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梅呈祥瑞 暖心大別山——訪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汪振軍

臘梅呈祥瑞 暖心大別山

——訪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鄭州大學文化產業中心主任汪振軍先生

採訪人:吳靜(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商城縣總工會副主席)

採訪時間:2017年1月8日19時38分

採訪地點:河南商城錦繡迎賓館

臘梅呈祥瑞 暖心大別山——訪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汪振軍

汪振軍先生

汪振軍,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現為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特聘教授、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兼任教育部新聞傳播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庫成員、海峽兩岸文化產業高效聯盟副秘書長、河南省創意產業協會副會長、河南省公共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人事部、河南省委省政府課題20項,出版學術專著4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國外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文章80篇。獲河南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四項。

曾參與《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起草工作。河南省8個文化改革試驗區策劃規劃工作。中原經濟區《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規劃》調研起草工作。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及河南省公共文化示範區制度設計課題工作。作為首席專家主持河南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加快河南文化產業研究》。2014年在杭州白馬湖文化產業論壇獲文化產業傑出貢獻獎。2015年《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及產業化研究》獲河南省民間文藝金鼎獎。

臘梅呈祥瑞 暖心大別山——訪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汪振軍

問:當前,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穩中向好。浮雕文化和民俗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作為從商城走出來的浮雕文化代表人物李仁清,先後獲得“大國工匠”的美譽。汪振軍先生與李仁清的交往留下不少佳話。特別是今天(2018年1月8日),汪振軍先生代表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代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代表河南省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參加商城縣第二屆大美里羅城民俗文化節開幕式並致辭,這對大別山區美麗鄉村裡羅城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是對商城縣縣域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有力支持。我想請您談談對商城的印象,好嗎?

汪振軍:好的。商城素有“歌舞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稱,有著厚重的歷史印跡,瑰麗的山水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它在吳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匯融合之地,形成了獨具個性的商城文化,留下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而這些在今天都成為了商城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資源。民俗文化旅遊開發有許多成功範例,例如:1991年,深圳就開發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雲南民俗旅遊的開發,也為雲南成為旅遊大省立下了汗馬功勞;山西晉中民俗旅遊讓我們在遊覽的同時瞭解了晉商發展的軌跡……這些都體現出了在現代旅遊業發展中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商城首屆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推動了民俗文化與旅遊的有機結合,形成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載體;促進了文化與生活的相融合,保持了民俗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今天在商城舉辦第二屆大美里羅城民俗文化節是唱響商城文化品牌的再次展現,是新時代人民精神追求的更新,是商城縣委、縣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文化遠見和情懷的驗證。

商城的青山,商城的碧水,商城獨特的歷史文化,使它具備了與其他地域的明顯差異,而尋找差異永遠是當代旅遊產業構建的最大秘訣。我相信憑著這一切,商城完全可以被打造成鄂豫皖交界處的一顆璀璨明珠。

臘梅呈祥瑞 暖心大別山——訪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汪振軍

問:作為從商城走出去的浮雕文化代表人物李仁清,獲得“大國工匠”的美譽。汪先生與李仁清有交往,還宣傳李仁清。請您介紹一下,您眼中的李仁清是怎樣的形象?

汪振軍:李仁清,男,1963年5月出生,河南商城縣人,非遺傳繼承人,從事傳拓工作30餘年。1982年,李仁清進入河南省古建築研究所工作。期間為河南省碑刻、石窟【四有建檔】做了大量傳拓工作。1988年參加了河南省中小型石窟、古橋和小浪底等項目調查與測繪,並對高浮雕拓制進行了深入的調探索和研究。隨後幾年,高浮雕傳拓足跡遍佈河南、上海、南京、山東、陝西、山西等省市,傳拓技藝日臻成熟。2008年4月出版了《中國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5月在廣東嶺南畫院舉辦了《李仁清個人拓片展》,受到業界一致好評。在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和【絲綢之路】申遺中,高浮雕建檔被列為精品檔案。近年來,對河南省中小型石窟文物拓印建檔項目、北宋皇陵圓雕和桂林高浮雕摩崖造像進行了傳拓。

2010年河南衛視為高浮雕傳拓技藝製作《拓片人生》專題片;2012年《中國文化報》和2013年《中華遺產》雜誌等,分別對高浮雕傳拓技藝進行了長篇報道。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對李仁清大師的高浮雕傳拓技藝進行了記錄與拍攝,並與2016年10月5日晚播出。2012年參加有國家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拓片聯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2013年應邀在臺灣佛光山舉行高浮雕拓片展開現場授課;同年應文化部古籍文化保護中心之邀為【第一期全國傳拓技術高級培訓班】授課。2016年5月18日,“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李仁清傳習所”在鄭州揭牌。

問:您對李仁清的評價如何?

