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這裡的歷史很悠久

春秋時代

晉文公重耳分封此地

西晉永嘉二年

後漢皇帝劉淵建漢,徒都蒲子

隋開皇五年置隰州

開始以“隰(xí)”命名

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千佛庵

地址:隰縣城西里許鳳凰山巔

又名小西天。庵始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東明禪師主持興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補。現存建築多為明末所建。

千佛庵坐西朝東,有山門二重,佈局分為上、下兩院。上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左右為文殊、普賢二配殿,兩側有北極殿、馬王祠;下院主要建築有無量殿、韋陀殿、摩雲閣、八卦亭及韋陀殿之上的鐘、鼓二樓。

無量殿為下院主殿,面寬五間,前簷插廊,殿內供無量壽佛。大雄寶殿是庵內的精華所在,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簷插廊,單簷懸山頂,殿頂筒板布瓦覆蓋,琉璃剪邊,中設琉璃方心。殿內樑架徹上露明造,六椽七檁前後單步梁用四柱,梁栿彩畫瀝粉貼金,近似龍鳳和璽畫法。這是山西明清建築彩畫中高等級裝飾,在民間建築的實物中並不多見,彌足珍貴。殿內懸塑滿堂,共有大小泥塑千餘尊,為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所塑。

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小西天的彩塑的確是天下無雙的彩塑。中國寺院內彩塑的一般佛教元素都能在小西天的彩塑中找到,而小西天的彩塑內容在他處卻難見其二,比如其他寺院的大雄寶殿有塑兩羅漢、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的,卻沒有哪一處能像小西天這樣紋飾華麗、形象生動個性鮮明地塑有釋尊十大弟子;再比如:沒有哪一處寺院能夠感性呈現“六慾之天”和“琉璃聖境”,只有小西天,巧妙利用兩山牆的空間將修行的境界與成佛的境界相向而懸,形成從凡人到成佛的對照,給凡夫俗子們以佛的教化和引導。也許“西方極樂世界”的刻畫在他處亦有表現,但像小西天這樣依據佛教經典《阿毗達摩俱舍論》,以六慾之天濃縮“三界九地”之說,濃縮一部佛教思想史的,實屬罕見。法國十九世紀雕塑家羅丹的石雕作品素以“給石頭以思想”而聞名,借用這個句式,小西天泥塑實現了“給泥土以思想”。它以木為骨,以泥為肉,貼金敷彩,在區區67平方米的空間中傳奇般地造就了一個氣勢恢宏、深邃渺遠、美輪美奐的佛國世界。

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這個傳奇中最精彩的一章就是懸塑技法的運用。它以牆壁、房梁、木柱、房檁為依託,懸空捏塑形體偏小而件數繁多的佛陀、菩薩、羅漢、弟子、圓覺、明王、天龍八部、飛天樂伎等人物以及祥禽、瑞獸、花卉、枝葉、流雲等景物和花冠、瓔珞、裙帶、背光、花籃、圖案等裝飾物,巧妙地以傾斜、俯瞰、跳躍、飛翔等各種姿態彼此協調,造成一種凌空蹈虛、俯視下界的空間感和真實感,營造出一個花團錦簇、祥雲繚繞、彩波流淌、光影顫動的視覺盛宴,造就了一座瑰麗繁華的懸塑藝術宮殿。這一套獨特的泥塑藝術語言和泥塑形式,在有限的空間裡展現了無限的內容,將佛教的彼岸世界——極樂世界和佛教理念的微妙嚴淨、浪漫意韻表現得出神入化、淋漓盡致。以這種技法產生的彩塑作品,或許在某處寺院的某個大殿的一隅有過個別展現,但在小西天卻是滿堂皆塑、密密匝匝、層層疊疊,色彩如此繽紛、人物如此豐富、佈局如此繁而有序、禪意如此深刻而渺遠、懸塑技法如此大規模成系統的成熟而高級的運用,堪稱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一次酣暢淋漓的傾情絕唱。

