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林毅夫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的说法?

寰宇温情


问题是,中国老百姓并非没有消费,恰恰相反,都是在畸形的,过度地消费了!

买房,不仅把购房者及其家庭大部份的积蓄投进去(占比极低的富豪除外),更是提前消费了未来,将未来若干年的预期收入都投了进去,没有合理预期收入的还不敢买房。

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从幼儿教育开始,在中国应试教育环境下,开始大笔的教育费用支出,还有额外的各种幼儿园外,学校外的素养班,兴趣班,补习班,等各种从起跑线到大学入校的终点线之间的各种高额的费用,政府义务教育所减免的费用,成了名副其实的象征。这项开支成了一个家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份,推高了生育养教成本,成为社会性生育愿望低下的主因。更不用说为取得学位与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购买学区房,为伴读高价租取学区房等等额外的支出。

医疗保健支出。医保被高额的医疗费用冲抵后,病患自付部份,以及医保药物及诊疗清单之外的高额费用,成为事实上的高消费。对尚属健康的人,是潜在的,不能不警惕的高消费。

因为商品质量而进行选择性消费而付出的高额消费,这方面的例子太多,比如,进口奶粉,进口药,甚至国外马桶,还有所谓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等等。

好了,例子不再多举。

不知道消费一词该如何定义。笔者觉得,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捂不热,捂不久,恐怕不能叫没有消费了。只是这种消费够不够合理,够不够健康,是不是畸形,倒是值得深思的了。


禾莽


林毅夫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这种推测没什么证据,有点像阴谋论,这应该只是不严谨的表达。但是,林毅夫对“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说法持批评态度,这种批评是对的。

“消费刺激经济发展”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要义,这是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信条。从正确的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来看,它确实是错误的,不独中国人苦其害,西方人也受到这种错误经济学的祸害,应该早早抛弃。

消费不能刺激经济发展,储蓄和投资才能。生产需要资本品,资本品就是储蓄的节余,用于投资再生产的财货。资本越丰富,用于再生产的东西越多。这些财富被企业家所用,用于投资再生产,从而创造更多财富。

在此期间,消费是起到消耗的作用,它本身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无可避免,却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强制过度的消费,意味着资本品消耗,会对生产造成损害。消费经济学的提倡者是凯恩斯,他本人甚至建议,政府应该组织一批人到沙漠建没有价值的金字塔,或者挖坑填坑——有没有效益不要紧,最主要的是有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而在奥地利学派看来,这显然是荒谬透顶之举——不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瞎折腾,消耗了最宝贵的财货资源,人的时间和劳动。纯粹的消费之举,怎么会带来财富的增加呢?因此,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总在各种场合批评战争、浪费和征税,这些政策会造成资本的消耗,损害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还谴责一些鼓励消费的政策。比如政府规定低于市场水平的利息,对资本征收利得收,还用通货膨胀鼓励消费。这些政策都是对资本积累的损害。

说完这么多,也许你就理解。凯恩斯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的做法有多么荒谬。消费是无须鼓励的,应该鼓励的是生产。只有储蓄和投资得到保护,生产得以发展,消费就是自然而会会有的事情。这就是萨伊经济学的核心,可惜已经被凯恩斯经济学的流毒掩盖住。林毅夫老师谴责消费经济学,是一次很好的正本清源。确实,真正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只有投资。

不过,林毅夫老师也有不足,他是比较相信:政府投资会有高效率。至少在其些情形下,政府应该主导投资。而我认为,政府主导的投资,效率太低,难以核算利润,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造成大量浪费。这种政府投资,往往最终没有变成投资,而是变成消费——为官员的豪赌买单。真正应该鼓励的是投资,是民间私营企业的投资。

张维迎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埋葬凯恩斯经济学》。他在文章中愤怒抨击凯恩斯经济学的祸害,同时也批评政府投资的逻辑。张维迎是目前国内对自由市场坚持较为彻底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和他有过多次交锋辩论,很值得一看。不过,他们对西方经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不满,那就是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种学说的反思。


菁城子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王天天:

让我们用最容易理解的道理诠释林毅夫的想法


对于用消费拉动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刺激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多消费,比如原来每周出去看一次电影,下馆子吃一次饭,增加成每周出去看三次电影,下馆子吃三次饭。

让人们买更多国内的商品,从而扩大国内企业生产规模和资本,这可以致使企业加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消费拉动经济有两个问题,

1.人的消费是由收入决定的,一个人没有那么多钱,却被刺激着强制花更多的钱,是不现实的,就算实现了也是有着极大危害的。

2.消费产生的经济增量本质还是由投资来产生的,就上一段说的,更多人购买商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资本量增加,然后加大投资,从而才会创造经济增量。



