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該起個什麼名字?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前些年,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各種“二代”層出不窮,然而但凡有二代出現,無非都生活在上輩的光耀與陰影之下。我們最近看大火的“創造101”與“明日之子”,星二代焦曼婷、林亭翰們,無不告白要撕掉父親的標籤,讓觀眾憑藉實力記得他們。於是我們的心中往往會升起這樣莫名其妙的情感:所有“執著地努力著”的二代們,無不要撕掉父輩的標籤。撕標籤反而成了他們新的標籤。或許只是綜藝要的效果:我們更能感受到星二代們的彷徨與無奈,但真實的情況也許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爽爆了——唾手可得的財富、人脈……但是大家可以看看杜審言——你聽說過杜審言嗎?喔,是杜甫的爺爺吧?我們似乎又看到了二代們的另一種範式——且隨他去,正視祖輩餘蔭,努力成就自己的事業。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該起個什麼名字?

儘管杜審言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為初唐詩壇不可不提的人物;儘管《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這首詩“氣象冠裳,句格鴻麗”,被明朝的胡應麟讚許為初唐五律第一。但是——那又如何?杜甫作為中國文壇宗師級人物,爺爺的詩再厲害,也是過於簡單了。正如杜審言的字一樣,“必簡”。

古人起名,名與字間,較多的是互為表裡的關係,比如杜甫,字子美,甫就是對男子的美稱。趙雲,字子龍,“雲從龍、風從虎”,如果趙雲有個弟弟的話,多半是叫趙風,字子虎了。當然了,也有名與字為反義的,像我們課本上有名的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宗聖”曾參的父親曾晰,字點,則是互為反義。依古意,先有名,後有字,字一般為男性弱冠時取,無論如何,都代表著父輩的希望與期盼。像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因為抓周之時選擇了書,於是取名為鍾書,待到長大取字時,長輩們以為他年少話多,言多必失,於是給他取了一個“默存”的字,希望他安心做學問,代表著對人生方向的把控。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該起個什麼名字?

民國時,人們取名字,習慣於“濃墨重彩”,喜歡用意蘊豐富的兩個字為名,像當年的學者:林語堂、李堯棠、郭沫若等,想來內涵豐俊;或化用古典,如張聞天(鳳鳴九皋、聲聞於天),林風眠(江楓漁火對愁眠)等,想來古韻盎然。至於建國後,起名有著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如建國、衛東、躍進等,彰顯時代特色。至於七八十年代,大家開始喜歡簡約風,例如偉、剛、明等,因而張偉是國內重名率最高的名字。至於九十年代後,人們喜歡用具有單一內涵的字來組名,這些字往往特用於人名錶示美好的期望,如子、浩、軒、萱、涵等。近來“子涵”小朋友頗受歡迎,於是乎也誕生了許多段子“小朋友們現在做遊戲了,開始分組:子晗和紫涵一組,梓菡和子寒一組,梓涵和梓寒一組,子含和子涵一組,梓晗和子晗一組。“50年後,在逛街的路上看到一群叫紫涵的大爺大媽在跳廣場舞,然後你一叫,齊刷刷回頭,那畫面實在太美我不敢看。”

然而,名字總是代表著長輩對我們的希望,這個名字恐怕也是繼承著上輩的夢想,作為“名二代”,我們一方面歡欣鼓舞,另一方面,且隨他去。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該起個什麼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