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 美麗甘肅」大自然的生靈們—走進大美祁連山系列報導之四

「生態文明 美麗甘肅」大自然的生靈們—走進大美祁連山系列報道之四

藏原羚

「生態文明 美麗甘肅」大自然的生靈們—走進大美祁連山系列報道之四

雪豹

「生態文明 美麗甘肅」大自然的生靈們—走進大美祁連山系列報道之四

岩羊

「生態文明 美麗甘肅」大自然的生靈們—走進大美祁連山系列報道之四

血雉

本欄圖片均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別讓人類成為地球上最孤單的生命。”一則保護動物的廣告語,讓我們知道動物對於人類而言,不僅是最親密的朋友,也是維持地球生態平衡的關鍵因素。

因為大自然的造化,祁連山地形地貌多樣,不僅有壯美的冰川雪山,遼闊的草原植被,珍稀的奇花異草,生態環境的多樣性也使之成為許多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天堂,這裡有眾多動物家族的成員,其中有“雪山之王”雪豹,青藏高原特有牛種野犛牛,“神鹿”白唇鹿,珍禽金雕、黑鸛以及岩羊、盤羊、藏野驢、大型鷹類等其他野生動物,僅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就有50多種。

這些大自然的生靈們,在祁連山的高山之巔、林海深處、草原溝谷、林緣灌叢覓食嬉戲、遷徙活動,為這座雄偉粗獷的高山帶來了靈動的氣息和無限的活力,不僅很好地保持了祁連山的生態系統平衡,也為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豐富性提供了更多的樣本和參考物,讓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地球更加美好。

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採訪的日子裡,由於氣候、地理位置、環境的影響,我們無緣見到這些國寶級的野生動物,但與目睹過它們“真容”的保護區動物保護專家、林場職工及眾多牧民群眾的交談採訪過程中,都能真切感受到野生動物出現在他們視線中的絲絲氣息,在祁連山大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及保護它們的重大意義。

與野生動物們的偶遇故事

在祁連山保護區寺大隆保護站大橋管護站,生態管護員安英萍拿出手機向我們展示她兩天前拍攝的岩羊活動的視頻。在視頻中我們看到,距離她二三十米的地方,兩隻岩羊正在公路邊悠閒地“散步”,隨後穿過公路慢慢消失在林區。

岩羊又名青羊,棲息在海拔2100米——6300米之間的高山裸岩地帶,是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代表種群,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與岩羊偶遇的還有肅南廣播電視臺臺長屈東昇。今年1月,屈東昇帶領自己的拍攝團隊赴祁連山保護區腹地拍片,路途中,攝製組突然發現離他們100多米的公路沿線,有一群岩羊正在陽面的山坡上覓食,羊群的數量多達100只以上,看到這一場景,攝製組興奮不已,拍下了矯健、靈活的岩羊活動奔跑的鏡頭。據寺大隆林場場長王文介紹,在林場所轄的260多萬畝林區,也曾出現過上千只的岩羊羊群。

岩羊的數量越來越多,與人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不僅如此,其他許多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不斷地進入人們的視線。屈東昇介紹,他和同事們沿途還看見了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藏野驢,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馬鹿及其他野生動物共10餘種,並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最令人欣喜的是,祁連山典型的高山旗艦物種雪豹的活動也越來越頻繁。據保護區管理局野生動物調查隊負責人、高級工程師馬堆芳介紹,局裡架設的近400臺(次)紅外線自動照相機,60%至70%的監測點上都可以拍攝到雪豹,紅外線相機也曾監測到三四隻雪豹。調查發現,雪豹出現離牧民長期居住點最近的還不到1公里。8月3日,從保護區管理局傳來消息,野生動物調查隊在祁豐自然保護站轄區內,再次近距離地拍到了雪豹的清晰畫面,調查隊員在距離他們約20米的地方觀察了雪豹很久後,雪豹才慢悠悠離開。

除了野生動物,珍稀鳥類也頻頻光顧保護區和黑河溼地。盛夏的高臺溼地,在清澈的水面、簇擁的蘆葦叢中、合黎山懸崖峭壁上,到處都有鳥類在打窩建巢。據張掖市黑河溼地管理局副局長張永祥介紹,十多年前遷徙到溼地的“鳥中熊貓”黑鸛不到百隻,2016年最多時達到了570多隻,遺鷗、白尾海雕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數量也明顯增加,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動物們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大

屈東昇告訴記者,縣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和部分攝影愛好者在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分組採訪時共發現10多種野生動物500餘頭(只)。作為土生土長的肅南人,屈東昇說從小到大,見到如此大規模的野生動物群還是第一次。

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動物學專業的馬堆芳,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和野外調查工作近30年,多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和調查,他深刻感受到祁連山生態環境的變化。馬堆芳說,八九年前,深山裡的牧民見雪豹的頻次都很少,這幾年就不同了,據野外監測和研究表明,雪豹的活動地帶從海拔2500米地區下降到2300米地區,距離城市的距離最近僅60公里。

