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从海拔4000米的高原回来,下了高速,进入高楼林立的城区,手机网络一路上从无服务到3G,变成了4G。同行的小伙伴感叹:“终于街上的人和我们穿的衣服一样了。”

重新返回随时都能打到车,饿了就能点外卖的生活,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一场穿越。就像持续了一周的高原反应,现在还时不时地心跳加速,提醒你不要忘了那个“不接地气”的地方。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非网民规模为6.11亿,占比44.2%。这6.11亿人,不知道微博热搜榜的头条又“爆”了几个,没看过抖音上的小姐姐,从没听过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更别提2018世界杯最后谁捧走了大力神杯。

高原广阔草地上,无人看管的牦牛悠闲地低头进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它们我却只能想到那些工业化农场里“牛均”不到几平米的隔间,里面站着这辈子可能都没有空间转个身的“待宰牛”。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就像一个繁忙的都市人,借用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制定工作日和休息日,没有机会向后看。数字信息网络仿佛永无穷尽,却又似乎在四面都树立了透明的墙,人们可以透过墙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根本没有穿透这堵墙的能力。

都市人希望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追求一样的生活。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报告里列出了促进非网民上网的数条因素,条条指向一个更加便捷,富裕的生活。都市人最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爱用时间换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最喜欢创造概念与梦想。

那些口口声声想要追求自然与平和的都市“佛系”青年,最后还是被生存的苦楚打败。暗自感叹最前沿科技产品的超现实感,被花式新闻信息随时点燃热血,离开了空调一天也过不下去。就像那些巨大的转经筒前走过的看似虔诚的人群,心中所想只有余生如何远离苦难。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都市人站在信息的制高点,描绘着眼前的世界,伸出一只手,试图拉上那些还没有成为都市人的人群。殊不知,非都市人也是人类,我们都有着同样的自大基因,不仅想掌控自己的生活,也想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信仰。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很难说,究竟是那些埋头苦啃的牦牛比较自由,还是屠宰场里吃喝不愁的肉牛比较自由。它们都被人类统治着,有着同一种归宿。

就像我们脚下的路,已经被时代的大手铺好,被未来的可能点亮。最后的最后,我们都将成为都市人,追逐着同样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我们对世界共同的想象。

本文作者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