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徵求意見期限將至,個稅改革能否帶動財政政策轉向真積極

公開徵求意見期限將至,個稅改革能否帶動財政政策轉向真積極

個稅修正案社會公開徵求意見7月28日正式結束,期限將至,個稅改革將迎來關鍵時點,歷經7年後個稅改革到底如何進行,值得期待。

3500元到5000元,7年一小步,在個稅徵收沒有區域差異化的前提下,起徵點稍事小提,一方面導致經濟不發達區域納稅基數大幅減少,另一方面大幅降低收入水平較高、生活成本較大的一二線等發達城市減稅效果,區域納稅不公與調節社會收入結構效應失衡,並不符合個稅合理調節社會收入的本意。

在注重財政收入規模與稅收規模思維模式下,個稅實際地在向工薪稅逐漸轉化。

7月13日、7月23日國務院兩次常務會議分別強調要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效用,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加快財政資金支出進度,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這是對現實財政而言,要求拿出政府財政收入積極入市,刺激經濟。那麼,潛在的財政支出還包括潛力更大、財政效應更大的減稅,通過減免、扣除億萬個人、企業的所得,顯著增加可支配收入,進而依靠消費,刺激社會零售消費品消費與企業擴大再生產,形成消費與生產的良性循環,加速貨幣流通速度,整個經濟運行的內部結構與效率可以大幅改善、提升,這種依靠千萬萬人的自主消費選擇,進而間接促進企業擴大再生產,盤活市場,帶動經濟發展顯然比漫無邊際、被動、保守地執行財政支出政策效果更明顯。

事實上,在當前宏觀稅負不降反增,宏觀調控並未有效發揮逆週期調節效應的當前,財政政策不是真積極,而是形成了真收縮。

從財政收入/GDP比重看,上半年該指標達到了24.9%,較2017年底的20.9%提高了4個百分點,稅收收入/GDP比重達到21.9%,比2017年底17.5%提升4.4個百分點,而在2015年和2013年,這兩個指標分別為22.1%、18.6%。在社會融資規模、社會消費量零售增速雙雙錄得多年新低的情況下,財政政策轉向真積極迫在眉睫,最緊迫的事情就是大幅減稅。

公開徵求意見期限將至,個稅改革能否帶動財政政策轉向真積極

從貨幣、金融、財政三方面看,貨幣政策經過多年的依賴與寬鬆,失去發揮的有效空間,作為貨幣總量調節的手段,在市場整體資金規模已經十分可觀條件下,並不具備操作的條件,而且面臨剛性約束,看似市場資金缺口極大鬧“錢荒”,其實是“流動性陷阱”顯露的表象,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將讓整體可控的“流動性陷阱”完全暴露,只能小力度地運用貨幣工具進行邊際改善。

金融政策在近年去槓桿尤其是2017年以來金融強監管的背景下,“一刀切”“運動式”的嚴厲打壓約束,對經濟造成的誤傷已經開始顯現,資管新規最新指導意見出臺,放寬相關條款,既是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因應,也是對強監管實施以來造成的金融與經濟誤傷的及時“修正”與結構性調整。

財政政策基於多年來收入規模持續創新高,以及財政支出並未出現明顯的赤字,在貨幣政策與金融政策相繼透支、不堪重用之下,作為有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手段,理當成為緩解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調整產業結構、刺激內需、釋放紅利的堅強後盾,真正積極起來,而真正積極的重點就是減稅。

不妨對比,美國自今年1月正式實施減稅法案以來,經濟大幅增長,一季度經濟增長2%,就業率迅速提高,失業率處於50年的低位,市場預計美國第二季度GDP增幅將達4.3%左右,最高預測值達到5.4%,稅改為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帶來了顯著的推動力。

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減,消費、投資、中美貿易戰多重困境之下,減稅是我們顯然可以借重的所在,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期限將至,個稅改革即將迎來關鍵調整的時點,對減稅的抉擇與最終決策也便顯得尤為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