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聖教序》是不是敕造碑

《雁塔聖教序》是不是敕造碑

趙華

《雁塔聖教序》是不是敕造碑

筆者在武英書畫第136期《雁塔聖教序所謂的“修正線”問題》文末談到《雁塔聖教序》序、記二碑從建碑的形制和敕命情節缺失,無法與政府工程、敕造皇碑聯繫起來的問題。有讀者認為不可單以形制缺失為據否定其為敕造,現結合荒金父子的演繹和相關史料再作分析。

《雁塔聖教序》是不是敕造碑

御敕碑的措辭舉例《九成宮醴泉銘》和《神策軍碑》

荒金父子未經考證認為:

王羲之著名的行書名跡《蘭亭序》寫於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由於353年是癸丑年,唐高宗決定在同為癸丑年的654年(永徽四年),以建《聖教序碑》的方式來紀念。653年(永徽三年),唐高宗招褚遂良回京後重新書寫,並開始準備建立石碑。為了建立石碑而回到長安的褚遂良由於心情不佳,多次書寫都不如第一次寫的效果。最後不得不用以前寫的稿子來修正文字。除了“太宗”、“永徽”等貞觀年間不存在的詞重新書寫以外,進行大規模的補筆修正。修正的特點就是從行書筆畫改成楷書筆畫。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師欲於寺端門之陽造石浮圖,安置西域所將經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浮圖量高三十丈,擬顯大國之崇基,為釋迦之故跡。將欲營築,附表聞奏。敕使中書舍人李義府報法師雲“所營塔功大,恐難卒成,宜用磚造。亦不願師辛苦,今已敕大內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助師,足得成辦”於是用磚,仍改就西院。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仿西域制度,不循此舊式也。塔有五級,並相輪、霜盤凡高一百八十尺。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餘粒。上層以石為室。南面有兩碑,載二聖《三藏聖教序》、《記》,其書即尚書右僕射河南公褚遂良之筆也。初基塔之日,三藏自述誠願,略曰:

玄奘自惟薄祜,生不遇佛,復乘微善,預聞像教,儻生末法,何所歸依。又慶少得出家,目睹靈相,幼知來慕法,耳屬遺筌。聞說菩薩所修行,思齊如不及。聞說如來所證法,仰止於身心。所以歷尊師授,博問先達。信夫漢夢西感,正教東傳,道阻且長,未能委悉,故有專門競執,多滯二常之宗,黨同嫉異,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後學相顧,靡識所歸。是以面鷲山以增哀,慕常啼而假寐,潛祈靈佑,顯恃國威,決志出一生之域,投身入萬死之地。經是聖蹟之處,備謁遺靈,但有弘法之人,遍尋正說。經一所,悲見於所未見。遇一字,慶聞於所未聞,故以身命餘資,繕寫遺闕。既誠遂願,言歸本朝,幸屬休明,照許翻譯。先皇道跨金輪,聲震玉鼓,紹隆像季,允膺付囑,又降發神衷,親裁《三藏》之序,今上春宮講道,復為《述聖》之記,可謂重光合璧,振彩聯華,渙汗垂七曜之文,鏗鍧韻九成之奏。自東都白馬,西明草堂,傳譯之盛,詎可同日而言者也。但以生靈薄運,共失所天,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諸,二聖天文,寂寥無紀,所以敬崇此塔,擬安梵本,又樹豐碑,鐫斯《序》、《記》,庶使巍峨永劫,願千佛同觀,氤氳聖蹟,與二儀齊固。

時三藏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週,功業斯畢。

試析之:

1、傳文很清楚,籌建時是“法師欲於寺端門之陽造石浮圖”,並不是“高宗欲於寺端門之陽造石浮圖”;

2、奠基時玄奘對責任主體再次重申,“自述誠願”,而不是“代述誠願”,根本不存在什麼“唐高宗決定”,也與什麼紀念《蘭亭序》毫無瓜葛;

3、玄奘的建塔動機是“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諸”,立碑動機借“(唯恐)二聖天文,寂寥無紀”的題來發揮,很清楚地表明,造塔是玄奘的“誠願”,所以大雁塔不是敕造塔,而《雁塔聖教序》二碑也不是敕造碑,這是佛緣因果;