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晉西革命紀念館

晉西革命紀念館位於臨汾市隰縣縣城西南1.8公里處的車家坡村龍鳳山腰,紀念館總建築面積342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3252平方米,陳展面積2780平方米;設有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3個展廳,包括黨的早期活動,即創建革命武裝、紅軍東征、晉西會議、午城戰役、根據地建設、晉西事變、東川戰役、全區解放、踴躍支前、偉大勝利等單元內容。2009年12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隰縣鼓樓

隰縣縣城鼓樓又名大觀樓,創建於明代,至今有三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是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中心,是隰縣的象徵。十字門洞上建有高14.31米二層三重簷十字歇山頂的建築,巍峨壯觀,樓頂部四周還有體現隰縣輝煌歷史的巨匾四楨:東為“龍泉古郡”,西為“長壽遺封”,北為“三晉雄邦”,南為“河東重鎮”。其建築形制,樑架結構,牌匾等主要構件均為明代原物,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千佛洞

地址:隰縣城北7公里七里腳村的城川河東岸

洞窟開鑿於南北走向的山坡崖壁下部,石窟共有兩個洞窟,南北並列,窟口均西向,窟內存雕像約70餘尊。第一窟位於崖下南側,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面寬2.72米,進深2.35米,高8米。內雕一佛二菩薩像。

第二窟,位於崖下北側,洞窟平面呈長方形,素面平頂,面寬2·9米,深2.3米,高2·76米,正壁前置高壇基,高0·6米、深0·63米。左右壁壁面高浮雕有佛像24身,上下四排,每排六身。前壁窟門上方雕五身佛像,形象、服飾、手勢均同左右壁。

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紫荊山

紫荊山位於呂梁山脈南麓,海拔1530米,北起石口黃崖山,山峰挺峙,如龍首昂立,中貫玉林山建有玉泉寺,山巒起伏,蜿蜒數十里似龍身盤旋,至上天山逐漸下行,象龍尾擺動,同五鹿山銜接,全部山勢活似游龍蜷伏,氣勢宏偉。

上天山和下天廟:紫荊山頂俗稱上天山,據說晴天登臨可遠眺黃河、汾河,看雲海日出勝過泰山。山腳下的諳正村有一廟,稱下天廟,取上天歸來之意,上下來去,天人合一。

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玉泉寺和馬刨泉:玉泉寺俗稱暖水窪寺,三面群山環抱,山勢如曲椅,寺院居其中,山坡松柏成影,極遠眺望山勢如佛形(彌勒佛),玉泉寺就是鑲嵌在佛主懷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站於寺前,左右觀望,玉泉寺又像座落於展翅騰飛的鳳凰之腹,玉泉寺擇幽而建號為“聖地”。由於寺旁潺潺細流繞寺而過,“玉泉寺”寺名由此而來,相傳古泉為溫泉,有上下寺之分,玉泉水就是從上寺之後的石崖根經寺中徑直而流下,石崖根有石刻佛像清晰可見。馬刨泉在山下,傳說是孟良盜馬途中,馬渴難耐,飛啼彈土出泉,泉水甘洌清徹,富含礦物質。

林隱寺與小松王:林隱寺顧名思義即密林深處的寺廟—建在何年未考,小有規模,歷代都有僧人居住,教化鄉民,護林防火。小松王為寺之象徵,高數丈、粗數圍、直如杆、蔭如傘,枝繁葉茂,樹中獨樹一幟,進寺者以先睹松王風采為寬。

毗蘆塔與龍尾寺:毗蘆塔原為“毗蘆金山寶塔”,與龍尾寺對峙,四周松柏鬱鬱蔥蔥,塔高10米,成八角形,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年七月,雖經數百年春秋,仍完好無損。

此外還有潤國侯廟、老爺頂、蜂蜜崖、硃砂洞等,讓遊人能領略大自然的無限風光,敬佩古代人的聰明才智,很多難以揭開的神奇之謎,讓人遐想無限。所到之處都能賞花觀鳥,品果飲泉,純真、甘甜、清涼的泉水讓人心情舒暢,倍增力量。

山旅臨汾,第十五站,隰縣——鳳凰山上的“懸塑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