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冷知識:古代人的「高考」有點猛

科舉制度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在科舉制度發明之前,王朝選拔人才大多使用察舉制或者九品中正制,政治被名門世族壟斷,寒門子弟沒有出頭之日。科舉制一舉打破了這一局面,讓社會中下層有才能的人有機會進入社會上層,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關於科舉的知識,同學們想必從小到大學了很多了。但下面這些冷知識,小U猜你一定不知道!

狀元、榜眼和探花

狀元是科舉第一名,榜眼是第二名,探花是第三名,這個大家都知道。那你們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叫嗎?

唐朝武則天時期,科舉考試結束後,要由主考官將錄取檔案交到門下省,再由門下省寫成狀子,呈報給皇帝恩准,這份狀子裡的頭名當時叫“狀頭”。這本是朝廷官員在完成例行公事時使用的專用術語。後來人們覺得“狀頭”太不雅,於是改稱“狀元”了。

而探花最早只是個宴會的戲稱,唐朝進士榜公佈時,正值春季,榜上有名的才子會相約舉辦盛大的宴會,選出新科進士裡最年輕的兩位充當“兩街探花使”,騎馬遊遍長安城,採摘當季鮮花,可謂是風光無限,到了南宋探花才正式成為第三名的代稱。

榜眼的由來就更生活化了,在進士榜上,狀元高居上方正中,第二名、第三名分別列其左右,彷彿像兩個眼睛,被人戲稱為榜眼。後來探花專指第三名了,榜眼就成了第二名代稱。

科舉冷知識:古代人的“高考”有點猛

科舉落榜生

高考有高復生,科舉自然也有落榜生。想來我們熟知的許多名人都有科舉落榜的經歷,也因為為後世留下文采斐然的“落榜後感”。有沒考上瘋狂寫詩diss考官的,拿商隱的《破鏡》來說,“玉匣清光不復持,菱花散亂月輪虧。秦臺一照山雞後,便是孤鸞罷舞時。”這詩寫的,說考官是破鏡,就會照山雞,鸞鳥只好歇菜。有自嘲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落榜而回的岑參寫了四句詩: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見關城吏,還從舊路歸。

科舉冷知識:古代人的“高考”有點猛

最著名的一位科舉落榜人當屬蒲松齡,他小小年紀就中了秀才,卻在考士路上屢戰屢敗。終於轉而去寫作,收集了一堆牛鬼蛇神的素材,創作出為後世翻拍無數次的《聊齋志異》。

科舉作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在作弊方面,古人雖然沒有高科技設備加持,彎彎繞繞的小心思可不輸給現代人。

第一招就是小抄,古人袖裡乾坤使得可是風聲水起,南京的江南貢院有一本《五經全注》,長僅5釐米,寬4.3釐米,厚0.7釐米,書上的字與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蓋住8個字,堪稱我國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書。還有將經文抄在內衣上、身體上的。

科舉冷知識:古代人的“高考”有點猛

當然朝廷也不是吃白飯了,為了杜絕這種作弊手段,在考生進場時,都要被仔仔細細地搜身,帽子不準帶雙層的,棉衣要翻開看裡子,連鞋都要穿薄底的。

知道了那麼多科舉冷知識,是不是感覺現代高考要人性化的多,至少想穿什麼鞋子就穿什麼鞋子!

優複數學整理發佈

科舉冷知識:古代人的“高考”有點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