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於正新劇爆火,緙絲手藝或成最大贏家!?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192個故事

編者 / 流子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

一出《延禧攻略》,於正憑藉無數種中國傳統手藝,給自己貼上了“影視劇界傳統手藝傳承人”的標籤。刺繡、絨花、點翠、緙絲這些巧奪天工的手藝,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而其中,最少人聽說過的,甚至可能連名字都讀不上來的,就是緙(kè)絲手藝。昨天發了文章後,很多粉絲在後臺留言完全沒看懂這門手藝。今天就來說一說,人稱一寸緙絲一寸金的這門手藝。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緙絲,也叫做“刻絲”,它是織布的一門手藝,而不是刺繡的範疇。織布機上,只有白色的經線,然後用彩色的緯線在經線之間穿梭,層層疊疊,織出圖案。這種手法,也叫“通經斷緯”。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編織的時候,每一把梭子上繫著一種顏色的線,一幅看起來是黃白漸變底色的緙絲作品,其實用了白色、淺黃、淡黃、深黃等等不下幾十種顏色的絲線,於是手藝人創作的時候,織布機上常常有好幾十把梭子,一不小心用錯梭子,就要清理重來。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刺繡因為有底料,就像畫畫一樣,能夠隨時在中間增加圖案。但是緙絲卻只能從織布機的一頭,織到另一頭,中間不能回頭,一塊布織完,圖案也不能再改變。因此難度極大,易學難精。

雖然素來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康熙的御用紅木雕花鑲嵌緙絲絹繪大屏風,更拍賣出8050萬元的高價,但過去卻不是有金就能夠穿上緙絲製品的。皇帝的龍袍,象徵著官員地位的“官補”,就是用這門手藝製作。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十八世紀御製緙絲龍紋甲冑

乾隆曾因為太喜歡一件緙絲龍袍,大過年的還穿“舊衣服”,惹得群臣議論。他的黃色緙絲雲蝠壽袷袍,通身裝飾有超過一百個團壽字,間飾五彩流雲和紅符文;下襬有海水江崖,八寶立水紋,紋樣富麗堂皇,做工精美,看得出當時緙絲手藝人的技藝高超。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乾隆黃色緙絲雲蝠壽袷袍

而現代,緙絲領域也有一位老匠人,說他超越了古時候的手藝人也不為過。且不說他受故宮博物院邀請,完美複製出緙絲鼻祖沈子蕃的作品;也不說他的緙絲屏風作品,被歷史書裡最帥的一位總理選作國禮送給了尼克松——緙絲最大的特點,就是兩面完全一致,而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改造了緙絲織布機,做出了雙面緙絲的手藝人。

蘇州的王金山老師傅,明年就八十歲了。從17歲進入蘇州刺繡生產合作社開始到現在,緙絲,已經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王師傅小時候其實很愛書畫,喜歡倒騰筆墨紙硯,但是因為家境貧寒,17歲的時候必須學一門手藝活謀生。而這時正值緙絲手藝瀕臨滅絕,蘇州最後的幾位老師傅一起合辦了緙絲班,王金山便是在這裡,拜了緙絲匠人沈金水為師。

頭3個月的試用期裡,他為了不被辭退,把鋪蓋都帶到廠裡,週末都不回家,每天至少八個小時不停地在織布機前穿來穿去,最終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批學生裡最優秀的一位。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1963年,故宮博物院想邀請他的師父沈金水大師,複製緙絲鼻祖沈子蕃的兩幅作品。但是年已八旬的沈師傅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合作社便推薦了幾位年輕的緙絲學徒代為前往,其中就有年僅24歲的王金山。

本指望見到老師傅,卻來了幾個“毛頭小子”,大家都十分懷疑。但他有的是實力和耐心,原作裡的每一朵梅花,裡面包裹了幾根經線,他都一根一根地清點、仿製。沒有合適的顏色,或者線色太新,他就自己用小鍋煮染料染色。