可依照林毅夫的话,就可以直接选择完全不去刺激消,将消费拉动经济当作黑暗的阴谋,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的确欧美国家的透支消费给他们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难题,但不能将同样的理论强行安置在不同国情的国家之间。

中国的内需依旧有拉升空间,简单来说,中国人依然有能力去增加消费,一方面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相对保守,另一方面中国对进口商品及服务的消费有潜力向国产商品及服务转变。

也就是说,中国人手中依然有钱,可以让大家多花一些。



另一方面,林毅夫过于看好投资型经济,忽略了一些问题:

1.在持续投资性经济的过程中,投资回报是以递减的方式出现的。


投资如果达到一个临界点,再增加投资,即会降低投资收益,甚者将产生产能的浪费。

就像一个城镇中,开的第一家电影院一定时常满座,当开第二家时,人一定不如第一家开始时候多,导致投资的效益下降,如果第三家,第四家也开起来,可能某家电影院就是亏钱的情况了。


2. 高估了投资者的理性,如果地方主导的投资,真正科学的规划与深入的调研,负债投资,胡乱投资,这将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林毅夫发出的“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论”言论是片面的肯定投资,又片面的否定消费,虽然他有着自己全面的研究,但确实会给人带来很大的误解。

因为事实上,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都有其适用性,也有其弊端,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关系。


首席投资官


首先,笔者赞同林毅夫教授的说法。单单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发展。西方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这一个“药方”,是要置之死地呀。

林教授的观点,不仅不是阴谋论,而且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美国经济中消费占了70%,是典型的消费拉动型。根本原因在于美元霸权地位,若要维持美元资产吸引力,必须保证资本账户顺差,大量资本流入购买美元资产。根据国际收支平衡理论,经常性账户必须逆差,必然会出现贸易逆差,过度消费不可避免。

这直接导致了几个严重的美国经济问题:第一,经济失衡,造成大量贸易逆差;第二,产业空心化,日常消费产品主要靠进口,挤占了传统国内制造业。也导致了国内产业“空心化”;第三,债务高企。私人、企业、联邦债务居高不下;第四,国家安全威胁。许多基本的制造业外迁,导致军工零部件靠进口,相关风险在上升。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上台后极力要削减贸易赤字,促进制造业回流。2018年1季度,美国经济增长2.2%,被媒体赞为最平衡的、最健康的增长。原因是,消费、投资、出口、政府支出同时驱动。这才是健康经济的迹象。

所以,当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开始注重实体经济,政策回调的时候,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扩大消费。是何居心,不言自明。


经韬


消费不仅仅事关经济增长,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实现途径

先不必过度解读林毅夫的“阴谋论”,我们来捋清楚问题的本质。其实,林毅夫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的阴谋,本质上是说消费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只有投资才能够拉动。

何谓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曾就此下了一个广为接受的经典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可见,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增长的能力”,

这与林毅夫强调投资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库兹涅茨的定义隐含了投资与消费必须相匹配的内在逻辑,亦即投资要能够“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

因此,与其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不如说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思想领会不深,笔者认为,消费不仅仅事关经济增长,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实现途径。投资毋庸置疑立竿见影地拉动经济增长,但是片面强调投资的唯一作用,恐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将产生严重误导,因为低效率的投资、不能匹配消费升级的投资、为“赶英超美”而进行的投资、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投资等等,将不过是“饮鸩止渴”。

因此,认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论是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投资与消费更加匹配,将更加有利于现代化经济增长,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义。


盘和林看经济


我重新看了遍当时的采访视频,林毅夫并没有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当主持人问他,“美国提出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这是一个政治化的议题了?”林毅夫回答“是啊”。但他并没有说到什么阴谋论。

长期以来,林毅夫坚持认为中国放弃投资,改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是“头痛医脚、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张。”这种主张与吴敬琏的观点针尖对麦芒,吴敬琏认为“强势政府海量投资支撑高速度增长的发展路线已经走到了尽头。”究竟是谁对?谁错?

