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传秀|个体经济引领者 乡风文明带头人

黄传秀|个体经济引领者 乡风文明带头人

“大孃还差3年满70岁,她一个人在家经营农家乐,还把当地农户种的黄豆、生姜、大蒜收购来加工霉豆腐、豆豉、姜片等,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脱贫。以前,街上很多妇女同志,在她的带动下纷纷经商创业,走向发家致富之路。”近日,记者走进黔江区石会镇黎明社区黄传秀开的农家乐,该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黄静平说。

黄传秀|个体经济引领者 乡风文明带头人
黄传秀|个体经济引领者 乡风文明带头人

传统工艺制作的霉豆腐

黄传秀,邻居说她是 “十磨九难成强人”。用黄传秀自己的话说,她是经历了《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论年龄,她已年近古稀,至今还坚持创业。在经商创业的同时,她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带头做好“两城同创”工作,化解邻里纠纷;用实际行动引领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

历尽艰辛破茧成蝶

黄传秀一生命运多舛,是在困境中长大的农村女人。出生时,正是灾荒年,树皮草根伴她长大。15岁在石会供销社食堂做工挣钱养家。大姐出嫁后,她就担起家庭的重担。家里妹妹和父亲病了,她四处寻医求药,为其治好病。

结婚后,原本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可丈夫在她30岁那年因病去世,给她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 当时大女儿8岁,最小的儿子3岁。正是因为这3个孩子要吃要喝,逼着黄传秀搞个体经济。

改革开放后,黄传秀生意越做越大,成为石会镇私营经济女强人。曾担任石会镇工商联合会副会长,连续四届当选为镇人大代表。

“我的一生,只相信勤劳可以改变命运。”黄传秀说。

带领娘子军闯乡场

谈到经商,还得从1976年说起。当时黄传秀的丈夫患了胰腺炎,在医院住了3年。丈夫医病要钱,一家人生活开支要钱。当时还是大集体,黄传秀就向生产队提出回家照顾丈夫,做副业,每个月给集体交钱。

最初,黄传秀在街上做小生意。为了多挣钱,她把批发来的小百货挑到周边乡场上去销售,一场赶下来可挣到30元。时间一长,她积累了经商的经验,再也不坐在家里受穷。

“当时,我们街上有很多女同志,看到我做生意做上了路,找到我教她们学做生意,向生产队提出来搞副业。这样一来,我们的队伍开始壮大起来,最多的时候一起有10多人,背着货物赶周边的西泡、黑溪、百合、九龙、濯水、金溪、太极、冯家等乡场。”黄传秀说,每天起早摸黑的,当时很多地方公路不通,给我们拉货的是一辆拖拉机。有些乡场还去不了,就请人工搬运。

以前和黄传秀一起经商的女同志,没几年就在城里或买或修建了楼房,开有大门市部,现在都坐在家里享清福了。

“黄姐当时出来经商也是被逼出来的,我也是通过黄姐带出来的。当初没她的带动,也就没现在的清闲。”现居住在石会街上的罗岁华说,黄姐是女强人,她的儿女在外面创业,她却在家里创业。一个人经营农家乐,还制作霉豆腐、豆豉和酸姜,一年要卖好几十万。

树立新风传承文明

“我前任丈夫去世了,后来又重组一个家庭。两个家庭共7个孩子,从小到现在,弟兄姐妹都特别和气。”黄传秀说,虽然当时要做生意养家糊口,但家风家教,一直没有忽视。

黄传秀在当地群众中,威望很高。今年初,关后村要建一处观光农业园,河堤涉及6、7、8组部分村民的土地。7组的村民始终不同意,黄传秀回去一家家做协调工作,最终同意修建。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不管是家庭矛盾还是邻里纠纷,只要黄传秀去调解后,都相安无事。

“我没有文化,但我敢于说直话。”黄传秀经常对左邻右舍说,不管是家庭也好,还是邻居也好,大家住在一起,就是求一个和气。

黄传秀很看得开,不去讲什么排场。她请人写了自己一生的回忆录《我想说的话》,近6000字。其中写到自己的后事,在她走到人生的尽头时,无偿捐献对他人有用的器官。死后必须要火化,不准包孝帕、不请狮子灯、不请乐队、不放火炮,葬到政府统一规定的陵园,给后人留下一个清新的环境。

记者:李诗素、张 欢(实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