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外交」時代的戰略謀劃

中國“大外交”時代的戰略謀劃

當前,國際社會進入深度轉型期,中國外交也不斷呈現變革調整態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推進,在理念和機制方面不斷推陳出新,中國外交的國內外影響日益增大,已經進入“大外交”時代,中國對外戰略的審慎也更有必要。

中國已進入“大外交”新時代

近年來,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繫日益加深,使得中國逐漸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中國外交也越來越具有“大外交”的特點。

一是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具有全球性。今天的國際事務,大事小事都有中國的身影,無論是應對氣候變化,還是促進地區熱點問題解決,抑或是推進全球治理改革,中國都是不容忽視的角色。國家實力的增強使得中國更有能力參與國際事務,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需求也不斷增強,這是中國國際地位提升和國際影響力增強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的國際責任和外交任務趨向繁重。

二是中國的外交視角越來具有全球性。作為全球大國,中國不僅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也需要關注地區和全球的發展。中國的發展需要考慮中國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相協調,需要力所能及向國際社會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全球公共產品供給中作出更大的貢獻。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舉措在地區和全球的影響顯著增加。無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推動新型國際關係,相比以往,中國外交視角實現了大拓展、大提升,更加傾向於從全球地域和全人類共同利益的角度來開展外交謀劃與運轉。

三是中國的外交外事參與主體更加多元複雜。中國外交不再只是外交官的專利,中國已經進入了全民外交的時代,除了外交部,商務部、教育部等也逐漸成為外交外事的主體,地方政府也在對外交往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企業和個人大量“走出去”,這些使得外交外事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的任務與挑戰。主體日益多元化,相互間協調也更有必要。

四是外交類型更加多樣化。近年來,元首外交、夫人外交、主場外交、經濟外交、公共外交等如火如荼地開展,中國外交形式日益多樣化。大國關係運籌、周邊關係經營、發展中國家基礎鞏固、國際影響持續增強,這些都需要中國的大國外交、周邊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多邊外交更加積極有為,協調並進。中國的“大外交”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佈局,如何更好地發揮多樣化外交的聚合效應需要在制度和觀念方面不斷優化。

戰略觀念需要大變革

“大外交”時代,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對外交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實現戰略觀念革新、戰略謀劃精細、戰略執行有效,而首要任務在於戰略觀念需要大變革。

一是戰略觀念要更加註重共同性。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提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實際上就是要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這有利於形成中國外交的獨特風範。不過,中國外交的獨特風範既不是空中樓閣,也不能曲高和寡,這就要求中國外交既根植於自身文化傳統和外交經驗,也要順應當前世界潮流,把握時代的脈搏。中國已經從國際體系的“旁觀者”變成重要的“參與者”和部分領域的“引領者”,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許大幅增加,要求中國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這就意味著中國需要從以往更多關注自身利益轉向關注中國與世界的共同利益,更多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只有更多注重共同性,國際社會才會減少對中國的“他者”認知,使得對中國誤解誤判的可能性降低,從而減少中國發展的障礙與成本。

二是戰略觀念要更加註重協調性。其一是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協調。中國的對外戰略既需要堅定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又需要不斷增進全人類共同利益。一方面要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擴大國際利益,這也是中國不斷推行“一帶一路”、亞投行、瀾湄合作新機制的重要訴求,也顯著體現在正確義利觀、親誠惠容等理念當中。其二是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統籌協調。目前,中國國際與國內互動的相互影響、相互塑造不斷加深。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不再是世界單向地影響中國,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已經顯著增加,兩個大局的統籌更需要協調內外關係。其三是部委之間的協調。今天的中國對外戰略已經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外交部、商務部、國防部都是影響對外戰略決策與執行的重要部門,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已經是大勢所趨。其四是央地關係的協調。中國對外戰略主體已經多元化,地方政府已成為國家對外戰略的重要參與者,各地方之間的利益、央地之間的利益都需要加強協調,才能使得國家對外戰略避免各自為戰,形成強大的活力。其五是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協調。外交為民不是一句空話,強大的民意支持是對外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礎。

三是戰略觀念要更加註重審慎性。中國目前正處在國際地位“爬坡升級”的攻艱克難階段,各種干擾因素也不斷增多,中國發展需要更加小心翼翼,戰略觀念的審慎性必須時刻牢記在心。其一是要防止出現戰略透支。戰略成敗的關鍵在於各戰略要素之間的平衡,實現戰略目標、資源、手段之間的相互平衡。其二是要防止戰略冒進。戰略都有其過程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戰略效果的顯現需要時間,在邁向戰略目標的過程中要不斷進行戰略評估與戰略調整,防止戰略迷失或脫軌。其三是戰略底線思維,戰略必須要注意居安思危。只有把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戰略執行才會更謹慎一些。其四是增加戰略定力。如何保證多數時間掌握戰略主動性,戰略定力至關重要。在優化戰略頂層設計的同時,更需考慮如何貫徹實施,這就需要掌握戰略主動性,以我為主,確保戰略重點目標不偏離,戰略實施軌道不迷失。

戰略規劃需要“大謀略”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展在謀篇佈局方面需要重大局、謀長遠。這就需要在戰略環境研判、戰略資源動員、戰略階段規劃、戰略任務部署、戰略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斷加強。

一是戰略環境判斷需要客觀精確。戰略環境研判是否客觀精確,直接關係到對外戰略佈局是否科學合理。當今世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如何趨利避害、未雨綢繆、化險為夷,需要在戰略環境研判上多下功夫。特別是要注重主要國際力量對比、國際主要思潮、國際尖端科技等的發展趨勢。從時間維度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緊密聯繫起來;從空間維度將中國與世界、中國與地區、中央與地方等有機統一起來;關係維護要因時因事因地制宜,從而實現時間、空間與關係的三維結合。

二是戰略資源動員要實現內外結合。中國的全球對外戰略的資源基礎既需要立足中國的自身發展,同時也要善用國際資源。國際友好關係、國際規則、國際組織等都是中國可以利用的戰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通過夥伴關係建設促進全球夥伴關係網構建,謀求“朋友多了路好走”;通過參與全球治理不斷增強對國際規則的影響,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通過參與國際組織運行與變革,不斷增強中國的話語權。

三是戰略規劃要突出重點和順序。首先,在時間節點上要圍繞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節點,全盤考慮,逐漸推進,遵循戰略過程性規律。其次,空間佈局要注重不同區域的主次分明,繼續將周邊地區視為首要地區不斷夯實,根據戰略能力不斷拓展在其他區域的國際影響,戰略目標在各地區也要有所差異。再次,議題上要突出重要議題,加強戰略投入。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加強周邊機制影響力,推動“一帶一路”、亞投行建設等都是重要議題。

四是戰略能力建設亟待加強。對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使得系統運轉流暢,需要各要素之間加強協調。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對外工作的制度改革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對外工作體制機制改革被視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這實際上也反映了外交戰略能力建設離不開外交制度的改革,通過優化制度設計,可以更好地實現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項對外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中國外交實力向外交能力更加有效的轉化。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對外戰略也迎來大調整、大變革和大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國的發展需要繼續開創有利的外部環境,同時也要注意到中國自身已日益成為影響外部環境的重要因素。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中國的對外戰略能力提升將變得更加重要。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5JZD03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