兩年多的時間,他複製出了連他自己都分不出真假的《梅花寒鵲圖》,被故宮博物院收藏。遺憾的是,由於歷史原因,他沒能留在北京,還是回到了蘇州。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雖然沒能實現在故宮工作的夢想,王師傅卻未曾氣餒。1972年,他參與制作了作為國禮贈與尼克松的《金地牡丹》六扇屏風。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金地牡丹》六扇屏風

1976年,他更受天安門廣場旁的主席紀念堂邀請,複製這位著名書法家的草書作品《西江月·井岡山》。緙絲製作書畫作品並不罕見,乾隆御製的《三星圖頌》,文字部分就是用緙絲技藝完成。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乾隆御製《三星圖頌》

然而,緙絲向來只能緙出工整的字體,例如楷書,王金山師傅需要複製的這件作品,卻是草書的經典之作。

一根線只有一種顏色的緙絲,要做出枯筆的效果,就像要求一位婦人用鹽做出甜點一樣。哪怕曾經有過的行書、草書緙絲作品,也都是半紋半緙,或是半繡半緙。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但是王師傅,從來不是一個會“知難而退”的人。既然一根線一種顏色不能滿足要求,那就自己製作一根多色的線!看到製作出來的成品,你能相信這是用梭子和線織出來的一塊布嗎?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他想出來的這種方法,不僅用在這個作品上,還被用於改善緙絲技藝本身。

緙絲製作有四大技法:結(用於直線的編織)、摜(用於斜線的製作)、勾(勾出圖案的輪廓)、戧(製作渲染漸變的效果)。

而王師傅的“紋花線”,就讓戧色變得更加多樣,他緙出的花卉圖案,花瓣層次分明,明暗變幻多端,比從前僅僅是追求圖案複雜多樣的作品更勝一籌。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在王師傅的帶領下,手藝精湛的緙絲匠人越來越多。30年前,國際上掀起了一股緙絲製品的狂潮,當時一根精美的和服腰帶,就能換一輛小轎車。那時候緙絲手藝人的風光,是現在難以想象的。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哪怕是如此風生水起的時候,王師傅17歲時那股研究手藝的猛勁卻從來沒有消退。

當時刺繡的雙面繡和三異繡興起,奪人眼球,把緙絲當兒子的王師傅心想:緙絲怎麼就不能雙面呢?此時已經快50歲的他,又有了新的目標。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如果簡單的把緙絲理解為織布,就能夠明白,一塊紅色的布料,只能兩面都是紅色。發現這一點的王師傅,決定從改造織布機入手。

年已半百的王金山師傅,在新廠房的男廁所裡架起織布機,做出了歷史上第一件純緙絲製作的雙面不同的作品——《蝴蝶山茶牡丹》,一面是山茶花,一面是牡丹花,輪廓相同,但顏色完全不同。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不滿足於這樣兩面比較接近的作品,兩年後他更做出雙面完全不同的緙絲作品——《全異壽星圖》,震驚了所有的緙絲行內人。不僅因為他的成就,更因為他從來不停止的提升技藝的腳步。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10年前,王師傅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評為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但是拿到獎的他,回家依然喜歡坐到織布機前,或是指導年輕的緙絲手藝學生。

如今,年近八旬的老師傅放著寬敞明亮的大公寓房不住,依然在小小的工作室裡守著自己的織布機。雖然每次織布,不到半小時就要停下來歇息,但是他無法捨棄緙絲,這已經是他的一部分。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緙絲可能早在漢魏時期就有了,工藝一度達到極致,還是被現在的王師傅找到了突破點。

雖然於正在《延禧攻略》里加入大量手工藝的做法還有爭議,但說不定千萬位觀眾之間,就有那麼一個,成為下一個緙絲大神呢?

探索發現·手藝 寸絲寸金

【國寶檔案】紫禁城內的蘇州風 乾隆帝起居愛緙絲

緙絲:“織中之聖”藏巷陌

《延禧攻略》蘇州緙絲特輯

——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這種手藝製作的龍袍,讓乾隆過年也寧願穿舊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