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公民按一定的工资比例缴生育基金,如该制度执行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老南翡翠


如果非要给这个基金取个名字呢,我觉得叫“丁克税”比较合适(笑哭),丁克一族的长期投入?

这个独立人口学的学者何亚福建议的“公民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这个为了提高生育率的初衷是可以的,但是方式肯定欠佳,鼓励生育不能变成强制生育。

何亚福说,目前中国社会保险五险费率合计为39.25%,已属较高水平。如果再实行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不可避免会进一步推高社会保险费率,增加企业用工成本。这就与之前的一些计划相悖了。

为了提高生育率而出台的正常呢,其实是应该去减轻所以有孩子的家庭的负担,而不是越来越重。比如对生育家庭的减免税收啊,提供育儿补贴等等,而不是强制性的要求去缴纳什么,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负担。

而且关于这个生育基金的实际操作呢,其实也是有问题的,40岁以下公民要缴纳生育基金,如果未生二胎,退休时才能取出这笔钱。而且将来一定是要延迟退休的,如果是60岁以后退休呢,从缴纳基金到取出基金,这中间起码要隔着20年的时间,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各种经济因素,这笔钱的缩水情况,也是应该被注意的。

所以这样看啊,这个计划其实与初衷是相悖的,鼓励生育不应该变成强制生育。鼓励生育的主要措施应该是在税收、教育、医疗等方面切实减轻多生孩子家庭的养育负担,而这个计划呢,已经是有强制生育的苗头了。


lDexter


我看到这几天很群情激愤,大家都狠不得撕了这提出此建议的专家。但是我觉得如果把这篇文章通读下来的话,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愤慨呢。

另外,我认为这只是个别的专家的观点,并不代表任何的官方的说辞,所以也不用太在意。因为很多人把《新华日报》认为是新华社的这种官方媒体的言论,其实不是的。

《新华日报》本质上就是“江苏日报”而已。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省委机关报。那“江苏日报”此名因为是民国时候就有了一个报纸,那为了区别,解放之后,江苏省委机关报就命名为《新华日报》了。 所以它只是一个地方机关报的一篇在不太重要的一个版面上的专家观点而已,所以大家也不用太当回事儿。

不过专家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倒是值得我们思考。因为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中国已经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红利在逐步丧失。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日益显现,那未来十年二十年,将会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

那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专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其实也正是他们的职责范围内的。所以哪怕是一些有争议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也没有必要就此对他们进行各种的攻击。

观点可以商榷,但不能进行各种非理性的攻击和谩骂,也没有意义。目前看来感觉是大家恨不得撕他的皮、喝他的血,那我觉得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未来政府包括全社会都要想各种办法鼓励民众多生育的,现在各种想法和建议,都应该充分让大家讨论,才能逐步形成最好的办法,形成社会共识。

不过,从专业角度看,这两个专家提出的做法肯定是值得的商榷的,因为按照国际上其他的国家的做法,往往都是对多生育家庭的进行减税和奖励补贴,而不是说像全民要进行惩罚式的收费这种模式。收费或者纳税的这种模式这很显然会触犯众怒的。

其实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关注真问题,不要纠结于某一个专家的观点对不对。从我的思考来看,最大的担忧的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的减税、奖励补贴甚至惩罚措施,使尽了所有招数,能够在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的时候,挽回生育率使得人口增长的,目前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这样的。

那中国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也是同样如此,全面放开二孩后,生育率不仅不升反而下降了,打脸了之前一些专家认为的放开后会迎来人口生育高峰,这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了。


张天潘


在评述之前,先深呼吸,让心绪平静下来,否则我就会忍不住爆粗口,问候刘志彪、张晔祖上女眷。

按惯例,先定性,再分析。作为专家建言,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专家建言?这分明是法西斯主义性质的政策建议!

所谓法西斯主义,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好了,刘、张的政策建议显然是将个人,每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的鲜活的中国人,视为一种工具,一种资源,可以任由国家权力和集体意志拿捏。这就是赤裸裸的法西斯主义,如假包换。

人是什么?人不仅是社会的主体,而且是社会的目的本身。生育一种天赋人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维护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权利,而不是剥夺它。

例如,国际性协会(WAS)于1999年8月26日,在其第14届半年会议上通过的性权利宣言中,每个人都无条件享有自由和负责任的生育选择权,这是现代文明人人都应该无条件享有的十一项性权利之一。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再看看马克思主义怎么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什么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落实到生育上就是每个人“自由和负责任的生育选择权”,由每一个中国人自己决定是否生育,什么时候生育,生育几个孩子。有些人愿意多生,那就尊重他们多生几个;有些人不愿生育,选择做丁克,那就尊重他们做丁克。

国家和政府可不可以鼓励人民多生?当然可以,那就立法提供政府补贴和减免税,向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实施多年行之有效的政策学习,每生一个孩子,提供一份补贴,并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人民交了税,税收不就是用来惠及人民的么?!

