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風停,站在新風口的4K能否走得更遠?

7月29日24時,我國首個立體電視節目綜合性試驗頻道——中國3D電視試驗頻道暫停播出。

該頻道於2012年元旦啟動試播,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北京廣播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視臺、江蘇電視臺、深圳市電視臺聯合開辦,各電視臺分欄目製作3D電視節目,中央電視臺統一播出。頻道內容涵蓋動漫、體育、主題片、影視劇、綜藝類等節目,以及大型活動直播,如春晚、奧運會。

經歷了長達6年半的“試用期”,3D頻道最終未能迎來轉正的機會,反而以停播告終。

3D頻道的開播曾短暫帶動3D電視銷量突飛猛進,如今3D頻道落幕,而3D電視也早已淡出市場,實在令人唏噓。

就在3D頻道停播的同時,有消息稱:2018年10月1日,原3D頻道將調整為央視4K超高清頻道試驗播出。

從2013年起,4K在顯示技術領域開始被越來越多地提及。2014年,4K電視迎來爆發。數據顯示,經過幾年的發展,2017年4K電視佔平板電視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預計,2018年4K平板電視出貨量將超過1.02億臺,佔全球平板電視出貨量的44%。

快速增長無疑說明4K已成為電視產業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央視4K頻道如果開播,更能印證4K電視技術日趨成熟。那麼,站在新風口上的4K電視能否發揮出更大的潛力,還是也有可能重蹈3D電視的覆轍,經歷短暫的爆發之後,慢慢陷入沉寂呢?

其實,4K電視的爆發與3D電視的熱潮還是有本質的不同。

第一,電視的本質是提供高質量的視覺觀看體驗,而眾所周知,3D電視的觀看體驗並不算好。

收看3D節目不僅要有3D頻道,用戶還必須擁有高清機頂盒、3D電視機及3D眼鏡。

和在電影院觀影不一樣,人們在家看電視通常不習慣戴眼鏡欣賞節目。眼鏡的重量、額外的成本、尤其劣質的眼鏡帶來的不舒適感,成為用戶收看3D電視節目的硬傷。

曾被寄予厚望的“裸眼3D”,技術門檻要求極高。技術水平不達標,觀眾看久了會眼睛疲勞、甚至頭暈噁心。受制於節目製作技術和硬件設備水平等因素,裸眼3D還會對屏幕亮度、分辨率以及可視角度方面造成體驗上的影響。

3D電視乍熱時,用戶沉浸在新技術帶來的特殊觀感。但當新鮮感過去,體驗得不到改善,便漸漸失去興趣,不願意再為此買單。

取而代之的是4K技術。4K電視最直接的是清晰度上的提升,分辨率達到3840*2160,是2K(1080P全高清)的4倍清晰度,畫質完全實現飛躍。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如特寫一樣清晰,讓觀眾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說是一項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比起需要使用專用眼鏡的3D電視,不破壞觀眾收視習慣的4K也更容易被接受。

充分滿足用戶日益升級的視覺體驗需求,是4K電視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3D電視的沒落與內容匱乏密不可分。

首先,製作3D電視節目,是一件相當耗時、耗力、耗錢的事情。據業內人士不完全統計,拍攝同樣時間的電視節目,3D節目錄制前期架機調試時間大約是普通電視節目的3倍,後期製作是普通節目的40倍。而3D節目拍攝及製作的成本也是普通高清片源的2-3倍。

另外,內容的積累是資金、設備、人才、經驗的積累,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而3D電視從概念火熱到遇冷,過程實在太快。高額的成本和未能成型的產業鏈,導致3D電視內容稀缺,遠遠滿足不了觀眾需求。雖然索尼、三星、LG等企業曾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研發出高品質的3D電視,但沒有內容,再好的設備也成為擺設。

相比3D,在內容層面,4K電視面臨的局面要好一些。雖然目前還在積累階段,但已有了一定的儲備基礎。

索尼影業是4K的先驅,從13年開始,《神奇蜘蛛俠》、《007打破天幕危機》、《普羅米修斯》和《霍比特人》等熱賣大片已經採用了4K攝影機進行拍攝,並帶動更多影像設備廠商和視頻網站開始探索4K硬件設備和內容。

到今天,騰訊視頻通過引入和自制4K內容,已擁有超過十萬的4K視頻數,4K專輯超27萬個,覆蓋頭部熱播的影視劇集。

除了傳統電影公司和互聯網視頻服務商,電視臺同樣不甘落後,2017年12月23日,廣東廣播電視臺4K超高清電視啟動試驗播出,成為我國首個4K超高清電視頻道。廣東省還在推動4K產業上出臺了多項有利政策。

因此,雖然目前的4K內容尚處積累階段,但幾乎所有主流的內容服務商們,都已經在這上面聚焦了。

第三,3D電視的困境還與商業模式有關。3D電視頻道定位為商業付費頻道,但試驗期間免費接收觀看。一個體驗感不佳、內容不足的頻道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更加無法得到廣告商的青睞。更何況根據要求,3D頻道的插播廣告、宣傳片也必須是3D形式播出。

內容製作成本太高,又找不到承擔者,考慮到這種風險,內容提供商更不敢輕易冒進,導致內容匱乏的問題難以解決,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4K電視所走的道路卻不相同。在4K成為電視行業熱點的2013至2014年,電視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某互聯網公司推出的內容與硬件捆綁銷售的模式,在低價的前提下,得到了資本和市場的接受和認可。在這裡我們不評判其商業模式是正確還是錯誤,但這一轉變的確讓內容有了更大的價值。

針對4K產業運營,電視臺、視頻網站等內容供應商以及運營商等各方,也在不斷積極探索。比如廣東廣播電視臺正與4K花園、騰訊等內容供應商深度合作,致力於形成有4K特色的生產銷售和產業運營模式,共同促進4K電視產業發展。

總體來說,相比3D電視的體驗感欠佳、內容匱乏以及運營模式困難,4K電視確實有更大的優勢和發展潛力,而基於電視廠商、網絡服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廣電及互聯網)、電信運營商等4K全產業鏈條上各家企業的共同努力,4K電視將會走得更遠。

不過4K尚在普及路上,8K已緊隨其後而來。從2015年開始,夏普已將8K清晰度電視商品化上市,2017年,眾多電視品牌均展示出了超大尺寸8K電視產品。據悉,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直播將首次採用8K超清影像技術。屆時,5G落地,也為8K提供了普及基礎。

所以,未來的電視行業,4K、8K誰將成為主流?這取決於產業鏈上每個環節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