中央電視臺選擇河南的李仁清先生作為《大國工匠》的拍攝對象是有眼光的。

李仁清先生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的功績在於他繼承和創新了高浮雕傳拓技藝。這一技藝的特點有二:一是立拓技藝。將三維變成二維,用二維表現三維。中國傳統的傳拓技藝主要侷限於平面,而對於立體則一直是個難題。李仁清先生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攻克了高浮雕傳拓這一歷史難題,使得中國大量的石窟造像和石刻都可以通過這種技藝用文本的形式記錄和傳承下來。二是修復技藝。立體傳拓不像平拓在一個平面上作業,而是在凹凸不平的圓雕石刻上因物賦形,化整為零,拓片取下來是無數張碎紙片,然後需要藝術家按照石刻本身拼貼復原成完整的圖案。這項工作,既需要靜心和耐心,也需要高超的藝術水平,只有對於造像本身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方可保持藝術的原真性。所以,李仁清先生的傳拓技藝,既是一門高超的技術,也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這門技藝既是對於傳統技藝的傳承,也是他自己長期的探索創新。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高浮雕傳拓技藝別具一格,填補了拓片史上的一個空白。它的作用和意義在於:將傳統單一的文字拓片拓展到圖案、圖像,進而發展為立體的石刻和石窟藝術拓片,不但能真實全面地反映作品的全貌,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李仁清先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這來自於他對藝術的熱愛。他說,三十年就幹了這一件事。為了傳拓藝術,為了留住歷史,他的足跡遍佈中原大地和祖國大江南北。之所以稱他為“大國工匠”,我以為緣自他的專心、靜心、決心、恆心。在與他交談中,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傳統藝術具有很高的造詣,特別是在石刻藝術、佛教藝術、書法及繪畫方面,他都有細緻入微的瞭解,同時,又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心胸和格局。他為人謙和、低調、大方、大氣。魏晉論人常用“風度”,我以為李仁清先生是平原之上有三山五嶽。平凡中藏著奇崛,平靜中積聚著力量。人們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傳拓藝術這個行當中,李仁清以他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他的出類拔萃。

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您對商城民俗文化有何期待?

汪振軍: 短短几天時間,商城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山美水美。美麗的黃柏山,如世外桃園,高大的銀杏、竹子、明淨的水面,增添了這裡的幽靜。二是人文之美。黃柏山人文景觀豐富,歷史遺蹟眾多。歷史悠久、聞名三省建於明代的“楚豫禪宗”法眼寺、開山祖師無念禪師的墓塔息影塔、明代大思想家、文學家李贄講學的花潭書院,使人能夠感受到濃郁的人文氣息。三是民俗之美。商城不僅山美、水美、人更美。男女老少都會唱歌跳舞,甜美的歌舞與柔美的舞姿,使這裡的風土人情盡顯妖嬈,富有蕩人心魂的魅力。商城也是“燉菜之鄉”,商城的美食讓人流連忘返,欲罷不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自然的靈秀,民風的純樸,使得這一方土地的人真實、親切。那一天,我們先到古村落何家衝,後到黃柏山法眼寺、無念湖、李贄書院,我與民協同志一路同行,在瀝瀝地小雨中我們下河撿石頭,頗有收穫。在山上的無念湖,天氣突然放晴,遠處雲霧繚繞,近處湖水清澈,我們在湖中的木棧道上練太極,非常開心。

人生就是相遇,我與商城的朋友,雖然只因一次機緣,但此後都成了比較熟悉的好朋友,不為別的,只因為他們都有一顆真誠的心。大家禮敬傳統文化,因為他是民族文化的根。禮敬民間藝術家,因為他們創造了民間文化的奇蹟。

願友情永駐,願商城的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