但是,回到专家建议再看看是怎么一回事,从40岁以下公民的工资中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生了二胎领赏,不生孩子就冻结直到退休再领回。这不是税,分明是对不愿生育或不愿多生育的人民的经济惩罚。换个角度,实际上就是惩罚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掏钱帮别人养孩子,有人评论,“云绿帽”。


在我看来,政府提供生育补贴和减免家庭税收才是鼓励生育的正道,不从税收而是强行从人民口袋里掏钱作为生育押金并用于统筹补贴生育二胎的家庭,这样的专家政策建议根本就是耍法西斯流氓。


唐映红


值得庆幸的是,这只是“专家”的建议,而非试行的政策。

对于很多所谓的“专家”而言,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只关注自己领域的问题,至于该领域与其他诸多领域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整体性的联动问题,则或是根本不懂,或是视而不见。

这篇刘志彪、张晔联合撰写的题为《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的署名文章,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根据某度的资料显示,刘志彪和张晔二人均是经济学领域的教授人才,我愿意相信两位教授在自己的领域内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显然不应当仅局限于经济数据和经济变化在宏观上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能力。

任何学科的最崇高价值,都是在于提升全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归根到底还是人这一主体的衡量标准。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如果仅考虑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在宏观上调整问题,而忽略了微观层面下对于公民个体的关怀,那么仍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的议论和不满。

一、解决老龄化问题,应当着眼于号召,而非生硬地剥夺公民的权利。

最初二胎政策的放开,其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即将到来的中国老龄化问题,以及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因失独而造成的终身痛苦等。

老龄化问题成为困扰很多国家的宏观问题,因而很多发达国家对于积极生育的家庭,给予各种诱人的福利,并且生育越多,所给予的福利待遇越丰厚。

这种通过政策而确定的福利,就是宣传号召的手段,这种手段的根本在于不触及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情况下,令公民自发、自主地对政策进行响应。

而同样是行政政令,如果试图通过割裂公民的权利,强硬地在公民身上赋予更多的义务,而教条式地命令公民响应号召,这种行为就很明显将人当做了韭菜——每一刀割下去的都是人心。

生育权本应该是公民所享有的天然权利,在二胎政策放开后,公民有权利选择是否进行生育,以及生育一胎还是二胎。而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就建议国家政令性的给公民附加义务,这就很明显违背了权利义务关系,从法学界就会迎头遭到一通猛打。

二、期待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应当考虑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而非寄希望于人口红利优势。

作为经济学专家,在人口问题上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我国目前正在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优势,而在我国科技的核心增长极尚未完全成熟起来之前,要想保有人口红利的优势,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保证人口基数稳定和小幅上浮。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人口红利是否能够稳定保持经济的稳定甚至上行,这点在历史上很难找到先例予以证实,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我国已经享受了太长时间的人口红利优势,即便为稳妥起见,部分经济学家也会将目光继续着眼于这一稳定的因素之中。

但必须明确的是,人口红利只是经济稳定或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一,却绝不是决定因素或之一。发达国家的例子足以证实,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还是要依靠核心科技的创新能力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当然,对于部分经济学家而言,考虑如何创造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极,这个问题太过于消耗脑细胞,并且短期内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凑效,于是自然而然会将目光局限在人口红利这个传统问题上。

如果公民不愿意生育二胎,保证人口红利该怎么办——一刀切。

逻辑很简单,但这种做法只能是曲意逢迎,完全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如果采行政政令手段,用“以罚代赏”的方式要求公民生育二胎,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所以说,这两位教授与其考虑剥夺公民的权利、强加公民义务,用令人瞠目结舌的手段,来维持人口红利优势,倒不如认真钻研我国经济形势中,哪些方面能产生核心竞争力。


高萌Goal


震惊!经济学泰斗讨论生育基金和人口政策??

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8月14日「思想周刊•智库」栏目中发了一篇《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激起舆论轩然大波。我不想接着发泄情绪,

我只是好奇一件事:刘志彪教授作为经济学长江学者,33岁(1992年)成为南京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37岁(1996年)成为博导,一直专注在经济、企业、市场等领域进行研究,著作等身,堪称大师。

一位从1985年开始发表经济学文章的学术泰斗,为什么忽然发了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文章?在CNKI上,刘教授一共发了394篇文章,只有一篇是关于人口的,也就是引爆舆论这一篇

刘教授在南京大学的主页地址
https://nubs.nju.edu.cn/lzb/list.htm)


第二作者张晔,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教学方向是计量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发表了23篇文章中,都是土地流转、新农保、产业经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文章,关于人口的,也只有引爆舆论这篇。

张教授在南京大学的主页地址
(http://nubs.nju.edu.cn/zy_9564/listm.htm)


不觉得非常吊诡么,两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经济学教授,刘志彪教授更是少年成名的泰斗级人物,一生都在研究经济,忽然写出了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政策建议文章,还发在省委机关报上???(黑人问号脸???)