我们要评价林毅夫的这种“投资拉动”论,需要对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有所了解: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各国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基础,遵循比较优势。也就是说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落后国家才能比发达国家取得更快的增长和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便可以不断接近发达国家。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他一直强调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因此备受各界的质疑。

比如他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分析问题的根源,把中国的问题都归咎于投资造成的,是不对的。他的意思是要想维持经济稳定、快速以及可持续发展,短期内增加消费也能增加经济增长,但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投资,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导致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而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也导致居民收入不能增长,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

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投资不能放弃,刺激消费,尤其是我们老百姓的消费还需要改革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虽然说过去30年中国一直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现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边际刺激效应也在递减,但是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那么居民收入将会下降。再加上国民收入分配偏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导致居民部门(老百姓)的消费不足,那么刺激消费带来的经济增长也是乏力的。

  看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要看他的理论框架,而不是断章取义。当然了,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有其失灵的地方,不是都有效的,要根据国情。比如,发达国家搞自由市场,我们搞双轨制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积累了腐败等问题。


艾米米


数学模型与美国实证

供求时刻平衡,

因此,大众消费=企业营收=员工工资+企业利润,工资是消费之源。如果单纯依靠消费拉动,经济会产生资金单向从公众口袋向企业口袋流动的结果。

这是一个被美国经济所证实的数学常识。

媒体报道:

1、美国人到底有多穷?70%的美国人存款少于1000美元。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012/14930673_0.shtml

2、美国政府公布2016年"财报":总负债22.8万亿美元

http://money.163.com/17/0208/17/CCP6R1RG002580S6.html

利息成本,1.14万亿美元,人均接近4K美元,且以指数增长。

3、苹果现金储备突破2500亿美元,但这并不完全是件好事

http://money.163.com/17/0508/11/CJTM9KD2002580S6.html



美国政府财政收入扣除各项支出后的差额,已经没有能力偿还负债的利息,借新款还旧息,导致美国政府负债持续呈现指数增长,是过去的常态。一个借新款还旧息的破产政府的经验不值得中国借鉴。因此,林毅夫的观点无疑是科学的,同时,林也并未说什么阴谋论,媒体不要肆意贴上标签,曲解经济体学家的本意。

美国政府,理论上破产的政府是我们效仿的对象吗?

同样,我们需要看到,理论上破产的美国政府并未能够给美国人民带去幸福生活。按照人口比重,美国是犯罪率最高的国家。在2012年,司法部门数据显示,在美国的州和联邦监狱总共有1570000个犯人。然而根据劳动局的数据显示,相比来说,去年美国大约有1530000工程师,815000个建筑工人和100万高中教师,还有75万的汽车技工。如果将坐牢看成一份职业,美国罪犯排名第一。

媒体报道:人口占全世界5%囚犯数量却占25% 美国罪犯为何如此多?

http://www.sinovision.net/politics/201504/00337524.htm

美国,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我们的效仿对象吗?

不要以点带面看美国

我们看到跨国公司很牛,理念很先进。BUT,请注意,能够走出去的企业都是很牛的企业,不要以为国外的企业都是跨国公司。老外看华为(海外员工待遇很好,企业竞争力很强,很值得尊敬),就是我们看来中国跨国公司的态度。简言之,能够走出去的企业是领先企业,我们看到的不是全貌,而是最好的部分。

出国的人觉得美国相对民主、自由,实际能够出去的人自身经济条件和素质都是较为优秀的富裕群体,他们移居的地点不可能是类似中国甘肃、宁夏这种边远地方,而是国外的北上广深和沿海地区。因此,他们的感觉依然不是平均水平。但他们对国内的感知则是平均水平(接触全面信息,而非只凭感觉)。

硅谷不是美国,硅谷只是一座有100多万人的城市。我们接受90%的信息源自硅谷,而不是美国。也就是说,真正的美国和我们印象中的美国(硅谷来信)有着本质差别。真实的美国是破产的贵族,硅谷是这个旧贵族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当你拿走硅谷(不和硅谷比较所谓高科技,因为没有这些高科技并不影响我们的幸福),美国还有什么?

中国框架比美国框架的优越性在哪里?

首先大家要明白:贷款=存款,有多少贷款就有多少存款。这叫做资产负债平衡表。

银行记账的原理是:A群体欠B群体M2的货[币],所以B群体有M2的货币。

因此必须有A群体欠钱(贷款),B群体才能有钱(政府根本没有大众认为的那种印钞权)。

谁贷款?即安全,又多?美国框架是单一的终极贷款人,即美国政府。

因为是单一安全贷款人,所以尽管美国政府已经很牛逼,但依然无法释放出足够多的货币,流向美国民众口袋。

反观中国框架,由中国政府牵头,100+全民企业跟随,联合组成一个安全贷款人联合舰队。这个舰队贷款总量轻松突破了百万亿规模。这对应市场增加100万亿存款。请注意,定义很关键。美国政府之所以可以做“老赖”,因为美国政府是全美国人的政府,所以,大家不会让它破产,因为不会让它破产,所以,即使它逻辑上还不上,美国人依然觉得没有问题(即根本不想)。同理,人民政府和全民企业欠多少贷款,全民都会认为是安全的。因为逻辑上,这是全民左手借右手钱,通过工资途径再让渡到右手,使右手有钱。联合舰队等于做了一个超级大且安全的资金池,这个资金池的优势,就是能够合理、合法(遵守美国规则)释放给全民更多的安全货币资产,从而逐渐释放居民消费能力。



自由市场理论(消费主导)的主张是什么?

