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凉州蜻蜓村、民勤红旗谷、天祝天堂村、古浪金水源……一个个乡村旅游点的兴起,是我市推进“全域旅游”战略构想、着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实证。去年以来,我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龙头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宣传推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我市逐步完善产业规划体系,《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0年)》已获省政府批复实施,《武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武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经省旅发委组织评审,《文庙、古钟楼、鸠摩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编制完成,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架构基本搭建。加快市场化发展步伐,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运营,引进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专业管理团队,采取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方式,对雷台、文庙、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白塔寺4家重点旅游景区进行市场化运营,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今年1至6月,4家景区共接待游客18.98万人次(不含免费开放人数),实现门票收入38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7%、243%。引进对接了一批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已立项批复,武威方特动漫主题公园和文庙、古钟楼、罗什寺三大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至6月,全市在建文化旅游项目72个,完成投资13.3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7.97%,是“十二五”期间占比的4.14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各县区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凉州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1至6月,全市乡村旅游人数171.35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91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15.62%、19.13%。不断扩大武威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举办首届凉州文化论坛,成立凉州文化研究院,常态化举办《凉州讲坛》和《凉州文化沙龙》。中国社科院选派7名干部到我市挂职,切实加大凉州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广泛征集确定了“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形象主题宣传口号,在中央电视台、《读者》、《中国旅游报》等多个平台开展宣传,武威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确保在每个环节、每个要素上都有具体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弘扬“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武威城市精神,努力打造崇德向善的“德城”、崇文尚学的“文城”、绿韵绕城的“绿城”、清新洁净的“清城”,加快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和厕所革命,积极建设“美丽乡村”,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正在全面改善和提升。1至6月,全市旅游人数698.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6%、3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