文章内容

文章对鼓励生育,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应对政策。

短期政策包括全面放开生育、优先发展幼教产业和公共托幼服务,加强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中期政策包括建立生育基金制度,利用存量的社会抚养费,延长产假并建立育儿假制度;制定鼓励生育的住房政策。长期政策包括对多孩员工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多孩家庭给予补贴。其中:

  • 关于发展幼教产业,提出了「公立幼儿园为主,民办幼儿园为辅,社区街道托幼机构补充」的多层次托幼体系;
  • 建议恢复小学生「朝八晚五」的上下学时间,以便与职工的上下班时间相衔接,提高教师收入水平;
  • 引导社会恢复和树立多子多福的理念;
  • 将存量抚养费资金用于充实生育基金;
  • 对二孩家庭减免个人所得税,对多孩家庭进行财政补贴;

这篇文章属于标准的机关文风,对现状进行总结,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对政策进行建议,与刘教授的393篇文章的行文完全不同;刘教授作为经济学专家,平时也不会去写关于人口问题建议的文章。所以,可以断定这就是一篇吹风文


人口政策的吹风文倒是找个计生口的专家来发啊!找经济学专家发这个,这是想要佐证生育基金的合理性???

我的观点

其实这篇文章里面提出的大部分建议都是可行的,特别是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恢复小学生早八晚五的上学时间,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延长产假,给多孩家庭补贴等,都是在历次舆论讨论中,被大家公认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但是从工资中提取生育基金之前,能不能把过去30年收的社会抚养费拿出来?特别是把经审计的账目对公众公示一下,看看还剩下多少钱?然后把过去的社会抚养费全部转到地区生育基金再说。


另外,现在房价高涨不说,房租也逐步高涨,居民连安居乐业的目标都实现不了,怎么生娃?生娃以后幼儿园怎么办?学区房怎么办?不去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先琢磨着从工资中提生育基金,这……

PS:刘志彪教授可不是那种没有影响力的专家,刘教授的单篇文章引用次数几十次都算少的,多的都240次引用了……

真的,罚款罚不出二胎。


任易


专家毕竟只是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不骂人,只就事论事。

因为,骂人太累了。

生多生少,当然是个人自由,也是生理规律。但是,现代社会压力之下,生孩子变成了一种经济考量,也成为所谓中产阶层恐慌的构成之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优生学一个基本理念,在世界广泛实行。但是,这些年只生一个好的习惯深入人心,而且由于经济压力的增大,年轻人也不敢多生。二胎政策放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但是,多生变成一种勇气,生育意愿非常低。通过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最有效。缴纳生育基金,以促进人生孩子的兴趣,有利有弊。生多生少是自然法则,计划生育导致生孩子成为一种被规范的行为。

2018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公布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拟将 “子女教育支出”一项扣除,可以看作缴纳教育基金的先导。

如今专家建议缴纳生育基金,对于那些只生一个的家庭或者不生孩子的家庭,他们的权益和选择无形中又得不到保障。计划多生的时代即将来临。

生孩子是人的自由。如何选择,如何在个人生活与生孩子之间平衡,各种问题,很漫长很复杂。

现代人个性张扬和追求生活的价值观下,传宗接代和多子多福的观念已经成为过去。

人口是社会活力的动力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既要考虑个人生活,也得认识到老龄化的艰苦。

长路依旧漫漫。要努力践行,实现中国梦与民族复兴。


历史传讯社


二胎家长飘来回答!

生不生孩子其实和奖惩没啥关系,主要还是看家庭,家长的支撑系统是否相对完善,家庭资金储备是否相对充足,人手是否够用(或者是否有钱雇用人手来帮忙)。对奖励和惩戒关注度不是很大。

身边有一大群生了二胎或者已经在准备生二胎的,也有一大群坚决不生二胎的,共同的感慨是:生孩子太累,陪孩子真的太折腾,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好容易轻松一点,不想再来过。

从工资中扣除部分作为生育基金补贴,还不是羊毛来自羊身上?但是这样的文章却传递出积极的信号,未来几天媒体一定会有很多关于人口、社会、养老、教育等话题的讨论,这样的信号其实也是为放开生育限制(设想未来可能放开生育限制,鼓励多深)做铺垫。

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相对系统的解决,才能让每个小家庭安心,每个家庭才敢多生孩子。上学不容易,看病不容易,买房很困难,养老不容易,就业压力大,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得系统性的解决,可这有谈何容易呢!