把联合舰队拆掉,推向市场(不确定)——让该破产的破产(私营化)——贷款还不起,大众存款会同步消失——消失方式是外部汇率急剧变化,内部物价急剧波动。

中国的制度优势:全民所有的定义让大部分贷款保持安全状态,从而使所有存款保持安全。

美国制度的问题:只有美国政府一个安全支点,支点太小,安全货币承载量太少。美国发展这么多年,货币始终处于相对不足状态。

创新,把义务转嫁给机器,把权力留给人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本身就是一台我们看不见的机器。这台机器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安全货币发行权(在美国规则体系内),因此,我们的稳定性要远高于欧美日韩,这是任何经济体不具有的竞争力。市场终极需求是安全,竞争是手段,安全是目的。

推荐《智能社会》,中信出版社出版


高金波


林毅夫有没有说过“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事实上没有。他只是反对一些建议改变国家一直以来注重投资拉动的政策导向,转而寻求主动刺激消费的方式拉动经济。

林毅夫在去年(2017年)年中接受采访时,针对当时不少经济学家主张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应该向消费拉动转型,提出反对意见。他说:“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

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

林毅夫认为,劳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依靠产业不断创新、不断升级,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则需要依靠投资。在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以后,家庭收入增加,消费者增加,投资跟消费共同变成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理论上说不通,而经验上,也有美国、欧洲家庭过度负债造成危机的前车之鉴。 他认为消费拉动是一个政治化的议题。林毅夫重点强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吃出来的,不是消费出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投资出来的。”

总结下来,我认为林毅夫的观点实际是这样的:

从国家政策层面,不要试图通过人为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国家财政的主导方向还是应继续推动基础设施、科技等方面的投资。通过投资促进生产力,从而拉动消费,而由投资与消费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意见是完全正确的。

2018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国内消费的贡献超过了75%,但这不是依靠人为刺激出来的,而是水到渠成的。即便如此,前沿性的、前瞻性的投资依然必不可少,否则生产力不能提高,就业不够充分的话,消费扩张就只能是一时现象。

投资与消费,是必须形成良性循环的两个轮子。投资必须能逐步带动良性消费,消费必须反过来促进投资,由此而促成经济增长。

最早国内消费市场起不来的时候,只能依赖出口。而当初能形成劳动密集型的依赖出口的企业,也是必须要有投资的。随着国家发展,慢慢地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市场环境,国内消费市场也一步一步跟着起来了,而规模与重要性现在已经大幅度超过了出口市场。这可不是一年半载之功。

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经验表明,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形成与扩大,是通过水到渠成,一路筚路蓝缕地投资建设促动的,并不是依赖人为地、一时的经济政策所能刺激出来的。想通过一时国家政策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这等于是无视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且会干扰国家正确的投资方向与产业方向,反而是不可取的。

我们必须坚持我们一直以来的成功经验,消费应当基本彻底交给市场,而国家政策有为的方向还是应当立足于找准关键性的、战略性的投资方向应当继续坚持通过投资来带动消费扩张与升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试想,如果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迄今为止建设一般,而不是如今较为完善的局面,那么中国人的出行成本就会比如今高得多;仅这一项就会严重压制消费,那么所谓的消费刺激与消费升级也就只能是空话而已。可见,要害就在于投资!当然,投资也得做到精准!


建章看世界


消费在西方是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因为他们的工农业生产水平高,生产效率高,已经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了。欧美的工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扩张产业领域。比如近几十年的互联网产业。

但是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效率低,工业化程度还不高,范围也不普及,还有大量农业人口。中国要想发展经济,就要工业化。工业化就是城市化,让农业人口脱离土地,进入城市。只有城市化和工业扩张,才能扩大市场容量。比如在农村,由于居住分散,就不会有商业区,不会有公共交通,大众文化娱乐设施等服务业。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低,产品以低端为主,主要出口欧美发达国家。现在欧美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目前与欧美贸易争端加剧就是因为国内对欧美高端产品需求少。需求少是因为收入分配严重两极分化。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为低端产能开拓新市场,转移低端产能,发展高端工业,推进城市化。新市场只能在亚非拉扩展和培养。一带一路就是建设中欧之间的空白地带。中国的低端产能不仅是指工业材料,钢铁水泥,建筑业和房地产也是低端产能。房地产作为低端产能的主要问题是占用国有银行资产。政府可以关停基础工业材料的钢铁水泥生产,但是不能让房企倒闭。房企的资产是两头伸手。一边从银行贷款,一边从民众收房款。

