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太医王宏毅 第4章 文丞相遭劫入狱 子远公设法救援

传奇太医王宏毅 第4章 文丞相遭劫入狱 子远公设法救援

除了制香,子远先生还向世祖皇帝提出过一些政治意见,如当时战乱,民不聊生,子远先生提出薄赋税,减轻子民的负担,得到了允准。因为战乱后各地灾情四起,还提出施医药,兴水木。有些提议被采选了,有些没有,可见子远先生虽然是一个医生,但是时刻也考虑着民生。

至元十六年,也就是在子远先生入太医院一年后的后半年十月份,传来了一个让人痛心的消息,南宋抗元领袖文丞相天祥兵败被俘虏,这让子远先生听闻消息后泪如雨下,如此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锒铛入狱。于是子远先生紧急联络布金山人张志纯等一些爱国人士,可是得到回应的仅是受命兴建道教建筑的道长张志纯。在两人的会面中,除了无奈还是无奈,按张道长的说法,天命如此,国乍如此,夫复何言。然后商量如何救援文丞相,两人势单力薄,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想办法保全文丞相安全。昔日张道长和文丞相还是旧识好友,文丞相号浮休道人,张道长号布金山人,两人曾有一段历史过往,也算是深交。此番议论,张道长公职在身,爱莫能及,无法见到文丞相,也就子远先生或许可以想办法见到文丞相。两人一番策划,由子远先生入狱面见文丞相,并代授张道长交给文丞相的养生法门,儒门心要,以养浩然之气。

先说说文丞相,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诗《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着的时候就感到正气凌然,回肠荡气,似乎一种浩然之气冲刷着心灵。还有他的《正气歌》,这是入狱后,舍身取义之前的作品。文丞相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捐出自己的全部家资,在家乡招募豪杰,举兵勤王,转战四年,英勇抗元。后兵败被俘,元朝以丞相相许,未得心动,后英勇就义,杀身成仁。在拘囚期间,他不受敌人高官利诱,严刑逼迫,浩然凛凛令敌人也为之佩服和感动。

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被称为“宋末三杰”,南宋虽然覆没,败给了元朝,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

后来,陆秀夫在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年幼的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仅四十四岁。而十万我中华儿郎也跟着陆公跳海自尽,十万浮尸,是多么的悲壮。此役便是史称的“崖山之战”,连日本都对此事极为赞扬,载入史册,钦佩至极。

回到至元十六年的后半年,兵败被俘的文丞相被押解入大都监狱,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文丞相一介布衣,身子羸弱,连续的长途跋涉,历经三个多月才从广东到北京,这时候已经树叶落尽,气温含量,十月份了。在狱中又有严刑拷打,文丞相病的不轻。这时候子远先生心急如焚,因心系文丞相安危,急切的主动求见世祖忽必烈,说有法子治疗世祖皇后的病情。这可是大事,当时世祖皇后突然犯病,已经奄奄一息,多少名医,奇人异士都使出浑身解数,没有办法,而子远先生这么说,自然得到了召见。

子远先生也说出了自己的要求,世祖皇后已经是危在旦夕,时日无多,他可以让世祖皇后少则多活三月,长则一年,若是达不到这个要求,项上人头双手奉上,若是稍有缓和,还望世祖允准入狱,为文丞相诊治病情,并承诺不要对文丞相刑罚,这是条件。当时敢这样提条件可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何况世祖皇帝本身就比较残暴。

子远先生怎能让一代忠烈,这样折磨丧生,也算是为旧国尽自己一点心力,也是用行动表示自己对忠烈文丞相的佩服之情。文丞相这时候可是南宋残党,敢去面见文丞相,当时都是冒着被定义为残宋余孽,或者奸细之类,很可能世祖皇帝一句话脑袋就掉了。可是子远先生他丝毫没有爱惜自己的小命,在忠义面前,生命又算什么呢,正如《报任安书》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的秉性如何,只有经过大事考验才能知道,子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又有何言去说,人心自有公断。

世祖皇帝也很钦佩文丞相的忠义,被子远先生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感动,说到:公与众不同,非凡夫愚见,吾为帝王,当体民情,可与允准。但是也说了,果真世祖皇后的病跟您说的一样治好了,那就大大有赏,要是稍有差误,那可真就是小命不保,君无戏言。

这事世祖皇帝就这么答应了,这是子远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换取来的机会。子远先生还顺便询问世祖皇帝近来是否龙体欠安,彻夜难眠,梦多惊怖之事。

世祖皇帝就更加佩服了,还真是说对了,这个毛病困扰世祖皇帝有段时间了。公学究天人,天下少有,还请为朕诊治一二。

对于世祖皇帝的病,子远先生用了个非常特殊的法子。皇上这是魂魄不安,人身有魂魄寄居,魂去则亡。让世祖皇帝每天早上寅卯交替的这个时候,披衣跏趺,默想身中五脏透明,肝中出清气,气化青色神人,安坐东方茂林之中。次存想身中肺脏,出白色肃杀之气,化刀兵金甲神人,神人弃刀兵,安坐西方。这样的方法坚持月余,就会有效果,而且长期坚持,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这魂魄不安的毛病,也就能好了。

