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大我→無我

小我→大我→無我

小我→大我→無我

abstract

人莫名其妙地來,灰飛煙滅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及其他……

keywords

江歌;杜尚;康德;分形理論;羅素;大乘;孟子;稻盛和夫

經歷的事多了

慢慢就懂得

分餅的方式決定了餅的大小

而不是,先把餅做大,再來考慮怎麼分

許多人註定做不成大餅

一開始就能預判的

與起點無關,而是因為迷執於“小我”

01

,

何謂“小我”?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對事不對人

“對事”是討論事如何?是基於理性

“對人”是評論人如何?是基於情緒

人類所有情緒及因此而帶來的行為

都先得有一個受體——“我”

在接受到冒犯、輕視、憤怒等刺激之後

才能由此引發相應的應激反應

如:由對事轉而對人

而人的大腦結構本就是情緒優先的

故而,“我”通常就顯現為“小我”

所以,世間人“對人不對事”

早已習以為常

偶遇“對事不對人”者,反覺甚奇

比如街邊的潑婦

比如江歌案中噴子們對劉鑫的罵戰

涉及人家的八輩祖宗

甚至有什麼樣的後代都要關心一下

他們不關心真理,只在乎站隊

只堅決擁護“小我”及小團伙的立場

就都是典型的對人不對事

孔夫子說:

小人同而不和、黨而不群、比而不周

概精妙之論!

小我→大我→無我

02

,

在我看來

所有的派系之爭

都是囿於“我”的容量所限

杜尚的小便器

無疑是對藝術派別之爭的極端諷刺

小我→大我→無我

康德調和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從而成為西方哲學史上頂頂要緊的人物

小我→大我→無我

小平同志的貓論

則打破了“姓資”“姓社”的狹隘立場

再往深了說一層

當人類尚處於二維空間觀的時候

認為地球一定有邊

結果發現地球是圓的

於是我們升級到三維的空間觀

我們在地球上,朝任一個“固定的方向”

最後都可以回到出發的地點

這就像現在許多人認為

宇宙一定有邊一樣

而真實的情況卻極可能是

如果我們做星際旅行

朝一個“固定的方向”

理論上,同樣可以回到原點!

03

,

這已經匪夷所思了

但這是終極真理嗎?

科學家說

我們所在的宇宙是一個十維的空間

其實可以想象

宇宙可能就是俄羅斯套娃

一個完美的嵌套結構

而世界的這種自相似性

正是分形理論(Fractal Theory)

的研究範疇

知識,無限指向未知

正如羅素所說:

“絕對的知識屬於天國,而不是人間。”

小我→大我→無我

04

,

所以,當與人交談時

如果對方對人不對事

最好的策略就是結束討論

很簡單

“對錯思維”是居於低維之人的標配

大乘度人

但度不了所有人

“小我”劃定了界限

而人的痛苦正來自於如此的涇渭分明

這是我的,那是你的

這是好的,那是壞的

這是美的,那是醜的

……

比較產生慾望,差距產生痛苦

這就是“分別心”

05

,

“小我”擴容為“大我”

利益得失的考量都容納進更多的存在物

從集體這個尺度來看

你、我融合為我們

從物種這個尺度來看

你們、我們都是人類

若以微觀尺度視之

則超越人、物的界限

至大無外,便是“無我”

萬物皆為一氣的混沌

和諧相生、休慼與共

孟子說:人格有六重境界

可欲之謂善

有諸己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大而化之之謂聖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善、信、美、大、聖、神

一路向“無我”升維

至,大而化之之“聖”

則達“心”之極致

06

,

何為覺知的喜樂?

很簡單,因為沒有那個“小我”作為受體

冒犯何來?輕視何來?憤怒何來?

又何為“化”?

如糖之入水,化而為水

如人至“無我”,則精神充盈於天地

便可達“無待”之自由

此謂之化境

“心”再往上,就是“靈”的層面了

不可知之之謂“神”

哲學止步之地

卻是宗教的長袖善舞之所

07

,

小我→大我→無我

稻盛和夫接手日航,反覆自省是否已然

動機至善,了無私心?

這就是在擴充“我”的容量

以達至“無我”

08

,

人莫名其妙地來,灰飛煙滅地走

不帶走一片雲彩,及其他

幻化飛花,所遇皆空

甚至,把餅做大,都是妄念

無相、無住、無我

——才是本質!

佛家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小我→大我→無我

小我→大我→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