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南京,在古代是科舉考試重地,據不完全統計,南京籍的狀元有近20位。

其中文狀元有:南唐的盧郢;北宋的葉祖洽、俞慄;南宋的吳潛、張孝祥; 明朝的黃觀、焦竑、朱之蕃;清朝的胡任輿、秦大士、黃思永。

武狀元有:明朝的周旋、袁士、文質、尹鳳、董永遂、解元;清朝的林本直。

另外太平天國的傅善祥,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狀元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南京籍狀元

當時,這些狀元郎可都是名副其實的網紅,不少地名都因為他們而改。單說南京與狀元相關的街巷,就有不少。大致統計過,南京的“狀元巷”至少有五條,分別是焦狀元巷、秦狀元巷、朱狀元巷、狀元境、黃狀元巷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南京狀元巷

黃狀元巷

黃狀元巷曾經位於長樂路西段北側,如今已經消失。這裡住過南京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黃思永

黃思永,祖籍安徽省休寧縣,後遷到金陵,黃家開了一個油坊,靠賣油為生。

坊間傳聞,太平軍攻克南京城那會兒,黃思永父親由於畏懼,一時鬱結不解,遂領全家老小投入自家店坊的油缸同歸於盡。黃思永年幼,被恰好趕到的太平軍救下,倖免於難。太平軍將他全家屍體從油缸撈起,在黃氏故宅院內掩埋,民間稱為“肉丘墳”。

但有關民國檔案披露:上世紀40年代,黃狀元巷很荒涼,道路泥濘,棚戶毗連,破敗不堪,黃狀元的“衣冠冢”尚留存。可見,傳聞中的“肉丘墳”可能是黃狀元的“衣冠冢”。

黃思永在光緒六年(1880年)中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和此前的狀元相比,黃思永的清奇之處在於,他對洋務非常感興趣。

是繼李鴻章、張之洞之後,以“北黃南張(謇)”馳名,被稱為推動近代洋務運動的第二波改革家。

光緒十九年(1893年),他就先後奏請發行債票、開放口岸、修建鐵路、開採礦藏等現代工商業務。為了接受西方新思想,學習現代新科學,他讓自己的兒子黃中慧學英語、學科技,又送他到美國留學。黃中慧學成回國,成了他興辦實業的得力助手。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時任起居注講官的黃思永奏請“自行籌款,設立速成學堂”。同年又奏請由民間籌款,創立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均獲光緒批准。京師大學堂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這是黃思永對現代中國教育的一大貢獻。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設立農工商部,黃思永和江蘇南通狀元張謇被聘為顧問。二人共同起草有關章程,扶持民族工商業,吸引投資者興辦工程商行。被譽稱“商部兩狀元”。

黃思永是中國興辦債券股票的第一人,也是收集整理殷商甲骨文的第一人。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張騫(狀元)

關於這位黃狀元,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當年中狀元的考卷竟然流落民間。

在中國第一狀元縣安徽省休寧縣(黃思永的祖籍)的中國狀元博物館中,收藏著一件被譽為“鎮館之寶”的珍罕文物,這就是《清黃思永狀元卷》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清黃思永狀元卷續裱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黃思永殿試草卷

而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也保存了一份南京狀元黃思永的殿試草卷。草卷長約3米,全部為毛筆書寫的小楷,字跡清秀。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焦狀元巷

焦狀元巷位於珠江路西端北側,因明萬曆十七年(1589)狀元焦竑住此而得名。

焦竑,南京人,明代著名思想家、藏書家、考據學家,早年就有“神童”的稱謂。但高中狀元那年,焦竑已經五十歲。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焦竑