告辞世祖皇帝之后的子远先生,见到世祖皇后的时候,世祖皇后已经真是危在旦夕,马上要油尽灯枯。

先说说病人,病人为女性,52岁,察必皇后,忽必烈的正室。患的疾病不适合让男性医师诊疗,以前都是女大夫照顾的,因为这个病比较特殊,乳岩。岩,同癌,古代取象形。说的是表面如岩石,有孔穴,孔中有毒腺,可化脓水,病根深入脏腑的一类疾病。世祖皇后就是这个病,现在的叫法,应该是乳癌。这个病在医学发达的现代也夺走了很多女性的生命,很多非常出名的女明星也是罹患乳癌,无可奈何死去的,真得了这个病,很难治疗。子远先生还是通过侍女,了解了病状,然后取脉象,察病候,再询问了以前的治疗方法,服用的药物等等。(被乳癌夺取生命的女明星有33岁的姚贝娜,37岁的叶凡,34岁的阿桑,42岁陈晓旭,40岁梅艳芳,27岁的宋汶霏,43岁的李婷,41岁的李媛媛)

以前察必皇后这个病是蒙医照顾的,用的是软坚散结活血的路子,又给察必皇后用药膳补身。蒙医的一大特色就是食疗,善用药膳法,多取动物血肉,配合药物,补躯体。

子远先生再次见过世祖皇帝,就说了,皇后这个病,治疗只能按微臣说的做,还有一线生机,要不然,必死无疑。还请皇帝陛下答应几件事。第一,以后这个病只能微臣一人来治疗,不可听信其他医师的意见。第二,还请陛下答应大赦天下税赋,以安民心,如此修福积德,禀告苍天,求得更改天数。

世祖皇帝就问了,你这治病,怎么还需要修福积德,这是什么道理,于病有什么关系?

子远先生就说了,世间的所有东西,都有生灭,那是有数的,这是谁也逃不掉的定理。只有勤修立德,才能改变天数。世间万物,生灭有数,此乃定理,惟德可化,天亦准允。还有蒙医之术虽然有用,但是其术不高,以病而论的话,还在肉体层面,何况还有气血层面,精神层面呢。古有药王孙真人,开药都从不用生命,他说:“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子远先生也是开方从不用动物,就是这个原因。何况气有清浊,肉质虽美,其气重浊,于气而言,有害无益,还请皇后,日后茹素,不粘荤腥。

世祖皇帝也是特别爱皇后察必的,察必的贤惠,罄竹难书,这样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总是站在世祖皇帝背后支持他,所以两人感情很深。为了皇后,世祖皇帝也是尽心尽力,完完全全的听从子远先生的意见,按照子远先生的法子治疗。

后子远先生开药草以毒攻毒救急,其药以生草乌,川乌为主,辅以细辛、芒硝等药材,先逐恶毒(此方非重症不可轻用,毒性极大,勿用致死)。后又使用补益兼气机升降的方子,运转枢机,再次以软坚散结的方子。其间还一并熏焚避瘟香及专门为察必皇后病情制作的药香,做以辅助。通过子远先生的治疗,察必皇后身子在一月多后逐渐康复,能正常自理生活,基本上和常人无二。

再看看子远先生治疗这个病症的思路是什么呢?治病就像打仗一样,要区分主次缓急,好确定治疗方案。以察必皇后这个病来说,病毒入脏腑,就像打仗敌方部队攻到京城一样,所以要先退敌为急为主。退敌之后,国家混乱,需要政令使国家井井有条,在这个病上就是让气机运转起来,才有缓和余地这是其次。再次一场大战,民库空虚,发展民生,富足生活。如同此病需补益虚弱的身体,最后才软坚散结这是治病之末。如果只是治疗软坚散结,那就没有治疗到根源上去,病毒深入脏腑,必死无疑,多数庸医便是不分缓急主次,罔顾人命。

这样的方法起到的作用有多大,看看历史,察必皇后最后活到了1281年。也就是至元十八年,1279年末到1281年3月,有一年半多,大大超过预期。

也就是因为这个事,在次年子远先生被世祖皇帝亲自点名,荣升为御医,秩正五品,若非医术高超,怎么可能会被世祖皇帝钦点提携呢。从太医到御医,一字之差,相差万里。

再看看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一般只有十余人(很多时期是十三个,不能多不能少)。第二等称为“吏目”,一般二十余人。第三等叫医士,也就三十余人。第四等叫“大夫”,有四十余人。整个元世祖时期,太医院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就三百左右,御医在这样的人数中也显得微乎其微。可见御医和太医区别多大,想成为御医,太难了。而子远先生入太医院才多久,一年左右。

