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建筑会说话 带你走进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看中国古文化精髓

私家园林中的以小见大,不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造了和谐的自然美,还大大拓展了园林空间,为现代建筑的空间扩展表现手法提供了指导。

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表现手法:

曲径通幽,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手法的精髓在于将具有明显塑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借两者的对比作用突出各自的特点。私家园林面积较小,而主要景区更是难以经如果甫进园中就以主要景区示人,不免显得唐突。而且主要景区尽收眼底,缺少了秩序与神秘感,使得园区空间显得更加狭小。因此,私家园林往往会在主要量区之前设置引道或引廊。引道往往形态蜿蝇曲折,两旁种植高大灌木,铺地材料租矿随意,使得引道形成两侧、底面的景观带。虽然景观内容单一,但形态活没有趣。入园者走在其中,自然不会感觉乏味疲劳。

如果古建筑会说话 带你走进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看中国古文化精髓

引廊往往设有简单重复的立柱、坐栏,廊体两旁设有简单花园小品或低矮植被,廊顶不遗蔽或半速蔽天空,或者廊体封闭,开有漏窗。这样,在进入园林主要景区之前,有意识地安排若干小空间,借两者的对比而突出园内主要景区,使人在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之前,先经过一段相对闭塞的空间或空间序列。这样,当主体空间突然展现时,强烈的对比可以获得扩大空间的感觉。苏州留园的入口实为“敬扬先抑”的佳作。

如果古建筑会说话 带你走进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看中国古文化精髓

虽然入口狭长、曲折,但它很好地组织了空间结构,合理布置了廊道、庭院,形成了“节点一段落”的空间组织形式,再辅以收放、疏密、明暗等多种对比手法,使整个入口具有抑扬领挫的节奏感。掠幽寻胜,绕过西边粉墙,即是‘绿萌”轩,轩前极小的天井内点级巧右翠竹,甚是幽闲。“绿荫”轩的北面无墙,是完全开般的敞轩,面向山池,轩中小座观景,亭台楼阁、水色花木管成为景园中的景致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仿佛阿深明《桃花漏记》中的“初极狱,才通人。复行敬十步,豁然开朗。理水方面,水的“曲”能扩大整体空间,有效地组织水景形成筑幅连绵的景观形式。同时水岸线的置石布置参差自然,每一段都跟随着不同的景观形态,形成变化莫测的飘致空间。当一个空间欲隐还露地跟随在其后,这种暗示能引发人的联想。水最的曲折也体现出艺术设计上的韵律和节奏,或开或合,或舒缓或急促。景观在开合变化的同时,扩大了整体空间的感知范围,即达到“曲径通曲,以小见大的景观效果。

如果古建筑会说话 带你走进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看中国古文化精髓

高低错落,角度各异

高低错路与貌细曲折有异曲同工之意。后者是平面角度的曲折掩映,前者则是竖向角度的参差错落。而因为竖向空间的局限性,后者的设计更为困难。中国古典园林的竖向设计多是依托于自然地形的高低起伏,建筑随高就低,过渡平稳植被高低搭配,层次分明;山石大小各异,画龙点睛。我国私家园林之首的拙政园面积狭小,且地势较平坦,但造园者对高低起伏要求颇高,仍然极力营造条件。如东部假山上的放眼亭,与正南边的涵青亭隔水池、草地互为对景,两者一方一凸,一高一低,一山一水,互对互衬,高低错落,相映成趣。周边地域开阔,建筑无多,亭下围置假山、土石、花草,四周环以水体河道,使得放眼亭位于孤岛之上,立于山巅,衬托得晶立挺拔,具有很强的点景作用。

如果古建筑会说话 带你走进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看中国古文化精髓

善假于物,借景入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景、框景、对景、成景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手法。借景最能收无限于有限,也是最实实在在的增添空间的手法“借者虽别内外,得景则唔拘远近。”借景的具体方法又有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等。留园之中,冠云楼远眺虎丘的景致便是借景的杰出应用。冠云楼位于“冠云峰”庭院之中,与冠云峰形影相对。峰为楼之标,楼为峰之屏。登上冠云楼,向南可将留园全景尽收眼底,向北望去,视角向院外扩散,豁然开朗。定园,虎丘山,虎丘云岩塔依次铺展,层层递进。景虽远,而尽收于眼底;虽稀,却有虚有实,半遮半掩,引人遐想。此一视角,便将留园景观开无限于有限,化致内为深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