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发在北戴河疗养的部分专家发言,看看西南大学教授廖和平说了些啥?

据人民日报8月14日报道,8月4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座谈会上,来自水利工程、信息科学技术、航天科技、农牧业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的8位专家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等畅谈体会,表达了他们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决心。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廖和平教授在座谈会上围绕“心怀绿水青山 助力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做了发言。

心怀绿水青山 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一名地理学者和扶贫工作者,我长期关注西南地区的乡村问题。2015年以来,我先后5次参与并承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及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任务,带领1000余名师生深入重庆、贵州、四川和云南600余个行政村开展精准扶贫评估调研。

多年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实践让我感到,优化贫困地区国土资源利用,是盘活深度贫困地区“沉睡资源”、提高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

我们在巫山县开展调研评估时发现,这里虽山美、水美,却不富裕,部分乡村山大沟深,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闭塞,一些地方存在耕地撂荒、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心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脱贫之路格外难走。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激活贫困地区生态资产、如何把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为此,我和团队结合当地实际,开始编制《巫山县土地整治规划》。

要治穷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高山生态移民、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让高山贫困群众搬下山,但周边可利用的土地十分有限,因此每寸土地怎么使用都得精打细算。

在迁出区,我们重点安排旨在加强生态修复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贫困人口下山、生态产业上山”扶贫搬迁模式,通过废弃建设用地复垦和低效宅基地再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特色民宿产业,探索农户共享产权的投资模式、以地入股和以房联营的操作路径、“互联网+”的营销策略,实现了优势生态资源永续利用与特色生态产品可持续供给的有机结合。

在安置区,我们充分运用新增计划、拆旧建新、增减挂钩等指标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优先利用村内闲置和低效土地安置移民,依托产业园区转移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有效推动“资源用起来、产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目前,重庆正在大力实施生态扶贫,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全力以赴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实现增收增绿、生态生计的有机统一。

久困于穷,冀于小康。作为一名地理学者,我将心怀绿水青山,铭记责任担当,继续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努力在新时代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