继续说救援文丞相这事,因为一个多月后的皇后身体已经能够行动,病症明显减轻,世祖皇帝也很是满意,就允准了子远先生的请求,探望监禁的文丞相,这时候已经是至元十六年十二月了。

此时的文丞相已经在狱中病恹恹的,看似野人,双眼无光。子远先生进去之后他连眼睛都没有动一下,就像一个家具物件一样。子远先生接连问询三次,文丞相都是如此,仿佛心如死灰,无所动摇。

子远先生问询三次之后,弯腰就拜,这时候的文丞相才稍有气色动作,询问子远先生:公有何事,若来劝降,不过无用之口舌,若来杀身,吾之生死又何足惧哉。

子远先生当下又是三拜,抬头的时候已经泪如雨下:余一介布衣,仰睹丞相风貌,听闻公之故事,惭愧汗颜,特来拜会。也就是说,子远先生见到文丞相的时候,鞠躬先拜了三拜,这时候子远先生见到文丞相凄惨的样子,悲从心来,眼泪哗啦啦的流了下来,感情是不会骗人的,文丞相这才也有了反应。这也说明子远先生确实是打心里钦佩文丞相,这种情怀,现在还有吗?舍身取义的大忠臣,自古又有多少呢?

因为旁边还有其他狱卒,也不敢提及布金山人张道长名讳,只能说了个谎。不仅是来看望文丞相,还顺便给丞相治病的,另外跟文丞相讲述一些养生护命的小法子。

当然,两人之间有不少对话,子远先生确实给文丞相扎了针灸,调理身体气脉。因为文丞相情志一直很是低迷,所以很多气脉都已经郁堵了,长期下去,可能躯体会坏死掉,所以借针灸之力,疏通气机升降。然后借机转授了儒门心要,还有道教钟炼神气的法门。

这个事有诗为证。

恭录文丞相诗词:岁祝犁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涒滩,遇异人指示以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作五言八句:

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

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首先看看名称,“岁:祝犁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涒滩。”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国甲子记事的一种比较冷门的名称,也是文丞相写的暗语。己为祝犁,卯为单阏,也就是己卯年。赤奋若是丑月,一月建寅,十二月建丑,也就是十二月。焉逢是甲,涒滩是申,就是甲申日那一天。遇到了异人指示大光明正法,什么是大光明正法呢?光明正大是儒家法门,喻指儒门心法。因为怕连累子远先生,所以用的都是暗语。日出云俱静,不就是大光明的由来吗,日有光明,日出云散。忠孝大劳生,忠孝不就是儒学核心思想吗?

也有一说是押解回京的路上僧人所传佛家法门,此大误也。己卯年是至元十六年,十二月已经是关押北京牢狱的时刻,怎么会是押解路上呢。

恭录文丞相诗词,其二: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

昔我爱泉名,长揖离公卿。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

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圆)明。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峙行。闻师此妙绝(诀),遽庐复何情。

此灵阳子何人呢?正是子远公,子远先生姓王,名讳宏毅,号灵阳子。子远先生虽是医师,却也好道,从布金山人处结就道缘,性好隐逸,从不张扬,因此名号没有几个人知晓。据记载,子远先生生性好隐,不贪外事,不住名利,所以此号少有人知。以至后来隐居药王山采药,太白炼丹,谷口避谷,处处游方救死扶伤,留下的故事很多,记载却不多,只是当地县志有些记载。

这第二首正是赠给子远先生的诗词。两人最后惜惜相别,此番离别,以后就难相见了。告别的时候子远先生一再嘱托,此非小术,勤尚精进,他日功成,蓬莱有路。

在此,再次回顾下文丞相的诗词,深切缅怀英豪。

恭录文丞相诗词: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这首诗的背景是至元十六年,1279年,文丞相因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张弘范要求文天祥招降张世杰。张世杰、陆秀夫与文天祥被称为“宋末三杰”,都是抗元烈士,民族英雄。文丞相写此诗拒绝了张弘范的要求。尤其最后一句,名传千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人哪里有不死的呢,唯有忠烈贤能,身肉可以消陨,一点精神万古长存。

恭录文丞相诗词:正气歌

自序: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旬)。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这首诗是1281年夏天在元大都北京的牢狱中所作。阐述了什么是浩然正气,暗道养气之法。能够名垂丹青的这些英豪,那个不是浩气凌然呢。有多少人能够面对酷刑逼迫,名利诱惑不改志向呢。诗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大有深意,正如《道德经》所言,国家昏乱有忠臣。忠烈贤良,只有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才显现出来。

后世祖皇帝佩服文丞相英雄气概,亲自劝说文丞相,要是可以回头,可以继续当大元的丞相,在这样的诱惑面前,文丞相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一毫商量的余地也没有,慷慨赴义。

请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1283年1月17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文天祥在大都英勇就义,时年47岁。一代英豪,至此给他的人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据传,就义的这一天本来风和日丽,就在行刑的前一刻,突然瓢泼大雨,席卷了整个京都,连苍天都为这样的烈士送行。

英雄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子远先生的故事还有许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