話說考試那天,焦竑竟然遲到了。因為在去考場(江南貢院)的路上,他看見有人倒水丟下了一隻精美的手鐲。於是,他就停下來守著手鐲等主人來找,耽誤了考試時間。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場考場居然發生了火災,考生們只能先出來躲避。滅火之後,主考官決定重新點名考試,焦竑才得以參加。從這以後,焦竑的人生一路開掛,最終被萬曆皇帝御筆欽點為第一甲第一名,成為大明王朝自開科以來的第七十二位狀元,也是大明王朝第一位金陵狀元

入仕後焦竑為太子講學,後來主持順天府鄉試。一次考試結束後,負責閱卷的官員將選出來的卷子交給焦竑,為了不出現“遺珠之憾”,焦竑親自在落選的試卷中再次挑選。從中,他選出了考生徐光啟的卷子,並將徐光啟錄為第一名。後來,徐光啟成為著名的科學家,與焦竑的慧眼識珠有直接的關係。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徐光啟

焦竑違反常規,從落選試卷中選出徐光啟的做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很多人對他造謠中傷,汙衊他收取賄賂,考試結束後,焦竑也被降級貶官。後來,焦竑索性辭官回到南京,專心著書立說。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澹園藏書樓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焦竑故居

《中國藏書家考略》載:“(焦竑)藏書兩樓,五楹俱滿。”在今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1994年前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雙層木結構建築,它就是南京地區傳世最久的私家藏書樓建築——澹園藏書樓。藏書樓建築面積達350平方米,樓內藏書數萬卷。在南京,民間俗稱為“焦狀元樓”。非常可惜的是,這座明代建築在上世紀90年代的城市建設中被拆毀,焦狀元巷也消亡了。

朱狀元巷

朱狀元巷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水西門附近,西起莫愁路,東至倉巷,因明萬曆年間狀元朱之蕃居此而得名。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朱之蕃,明萬曆狀元。其人才華出眾,尤擅長書畫,是位品性高潔、不辱使命的外交官。萬曆年間出使朝鮮,對散落在朝鮮的中國文物的收集曾作為很大貢獻。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後來,朱之蕃因不滿朝政腐敗,藉著母親去世的機會。辭官回到南京,寓居朱狀元府,從此再沒有踏入官場一步。朱之蕃一生不為金錢寶器所動、珍惜祖國文化遺產的義舉,一直為人們所欽佩。於是人們就把朱之蕃居住過的巷子,稱為“朱狀元巷”以示紀念。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朱之蕃故居位於朱狀元巷32-34號,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該故居坐北朝南,東至倉巷,北至丁家巷(莫愁路),佔地甚廣,曾很有氣魄。前後十進,有主廳、側廳、暖房、花廳、書房、花園。現存兩座大廳及其他用房共200平方米,為清代重建。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朱狀元巷舊址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修繕中的朱狀元府

秦狀元裡

秦狀元裡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與中華路之間,是一條連接金沙井、許家巷的小道。因清狀元秦大士曾居於此而得名。

秦大士,號澗泉,清乾隆時狀元,官至侍讀學士,後供職於翰林院,其詩、書、畫被稱為三絕,尤善寫竹。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至今,說起南京秦狀元裡,依然有不少人誤認為這個“秦狀元”是指秦檜。對此,九泉之下的秦大士也只能攤攤手錶示無奈!其實,秦大士內心對這位祖先的所作所為是深惡痛絕的,曾經在嶽王墳前寫下“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的詩句。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秦大士晚年潛心治學,是南京著名的名儒碩德。他的府邸至今保存在長樂路,就是現在已經對外開放的秦狀元府(秦大士故居)。

狀元境

狀元境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附近,東起貢院西街,西至教敷營,是一條全長192米的道路。

《南京地名大全》如此解釋“狀元境”的由來:南唐時,這裡是國子監巷。明清時,這裡有很多書店。貢院的考生喜歡到這裡住宿和淘書,為了討個好彩頭,這條巷子被稱為“狀元境”。由此看來,“狀元境”有可能並不是指某位具體的狀元。

沒有這位南京狀元,就沒有後來的北京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