麒麟沟口一带)亦设有“青碌司”。月儿乡即月儿潭,1965年,陕西省地质局一队,曾在这儿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发现磨沟上游有古采洞七处,其中以白龙洞最大,经实验室鉴定,这里产的绿松石,其化学成分为含铜、铝的五水碱性磷酸盐矿。作为工艺宝石,白龙洞出产的绿松石质地细膩,颜色均匀,具有很高的琢磨性能。而且明亮鲜艳,是雕刻工艺和首饰镶嵌的珍品,月儿乡星义村出土的战国绿松石珠,即证明这里开采绿松石的历史十分久远,雄伟瑰丽的白龙洞就是古采洞遗迹。

安康历史上的绿松石文化

安康自南宋以后,历经宋金战争、元代兵燹、明初“禁山”百姓逃亡十之八九,社会经济日趋衰败,绿松石生产也就逐渐调落,因此明代中期终于关闭了全部矿洞,采办绿松石的“青碌局”,也改为“预备仓”(《兴安州志》),到清代乾嘉时大多数矿点“已失其处”,推白龙洞未被人们遗忘。绿松石矿的恢复生产,是在清末光绪年间,月儿镇绅粮雷洪琪,首先在白龙洞采矿,经贩客运至西安、武汉。后又经四川康定县打箭炉贩卖到东南亚各国。月儿潭产的绿松石遂誉名月儿石,成了安康玉类绿松石的名牌。清代安康籍人雷仲宣官四川雅州同知。打箭炉属雅州辖地,在雷仲宣的推动下,寓籍白河的谢蓉目睹月儿石出口情况,在其著述的《海月楼诗文杂抄》中,写下了有名的《月儿潭绿松石歌》:

安康历史上的绿松石文化

月儿山上石峨峨,月儿潭下扬清波。幻出云根世所罕,井柳灵秀鐘岩阿。镶宝山灵亦珍惜,虎約守险防優轶。鸿荒万古无天梯,久任兰意理荆棘。雨田山人才不羁,鬼斧种工逐渐施。洞中燃炬螭蝠飞,到眼彪炳光陆离。地僻物稀求者众,粗沙大石日磨。小者如杯大如盘,土花苔痕堪把弄。恐是绿萼仙,瘗骨深涧几千年,又疑王母碧玉簪,失手随风落尢天。径寸盈握皆可黄,况复秀夺春山翠。终年未输天府钱,计月先纳宰官税。

孫番女貌如花,挥霍全玉如泥沙。此石垂胸颇爱惜,翡翠明味都艳今。顺容争趋利丰厚,无翼能飞不脸走。毡车朝停打新炉,轻帆夜渡全沙ロ。大理石屝不足珍,广州英石空峋。声名一日动秦楚,月儿新产真绝伦。蹭我致纷盈,琢以为佩良不俗。夜深兀坐重挲摩,莹然四壁照寒绿。方个圣人轻货财,诏书不中官来,我为作歌献莱,挥毫球玉杂烟煤。

——谢馨《海楼诗文杂抄》卷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