由于911后中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发了大量货币,美国次贷危机后也增发货币。这些货币大量集中于房地产,造成房价上涨和大量库存。由于科技工业规模有限,还大量集中于国企,房企的盈利无处投资,只能继续投资于房地产,房地产规模越来越大,国家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回笼货币。解决办法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把人民币转移到国外。

国有企业占据高科技企业领域,民企占据低端产能领域。这就是现在中国的产业格局。

在经济发展,货币沉淀在房地产的同时,社会贫富分化,收入差距拉大,大部分人们是没有多余消费能力的。城市房价上涨直接造成第三产业的成本上涨,城市居民收入相对减少。有产阶级由于国内产业水平不足,科技创新不足,缺乏私人投资的工业领域,把资金投资于房地产。

目前国内日用消费品基本普及。各种家电价格早已白菜化。商业服务业由于城市化没有跟上,增长缓慢。唯一可以增加的消费品就是房地产。

如果不是户口等制度政策的约束,很多制造产业应该转移到二线城市和中小城市。但是中小城市的制度化成本很高。企业经营外成本高,通常所说的润滑费用。推动中小城市发展有两个限制,一个是制度性的户口制度,一个就是房地产价格太高。

因此房地产价格下降才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如果房地产价格不下降,即使政府推出居民收入增长计划,投入的资金还会大量转移到房地产上去,进一步推高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下降可以减少库存量,银行降低信贷风险。减少货币总量。

所以解决房地产问题就需要有人来买单,承担损失。问题是由谁来承担?

降低房地产泡沫,除了降低房价外,也要降低银行房产贷款利率。减少新成交的房屋价格,同时降低已购房屋的还贷金额。对于接近还款期的房屋,要免除还贷余额,或者减少还贷期限。就是减免银行债务。


天明遥遥山海关


我们先来看看经典的消费驱动理念是如何拉动经济的:人们购买商品,企业就能够获得利润,同时可以继续生产来满足消费者,这样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生产----销售----获利----生产。

一个不断盈利的企业,可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员工待遇和福利,加强研发提高产品档次等,而员工有了钱,又会在市场里进行消费。如果这个局面在全国扩大了,那么就对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


和美国相比我国内需程度低,潜力大,所以当外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扩大内需就会不同程度的被提出来,看似是一条包治百病的良药。

这个药方好开,但药却比较难抓,内需不是说扩大就扩大的。一个人是吃馒头包子咸菜还是海参鲍鱼燕窝不是说一句“你就不敢吃点好的吗?”就能解决的。

苹果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买不起,但是很多人都想拥有一部,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这个需求没有经过刺激,而是自发的。有的人用一个肾换了一个苹果,这就是消费过度,消费过度的结果是,苹果已经不再代表时尚,伤口及后遗症的调理还在继续。所以最好的经济拉动消费是自发的,即使刺激都不能超过人们可承受范围之内。


现实中很多人是不愿消费、不敢消费。房价之所以涨,不是因为有钱人买好几套,而是因为工薪阶层的刚性需求,消费的主力还是工薪阶层。目前工薪阶层是不敢消费的,没有买房的要攒钱买房,要不连媳妇都不好找,买了房的要专心致志还房贷,10000月薪8000月供,再怎么刺激都没用。

当然了房子只是一方面,其实缚住我们的东西很多,父母老了怎么办,自己生病了怎么办,行业萧条失业了怎么办,有了小孩怎么养,怎么教育?我身边就有一些人,为了首付攒了一些钱,可是偏偏不巧赶上了一场病,虽然可以报销一部分,但是短期内已经没有首付的能力了,如果房价再涨,估计这一错过就是一辈子。


还有些不想国内消费,即使是必需品,原因是国内产品不属于信得过产品。有一个很火的词叫“海淘”,澳洲买奶粉,欧洲买包包,韩国买胭脂,日本买马桶等。有时候千辛万苦海淘到国产货,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外销和内销品质是不一样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国内企业盈利后大部分不会用来提高产品品质,也不会提高员工待遇。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得出我们的结论了,林毅夫说的对不对我不知道,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想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效果差还不具有可持续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