4、玄奘想造的是“石浮圖”,即石塔;

5、但是在皇家禁地大慈恩寺南門外動土了卻個人“誠願”,需要經過業主單位同意,因此“附表聞奏”,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叫“行政許可申請”,行政許可事項首先是禁止事項,獲得資格後可以做,但做不做,什麼時候做,許可失效等,都與行政命令(敕)有區別;

6、高宗同意撥地建塔,改南門為西院,考慮到全石材建築工程量浩大,“建議”“宜用磚造”,並敕“相助”,敕令對象是“大內東宮掖庭等”而不是敕令玄奘造塔,相助內容是“亡人衣物”,別人的“誠願”你不能去命令,雖然你有贊助,但一命令就變味了,高宗的分寸拿捏得很好,只是從旁相助,而沒有橫加干涉;

7、準確地說,高宗的相助行為應該叫“捐施”,宮廷死亡宮人所遺錢物,施出來做功德,北朝造像記中經常提到;

8、並且,玄奘獲得捐施可以有多種途徑;

9、最後,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週”,圈定了自己的“功業”。

10、敕造碑既是命令,對時人來說又是無上榮光,多少人夢寐以求求之不得,又不敢冒充,假設玄奘建碑得到的是敕命,正好增光添彩大書特書,又豈會隱瞞不報貪天子之“功業”呢?

那麼,大慈恩寺有沒有敕造的御碑呢?皇家寺廟,御碑當然是有的。顯慶元年,玄奘認為大慈恩寺是皇帝為母親追恩所建,應該立碑傳揚後世,高宗應允,親制親書碑文,即《慈恩寺碑銘》,為此,玄奘五度表請、表謝。比較《聖教序》和《慈恩寺碑銘》,前者大半內容都是皇帝、太子在誇獎玄奘,對崇道抑佛的皇室來說僅僅是個應酬文章,並不重要,玄奘只能委婉地以“(唯恐)二聖天文,寂寥無紀”為藉口立碑,後者是正大光明以紀念文德皇后的名義請高宗御製御書,孰輕孰重,一目瞭然,褚遂良又怎麼可能有那些無端無聊的情緒呢。

《雁塔聖教序》是不是敕造碑

附一、行政許可與行政命令:

行政許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況下,行政主體根據行政相對方的申請,經依法審查,通過頒發許可證、執照等形式,賦予或確認行政相對方從事某種活動的法律資格或法律權利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命令:行政主體依法要求相對人進行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意思表示。行政命令具有強制力,它包括兩類:一類是要求相對人進行一定作為的命令,如命令納稅、命令外國人出境;另一類是要求相對人履行一定的不作為的命令,稱作為禁(止)令,如因修建馬路禁止通行,禁止攜帶危險品的旅客上車等。

附二、玄奘對《敕造大慈恩寺碑》的五度請、謝:

1、謝許制大慈恩寺碑文及得宰相助譯經表:

沙門玄奘言。今月廿四日。內給事王君德奉宣口敕。許為寺塔建碑制文。及遣在僕射于志寧.中書令來濟.禮部尚書許敬宗.黃門侍郎薩元超.杜正倫.中書侍郎李義府.國子博士範頵等諸學士監共譯經。睿澤潛流。玄風載闡。祗奉慈誥。喜懼交懷。凡在緇徒不勝慶韜。玄奘聞。聖德無方。神功不測。既闡無為之化。必開眾妙之門。自大師厭俗。能仁不宰。鷲山留影。像化空傳。鶴樹韜音。微言允被。非夫皇明出震.睿哲乘圖。道濟四生。智周三有。何以能凝思於玄津之境。馳情於大覺之路。誘疲商於城化。拯遊童於隃險宅。伏惟皇帝陛下持衡纂慶。握契乘時。孕育三靈。陶甄萬品。遠安邇至。海晏河清。草木凝楨。煙雲動色。端栱多豫。屬想詞林。理架三玄。文高七緯。而以釋迦妙典弘濟居多。情在紹隆。俯垂幽贊。將欲親紆睿藻。式撰玄猷。曲詔朝英。允宣妙法。像教東被五百餘年。雖敷暢厥旨。抑有多代。而光贊之榮。獨在茲日。天人載悅。明只協慶。金輪在運。玉曆方永。然則漢皇英藻空演思於汾河。魏帝奇才。僅摛詞於吳會。未有奮茲鴻筆。贊彼玄規。洞三界以飛聲。橫六幽而灑潤。固使昭昭慧日。假聖藻而增暉。蠢蠢迷生。睹天詞而悟道。玄奘幸逄休運。早蒙落飾。德慚僧會。業謝法蘭。屢荷殊私。每深驚惕。重祗恩獎。彌增竦懼。無任戴荷之至。謹詣闕奉表陳謝以聞。謹言

