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养生秘笈》:修炼的渊源

《中华传统养生秘笈》:修炼的渊源

看过我国古代名著《西游记》的人,大概都会记得书中这样一件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惹恼了玉皇大帝,于是玉帝准备采取措施对他进行严惩。这时,有个老头,名叫太上老君,主动向玉皇大帝献计请旨,要把孙悟空投入八卦炉里化掉。传说中的这位“太上老君”,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化身。

老子(公元前约571-471),本名李耳,字聃,周朝时期人。早年曾任周“守藏室之吏”,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公元前516年,周朝发生动乱,老子辞职回家,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即《老子五千言》)及其它著作,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一生崇尚养身之道,提出的“无为”、“清静”、“守一”之说,成为道家修炼成仙的“根”。由于他创立的道家学说和摄生有术的影响,后被东汉末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奉为道教的开山祖师、“太上老君”和“太清道德天尊”。

追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修炼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在《老子》、《庄子》这两部道家代表著作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并对以后神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老子》中说:“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说,善于养身修炼的人,身上没有可以致死的地方,以至兕角、虎爪、兵刃都伤害他不得,所以他走路时不怕遇兕虎,打仗时不用甲冑护身。

尽管老子所说的“善摄生者”是“闻”来的,但实际上老子本人就可称得上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养生修炼者,这不仅是他高寿,活了102岁,而且提出了“长生久视”的途径。老子认为,要想“长生久视”,最重要的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即要能使人的血肉之躯与灵魂合一而不分离。

这里的关键在于“谷(即养)神不死”,也就是炼养精神,使之永不衰竭。为此,就要做到“清静”、“无为”、“守一”,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与世无争,使心灵经常处于恬淡宁静的状态。这就是《老子》修道而养寿,以达长生久视的基本内容。

随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成为道家最著名的人物。庄子(公元前约369一286年),战国时代人。庄子生活在奴隶社会迅速崩溃,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战国中期。这是一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时代。

据传,庄子曾做过看管漆园的小吏,一生都很穷。面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自身的困境,他感到无能为力,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他用文字营造的世界中,寄托在他创造出的每个神人、圣人、真人的形象上。他在《庄子》一书中,描绘了各式神仙人物,提出了各种“成仙”方术。

关于“道”,庄子描写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集中概括了道的特征。

庄子说,“道”的功用,其妙无穷,古代帝王、神人、仙人、圣人之所以不同凡响,就是由于他们得了“道”。譬如,黄帝得之,以登云天;西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等等。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神仙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样的神人,外物不能损伤他,洪水滔天不会把他淹没,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地焦枯,他也不会感到不舒服。他们“其寂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以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将“神仙”的内涵向世人披露。

庄子认为,要想返老还童,延年益寿,进而由人到仙,就只有修道,并提出了多种修炼方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下面四种:

第一,导引。“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第二,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第三,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第四,守一。“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不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女,即汝,以下同),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人于窃冥之门矣,至彼至阳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心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长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