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手捧父母親遺像,相別85年,96歲的她難忘11歲那年被父親送走


85年後,當這位96歲的白髮蒼蒼的老人,回到年少時的家鄉的時候,見到的,只有親人的遺像。在老人11歲那年,因家鄉鬧饑荒,父親將她送到外地,讓一位親戚代為撫養。後來,她定居在另一個城市。膝下雖有三兒四女,但身處異鄉,她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自感飄移不定,眼看著兒女們個個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埋藏在心中的遺憾與日俱增。“尋回家鄉,找到親人”,成了她後半生的心願。

這天一大早晨,96歲的她天沒亮就起床了。她換上孫女買的大紅衣服,掛上平時很少戴的玉珠項鍊,在兒媳們的攙扶下,樂呵呵地對著鏡子照了老半天。這一天,對於老人來說是個不尋常的日子。時隔85年,她終於重回家鄉。在她的記憶裡,她多少次回到父母的懷抱,但是,但她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她的記憶中,只有“台州府、黃岩、上蔣村、老家門前有口井及弟弟的名字”,就沒有更多的信息。

在父母的墳前,老人忍不住留下了淚水。上世紀70年代,她曾到回到父親送養她的城市,找過當年撫養她的親戚,想要打聽身世,遺憾的是沒找到。可她尋親的念頭沒有打消。這期間,她託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幫忙。後來,兒子一直記得母親的這個心願,經多方打聽,查到老家黃岩院橋有個上蔣村,他給當地發過多封信函,但由於地址不明,發去的信後來也是石沉大海。


祖屋雖已破敗,但老人還是能依稀回憶起童年的時光。後來,老人的兒子從外地趕到依稀中模糊的母親老家的這個地方,請當地派出所民警幫助尋找母親的家。根據老人提供的線索,民警經多方核對否定了“黃岩院橋上蔣村人”這一信息,最終確定“臨海桃渚鎮上蔣村”作為重點找尋地點。後來,老人所說的幾個尋人信息在此得到證實,只是弟弟早已離世。之後,兒子連忙趕往家裡,將消息告訴老母親。老人聽後,激動得幾夜沒有睡好。

“我們是早上3點起床,5點從無錫出發,路上花了5個多小時。”老人的兒媳婦說,“我們都坐得腿都發脹了,我婆婆倒是精神還很好。”下午2:50左右,侄孫也帶著侄孫媳過來,老人沒顧得上休息,要先見見。“姑奶奶!”一聲呼喚讓老人淚光閃爍,笑眯了眼。井還是當年的那口井,水依然清澈,老人探出身子,像童年時那樣,看著井裡一晃85年的身影。   

“每到春節等節日,母親總說沒有孃家人,覺得很遺憾。這次我陪著愛人去探親,又勾起了母親對孃家人的思念,她跟我弟妹說了,我弟妹馬上又電話跟我說,我就想著乾脆親自來這裡再找找,沒想到還真的找到了。”老人的兒子說,“我不希望我母親有遺憾。”大雨阻擋不了回家的步伐。96歲的老人在子女的陪同下,終於踏上了闊別的故土。


什麼是家?老人的尋親故事告訴我們:家是思念,家是牽掛。我們為老人對於家的這份深深眷戀而感動。很多人覺得,老人年事已高,或許不會趕來。想不到,很快地,老人親自來了。我們既為老人的好身板高興,更為老人對家鄉的這份深情而感動。雖然離開了85年,但是,“吾心安處是吾鄉”啊。更多圖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請點擊關注頭條號圖說江淮,帶給你有溫度的視覺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