祁連山眾多野生動物的迴歸和活動範圍的擴大,得益於整個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善。近年來,隨著禁伐、禁牧、輪牧,造林、封育等一系列保護工程的實施,祁連山山區林地面積、喬灌木蓄積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去年以來,保護區重點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全面得到整改和修復,實行了封山禁牧,嚴格控制水電開發、探採礦、挖沙採石等生產經營活動,森林、林地、冰川、草地、沼澤等重要水源涵養功能區和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有了更好的棲息環境,活動的空間和區域越來越大。針對頻頻出現的野生動物攻擊人畜事件,肅南縣政府還給蒙受損失的牧民制定了從240元到4000元不等的補償標準,讓在肅南“安家”的野生動物和當地牧民成為互不干擾的“好鄰居”。

張永祥告訴記者,由於黑河溼地環境的改善,天藍了,水清了,河道乾淨了,棲息在此的珍禽越來越多了。2017年全市共監測到溼地動物(鳥類)96種47671只,監測到的鳥類比2016年增加50種17808只,且首次發現卷羽鵜鶘、黃爪隼、黑臉琵鷺、白胸苦惡鳥等溼地鳥類10種。

據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廖空太介紹,通過長期有效的保護措施,保護區目前分佈野生脊椎動物28目63科286種,國家“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動物140多種、中日候鳥協定季節性棲息在保護區境內的候鳥51種,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分佈範圍比建區前大幅增長,雪豹、白唇鹿、蒙古黃羊等幾乎絕跡的野生種群近年來時有發現,馬鹿、斑尾榛雞、血雉等林棲性動物分佈範圍明顯擴大,保護區已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區域和西北地區重要的生物種質資源庫。

野外動物調查一直在路上

我們採訪時,正逢馬堆芳帶領他的團隊在嘉峪關附近的祁豐保護站開展野外動物調查。野外動物調查是野生動物保護中的基礎性工作。據馬堆芳介紹,2016年,保護區管理局爭取到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祁連山地——甘肅單元常規調查項目,目前調查工作正在進行,預計今年10月完成任務。同時,保護區管理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為雪豹物種的保護、宣傳、管理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和方法,此外,局裡還與北林大、蘭大等高校進行生物多樣性、雉科動物研究等項目的合作,不斷提高野生動物保護和研究水平。

多年來,馬堆芳和他的團隊不是在野外動物調查的現場,就是在野外動物調查的路上,他們每年在野外的時間都在200天以上,要到海拔4000米的高山架設監測相機,要沿山沿途記錄野生動物的糞便、腳印、活動痕跡,住窩棚、吃乾糧、走險路,艱難辛苦不說,還充滿危險。

“在野外,第一怕遇到棕熊,第二怕遇到豺。”在進行野生動物調查的過程中,這兩種情況馬堆芳和同伴都曾遇到。“去年3月11日,我們從祁豐自然保護站豐樂口資源管護站出發,前往鏡鐵山區,車輛在路上正常行駛,就發現迎面有隻豺擋在路中央。停下車後,又從旁邊草叢內衝出來幾隻,最後共有9只豺把我們的車團團圍住。打喇叭、大聲吼都沒有用,這些豺繞著車轉圈,甚至還試圖扒車,咬輪胎。沒辦法,我們硬著頭皮往前開,對峙了20多分鐘,眾豺才離開,大家最終脫險。當地牧民說,周邊豺比較多,但這是遇到豺最多的一次。”

馬堆芳還向記者講述了遭遇棕熊的經歷。“2016年進行動物調查時,在祁豐自然保護站所轄的河灘裡,車輛急轉彎之後,突然發現在前方20多米的地方有一頭棕熊。當時那頭棕熊正在吃東西,看見我們的車跑了,大家虛驚一場……”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面對艱險,馬堆芳和他的團隊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這不,在家裡稍作休整後,他又準備向嘉峪關保護區深處進發……

野生動物保護只有進行時

在保護區,除了專業人員,普通的幹部職工、牧民群眾對野生動物也有一種特殊的偏愛。他們默默地守護著這些可愛的生靈,不讓它們受到絲毫的傷害。

記者到達隆暢河保護站孔崗木資源管護站時,見到了這樣動人的一幕:“鹿爸爸”葛東輝正和他的鹿寶寶——馬鹿“親密接觸”。

葛東輝是管護站的一名員工。他告訴記者,2013年7月,墩臺子村牧民撿到了一隻小鹿羔,當時出生大概一週左右,身高50多釐米。小鹿羔最終被送到了站裡救助餵養,站裡的工作人員承擔起了照顧小鹿羔的責任。大家騎著摩托車去20公里以外的牧民家裡取牛奶喂小鹿羔,時間久了,大家和這隻馬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給它起名鹿鹿,現在它已經長大了……葛東輝邊說邊輕輕地撫摸著鹿鹿,眼裡滿滿都是愛。

記者從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多年來,由群眾發現受傷或迷失的動物,並自願護送到保護區管理局野生動物研究中心進行救助的數量達72只(頭),參與救助的群眾156人。救助的動物有雪豹、馬鹿、馬麝、金雕、黑鸛、天鵝、紅隼、藍馬雞等,其中部分救活動物被重新放回林區。

當地的牧民群眾不僅救助野生動物,對於覬覦野生動物的不法分子,他們則堅決痛擊。隆暢河保護站站長安學軍告訴記者,去年7月15日,趙某從外地來到肅南,帶著事先購買的鐵絲步行進入大河鄉營盤村大黃溝,用鐵絲製作成鐵絲扣佈設在大黃溝林帶內用於獵捕馬麝。此時,林場工作人員已經盯上趙某,在老虎溝將準備攜帶馬麝香囊偷偷摸摸下山的趙某當場抓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