2、謝得大慈恩寺碑文表:

沙門玄奘言。被鴻臚符。伏奉敕旨。親紆御筆。為大慈恩寺所制碑文已成。睿澤旁臨。宸詞曲照。玄門益峻。梵侶增榮。跼厚地而懷慚。負曾穹而寡力。玄奘聞。造化之功。既播物而成教。聖人之道。亦因辭以見情。然則畫卦垂文。空談於形器。設爻分象。未逾於寰域。義皇之德。尚見稱於前古。姬後之風。猶獨高於後代。豈若開物成務。闡八正以摛章。詮道立言。證三明而軌俗。理窮天地之表。情該日月之外。較其優劣。斯為盛矣。伏惟皇帝陛下金輪在運。玉曆乘時。化溢四洲。仁覃九有。道包將聖。功茂迺神。縱多能於生知。資率由於天至。始悲奩鏡。即創招提。俄樹勝幢。更敷文律。若乃天華穎發。睿藻波騰。吞筆海而孕龍宮。掩詞林而包鶴樹。內該八藏。外[雨/(檄-木)]六經。奧而能典。宏而且密。固使給園遺蹟。託寶思而彌高。柰苑餘芬。假瓊章而不昧。豈直抑揚夢境。昭澈迷途。諒以鎔範四天牢籠三界者矣。玄奘言行無取猥預緇徒。函叨恩顧。每謂多幸。重添曲成之造。欣逢像法之盛。且慚且躍。實用交懷。無任竦戴之誠。謹詣朝堂。奉表陳謝。謹言

3、請書大慈恩寺碑文表:

沙門玄奘言。竊以。應物垂象。神用敷該。隨時設教。聖功畢盡。是知日月雙朗。始極經天之運草木俱秀。方窮麗地之德。伏惟。皇帝陛下智周萬物仁沾三界。既隆景化。復闡玄風。鄙姬穆之好道。空賞瑤池之詠。蔑漢莊之崇法。徒開白馬之祠。遂乃俯降天文。遠揚幽旨。用雕豐琬。長垂茂則。同六英之發音。若五緯之摛曜。敷至德而感俗。弘大誓以匡時。豈獨幽贊真如顯楊玄賾者也。雖玉藻斯暢翠版將刊。而銀鉤未書。丹字猶韞。然則[首/(敲-高+山)]樂已簨。匪裡曲之堪預。龍響既盡。何爝火之能明。非夫牙曠撫律義和總馭。焉足楊法鼓之大音。裨慧日之衝彩。敢緣斯義。冒用於祈。伏乞茲具美勒以紆神筆。庶淩雲之妙。邁跡前王。垂露之奇。騰芬後聖。金聲玉振。即悟群迷。鳳翥龍盤。將開眾瞽。豈止堯隆像教。懷生沾莫大之恩。實亦聿贊明時。宗社亨無強之福。名稟識愚淺。謬齒緇林。本慚窺涉。多虧律行。猥辱宸詞。過蒙裒美。雖驚愓之甚措顏無地。而慊懇之勤翹誠有日。重敢塵黷。更懷冰谷。謹言

4、謝許書大慈恩寺碑文表:

