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

滄州武術特色鮮明,既有大開大合的勇猛長勢,又有推撥擒拿的絕技巧招,講究實戰,章法嚴謹。具有剛猛驃悍、力度豐滿、長短兼備、樸中寓鮮的風格特點。在南有莆田(武當)、中有登封(少林)、北有滄州的中華武術大格局佔有重要地位。

非遺在身邊

源起或流傳於滄州的武林門類或獨立拳械,除失傳者外,計有53種,佔全國129個武術拳種的40。3%。其分佈狀況在市區及東南部縣市主要有六合、八極、迷宗、功力、太祖、通臂、劈掛、唐拳、螳螂、崑崙、飛虎、太平、八盤掌、地躺、青萍劍、昆吾劍、闖王刀、瘋魔棍、苗刀等;在西北部縣市主要有形意、戳腳、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張、短拳、陰手槍、楊家槍等。而太極拳、八卦掌則遍佈全市。上自技擊,下至內家與養生、導引、按摩、氣功、硬氣功,不一而足。

數百年來,滄州武林精英薈萃,豪俠雲集,名人輩出,為抵抗列強侵凌,驅寇保國,傳德授藝,滄州城鄉“拳濤滾滾,武健泱泱”,更有名師高手在中華武術史上留下華章,愛國武術家霍元甲首創精武會,滄籍國民黨陸軍上將張之江力倡強種救國,出任中央國術館長,滄籍拳師任教者達52人,千斤王王子平屢勝外國大力士,武林志士佟忠義嫉惡如仇辭官為民,還有丁發祥、王正誼(大刀王五)、李鳳山(燕子李三)等名師豪傑,既為滄州武林贏得威名,又為禦侮鎮邪、弘揚國威、光大中華武術做出突出貢獻,被譽為武林師表和民族驕傲。

滄州武術普及活動經常而活躍,中、小學開放武術課,辦起武術隊,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習武人群不斷增加。全市共有武術館、校、社、站610餘所,“武術進學校”和“太極拳進機關”活動受到原國家教委和國家體委高度評價。

滄州武術不僅越來越被國人喜愛,而且越來越受國際重視。在國內,邀滄籍武師前去授藝和來滄習武者,遍佈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在國際,滄籍武師應邀授藝講學和派員來滄考察習藝者,涉及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瑞士、新加坡、巴西、比利時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八極拳第七代掌門人吳連枝海外弟子多達4000餘人,滄州與韓國古道協會、新加坡武術總會等國際武術組織建立了長期的友好合作關係。

武術競賽和節慶活動形成制度,競技武術水平不斷提高。創始於1989年的滄州武術節已舉辦了七屆,在以武為媒、促體興滄、振興鬥志、擴大交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現正以深入開展迎“兩節”“五城同創”活動為契機,精心籌備第八屆中國滄州武術節。每年一屆的武術館校武術比賽、“希望之星”武術比賽、太極拳劍觀摩比賽、傳統武術名家名流演示大會等在保留和發掘傳統武術文化,培育和發現武術新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滄州武林編寫審定的武術專著,相繼問世的有三四十種,其中《八極拳》、《劈掛拳》和《迷蹤拳》被國家體育總局審定為規定競賽套路,向全國推廣,有12種專著被譯成外文推向世界,在國外出版。滄州市曾三次獲得河北省和全國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先進單位稱號。

總之,滄州武術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人輩出,特色鮮明,集傳統性、群眾性、國際性、產業性於一身,已成為營銷城市、塑造城市品格、拉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獨特資源。滄州市1992年12月被原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首批地級市“武術之鄉”,2006年6月滄州武術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列為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被北京奧組委確定為奧運精品旅遊項目。(以上資料由河北文明辦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