生和不生都有理由,生的压力大,但是扛过去了就好。不生也有自己的理由。不管哪一种,都是选择,选择了就别后悔。

问我二胎什么感受?累!很累!累到抓狂!但是幸福的感受也是甜蜜的、爆棚的!


九斗学生心理


我不知道这两位专家为什么有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想法,我只知道这两位专家肯定从没想过什么叫“尊重个人权利”。也亏了这只是两个砖家的建议,我个人建议还是让这两位砖家的建议永远只是个建议吧!可别拿出来祸害人 。


图源自网络

国家为国家未来发展考虑,想让公民多生孩子,这是好事,方法有很多,但核心原则应该是“鼓励引导”,而不是强迫。比如欧美就有现成经验,可以用高额补贴和各种社会福利,解决孩子抚养的种种难题,打消公民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后顾之忧,这样自然就会有公民多生孩子,为社会主义建设加砖添瓦了。

但我看了这两位砖家的建议,没看到建议国家对鼓励公民多生孩子而进行的鼓励行为,反而充满了高高在上的任性的“惩罚”思想。什么“生育基金”。说白了就是强迫所有公民缴纳的押金,要是生了,就退回,不生这押金就基本等于罚款了,是典型的惩罚。在这两位专家眼里,不生孩子也成了一种罪。在讲人权的现代社会,生不生孩子应当是公民的自由。你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因为这是基本的人权。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保证公民基本权利也是每一个国家的义务。

我觉得这两位专家生在现在可惜了,要是生在封建君主独裁社会肯定会受重用。以为封建独裁统治者眼里,老百姓是算不得人民的,和牲口一样,只是有个人的名称而已。所以百姓在他们眼中只是个工具而已,只要统治者需要,就可以强迫老百姓去多生,所以在古代很多时候寡妇不改嫁是犯法,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不结婚也犯法。这俩砖家把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公民当成什么了?机器,工具,牲口还是某种资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以我们国家是尊重公民在生育方面的权力和自由的。不知道这两个专家学没学过什么叫以人为本。没学过就该回家补补课了。


朱铁平


我的天,虽然我们现在的社会是言论自由,但是作为公职身份人员居然能说出法规胁迫民权的话,绝了。

专注于金融知识普及,让知识深入人心,如果觉得回答的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关注,回复




这个所谓的专家是不是到现在都没明白,法律的基础一定是社会道德准绳,而法律的基础意义是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那么,生育权是作为人身权利和健康权,知情权以及生存权一样,都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

而这种权利不应该有任何事物能够侵犯,包括法律法规。而公然提出要以经济层面来胁迫引导生育,不但是侵犯了生育权,更是蔑视了公民的智商,为什么,在你们眼中公民就只在乎钱吗?或者说公民的钱就是你们说拿走就拿走的筹码吗?这和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有什么分别?

说回来。促进生育确实促进人口基数,促进经济发展,回看国外如何做的?国家给钱,政策支持,教育倾斜,工作补贴。而我们呢?孩子消费奇高,教育需要昂贵学区房,甚至还需要面试,拼父母,拼家庭背景还不一定能享受到,现在居然还要捐款?(姑且说它是捐款)这是在说老百姓眼里只有钱?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严重违背的!

专家,请发表言论是记住,你们是公共人物,权利是公众给你的,而作为应该从公众的利益出发,让人们真心信服,才有可能吸引人去需要的方向,而不是讹诈。


张小帅说理财


下午读到一篇文章《生了二胎,除了命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文章将现在的二胎里面的父母双方,以及家中老人的情况写得很清楚,归根到底,生二胎是夫妻的选择,两人权衡好做出要二胎的决定无可厚非,但如果像刘志彪等人在新华日报上发的这种上交所谓生育基金的方式,来发到鼓励生二胎,那就是一种强迫行为。

生育基金这种提法,四十岁以下都要交生育基金,直到有生两个孩子,才能将钱取出来。很荒唐,社会里还有同志,丁克,只要一个孩子的等情况,他们凭什么交生育基金?即使想要两个孩子的父母,为何要先交生育基金?

刘志彪这种教授真是辱没了所谓学者的名号,好褶子想不到专想馊主意,能提出生育基金这种方案的教授,相关学术应该核查他的学术水平是否掺水严重。

归根到底,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任何人与机构都没有权力干涉人的生育自由。

你觉得生育基金这个注意怎么样?你会生二胎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