沙門玄奘言。伏奉敕旨。令許降宸筆自勒御製大慈恩寺碑文。璽誥爰臻。綸慈猥集。祗荷慚惕。罔知彼措。玄奘聞。強弩在彀。鼷鼠不足動其機。鴻鍾匿音。纖[蓮-車+壬]無以發其響。不謂日臨月照。遂回景於空門。雨潤雲[廿/丞]。乃昭感於玄寺。是所願也。豈所圖焉。伏惟陛下履翼乘樞。握裒纘運。追軒邁頊。孕夏吞殷。演眾妙以陶時。總多能。而景俗。九域之內既沐仁風。四天之表亦沾玄化。然則津樑之法。非至聖無足闡其源。幽贊之工。非至人何以敷其跡。雖追遠所極自動天情。而冥佑可祈。即回宸睠。英詞曲被。已超希代之珍。秘跡行開。將逾絕價之寶。凡在群品靡弗欣戴。然彼梵徒倍增慶躍。夢鈞天之廣樂。返此非奇。得輪王之髻珠。疇茲豈貴。庶當刊以貞石。用樹福庭。蠢彼迷生。方開耳目。盛乎法炬。傳諸未來。使夫瞻寶字而跂銀鈞。發菩提於此日。諷遺文而探奧賾。悟般若於斯地。劫城窮芥。昭昭之美恆存。遷海環桑。藹藹之風無朽。名玄奘出自凡品。夙慚行業。既蒙落飾。思闡玄猷。往涉迦維。本憑皇化。迨茲翻譯。復承朝獎。而貞觀之際。濫沐洪慈。永徽以來。更叨殊遇。二主神筆。猥賜裒揚。兩朝聖藻。函垂榮飾。顧修愚劣。實懷兢懼。輸報之誠。不忘昏曉。但以恩深巨[(止/石)*聖]。豈滴水之能。酬施厚。崧丘嶽匪纖塵之可謝。唯當憑諸慧力運以無方。資景社於園寑。助隆基於七百。不任竦戴之至。謹附內給事臣王君德奉表陳謝以聞。輕犯威嚴。伏深戰慄。謹言

5、謝送大慈恩寺碑文並設九部樂表:

沙門玄奘言。今月十四日。伏奉敕旨。送御製御書大慈恩寺碑文。並設九部樂供養。堯日分照。先增慧炬之輝。舜海通波。更足法流之廣。豐碣巖[立*寺]。天文景燭。狀彩霞之映靈山。疑縟宿之臨仙嶠。凡在緇素。電激雷奔。瞻奉驚躍得未曾有。竊以。八卦垂文。六爻發系。觀鳥製法。泣麟敷典。聖人能事。畢見於茲。將以摸物成範。隨時立訓。陶鑄生靈。抑揚風烈。然則秦皇刻石。獨昭美於封禪。魏後刊碑。徒紀功於大響。猶稱題目。高視百王。豈若親紆睿藻。俯開仙翰。金奏發韻。銀鉤絢跡。探龍宮而架三玄。軼鳳篆而窮八體。揚春波而騁思。渧秋露以標奇。弘一乘之妙理。贊六度之幽賾。化總三千之域。聲騰百億之外。柰苑微言。假天詞而更顯。竹林開士。託神筆而彌尊。固使梵志歸心。截疑網而祗訓。波旬革慮。偃邪山而徇道。豈止塵門之士。始悟迷方。夢境之賓。行超苦際。像教東漸。年垂六百。弘闡之盛。未若於茲。至如漢明通感。尚諮謀於傅毅。吳主歸崇。猶考疑於闞澤。自斯已降。無足稱者。隨緣化物。獨推昭運。為善必應。克峻昌基。若金輪之王。神功不測。同寶冠之帝。烋祚方永。玄奘謬忝朝恩。幸登玄肆。屬茲雲重布。法鼓再揚。三明之化既隆。八正之門長闢。而顧非貞懇。虛永蒙獎導。仰曾旻而荷澤。俯浚谷以懷慚。無任竦戴之誠。謹詣朝堂奉表陳謝喧黷宸扆。追深戰惕。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