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临时工”干满2年就可转事业编!

临时工是指在体系中做着一样的工作,待遇却千差万别的一种现在,慢慢的,社会上出现一种新闻,往年都拿临时工背锅,临时工也被带上了讽刺的意味,要知道随着事业单位还有公务员考试热度的上升,带编制的单位考试越来越难,很多单位甚至大量聘用临时工,在体制内的临时工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能转正,实际上转正怎么会那么简单呢?要知道事业单位的招聘程序不比公务员的简单,因为都是实行的逢进必考的原则,你想要摆脱临时工的身份,进入正式编体制,必须要过五关斩六将,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经受每一轮的“渡劫”每一轮都要淘汰一大批的人,最后小部分的人成功成为“上仙”。

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临时工”干满2年就可转事业编!

那么对于临时工来讲有没有什么“捷径”呢,以前确实是没有的,但是小编这里想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是有的,有一项新政的出台,为临时工提供了另外一条小道。

山东省在去年12月份就事业单位管理措施中提出:从2018年开始,山东将免费定向培养基层推广本科生、专科生,“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基层工作满两年后可通过考核成为乡镇事业单位人员

要知道,三支一扶虽然是参照事业单位管理,但是并不属于编内人员,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叫做是“临时工”山东此次条例很明显是在为很多三支一扶工作者提供便利,想拥有编,觉得考试难度太大,那么就先进入三支一扶,为将来进入事业编做准备也不是不可以啊。 但是有网友对此并不抱乐观态度,觉得乡镇事业编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只不过为关系户准备的,小编这里想说,既然国家出台了优待政策也不要用不好的意图去揣测,制度本就是一步一步完善起来的。

东转西移大法破解多次相遇问题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行程问题基本属于必考题目,而在行程问题考察的各类题型中,多次相遇问题尤为受到出题人的亲昧,所占比重极大,但因行测题量大、时间紧,多次相遇问题难度系数较高等原因,此类问题成为考试中的重灾区。那么如何快速破解此类问题,拿下这宝贵的分值呢?结合最新考题变化趋势,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快速解决多次相遇问题的常用的方法——东转西移大法。

一、东转西移大法思想简介

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例来给大家说明,假设小王要从甲地沿直线到乙地,可通过方式①:首先坐公交1小时,然后骑车0.5小时,再次休息20分钟,最后步行10分钟到达乙地;如果各种交通方式速度一致,那么采取下面方式②:首先步行10分钟,然后骑车0.5小时,再次休息20分钟,最后乘坐公交1小时是否能到达乙地呢?相信大家对比两种方式很容易就会得出答案:那就是简单看几个不同运动阶段先后顺序不一致,但如果把每一段拿起来通过东转西移的方式进行重新拼接,就会发现,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这里结合最新考试多次相遇题目说明。

二、例题精讲

从两地沿直线出发的多次相遇问题中,从出发到第n次相遇时,路程和、总时间、二者各自的总路程均为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时走过的路程和、时间、各自路程的(2n-1)倍。

例1.A和B两单位之间距离为1100米,上午9时甲从A单位出发前往B单位,乙从B单位出发前往A单位。两人到达对方单位后分别用5分钟办事,然后原路返回。如果甲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而乙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则两人第二次相遇时是上午几点?

A.9时17分 B.9时22分 C.9时23分 D.9时28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通过东转西移的方式,首先假设两人同时在原地各花5分钟时间办事,然后同时从两地出发,变成了最简单的直线异地同时多次相遇问题,根据直线异地同时多次相遇问题结论,可得3×1.1=(5+6)×t,得t=0.3小时=18分钟,故而总共用时t=5+18=23 分钟,选C。

例2.甲乙两车早上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驶向对方所在城市,在分别到达对方城市并各自花费1小时卸货后,立刻出发以原速度返回出发地。甲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两地之间相距480千米。问两车第二次相遇距离早上出发经过了多少个小时?

A.13.4 B.14.4 C.15.4 D.16.4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通过东转西移的方式,首先假设两人同时在原地卸货1小时,然后同时从A、B两地出发,同样变成了简单的直线异地同时多次相遇问题,根据结论,可得3×480=(40+60)×t,得t=14.4,故而总共用时t=1+14.4=15.4小时,选C。

【点睛】通过对上述多次相遇问题的解答,就可以发现原本复杂的题目,东转西移各阶段运动过程,我们就可以快速进行求解,获得结果。当然,大家会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第二次相遇时,二者是否都已经办完各自的“私事”,通过当前出现的题目进行分析验证,我们发现全部是完成的,所以我们也要有一定的胆量敢于使用,至于这方面,大家可以下来多探讨,会有很多收获,方法的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能够将看似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清晰简单的问题,稍加分析就能够找出我们想要的答案。所以,大家在行测试题的备考中,不能简单为做题而做题,更多要思考出题人会如何考察,真正开启我们的成“公”模式!

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因其考查知识面广、难度高一直备受命题人青睐。对于常规的复言命题,我们采取找到确定事实代入的方法即可轻松解决。让广大考生倍感头痛的是,已知条件中不存在确定事实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破解呢?今天,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就为广大考生分享一种化解不确定的奇妙方法——假设法。

对复言命题综合推理而言,如果选项中没有确定事实(直言命题或联言命题),此时我们可以选择相对较为确定的已知条件来入手解决此题。相对确定的已知条件就是情况数较少、我们比较好把握的。我们可以根据里面仅有的几种情况来进行假设。

我们一起来看下下面这道题:

【例】在一次运动员选拔中,对人员选拔有如下要求:①或者选拔陈橙或者选拔李墨,②如果选择陈橙,则不能选拔吴蓝,③只有选拔吴蓝,才选拔林青。④李墨,林青只选拔一人。

由此可见,以下哪个选项正确体现了这次运动员的选拔方案?

A.不选拔李墨,选拔吴蓝 B不选拔称橙,选拔林青

C.不选拔吴蓝,选拔林青 D不选拔林青,选拔李墨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复言命题综合推理,首先我们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四个逻辑式:①或者选陈橙,或者选李墨。②选陈橙→不选吴蓝。③选林青→选吴蓝。分析四个已知条件中并无确定事实。这时我们分析这四个已知条件,会发现相对来说比较确定比较容易入手的是④:李墨,林青只选拔一人。这个已知条件说明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选李墨,不选林青。第二种情况:选林青,不选李墨。假设选李墨,我们会发现这时候是没办法继续往下推测的,所以我们从第二种情况入手:假设选林青。如果选林青,代入③中可推知选吴蓝。将选吴蓝代入②可推知不选陈橙。将不选陈橙代入①中可知选李墨。也就是说当我们假设选林青时,会推出选李墨这个结论,这时陈橙、李墨两个人都选拔,不符合已知条件④“林青、李墨两个人都选拔”,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事实时不选择林青,因为林青、吴蓝两个人必须选择其一,所以选李墨。因此选D。

一道看似没有头绪的推理题,因为运用了奇妙的假设法而迎刃而解,从相对确定入手,化解不确定——这,就是假设法的魅力。你学会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