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失敗的成長?現實給學生的容錯率是多少

純粹教育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導語

此文來自曾經的美高學生,讀書期間的心路歷程。作者真真切切、娓娓道來,給讀者呈現出一幅幅當今學生們面對挑戰而努力中的真實畫面。

啟程路上

沒有失敗的成長?現實給學生的容錯率是多少

- 6月11-14號考final (期末考試);

- 6月15號到22號去Georgetown上夏校 (喬治城大學);

- 6月22號回國,22號到北京,就地上文書夏令營;

- 上完回南京。

回南京後按量刷題,20天刷完直接去上海上sat,又是一個月。

回南京用一個禮拜讀summer reading寫論文。

當我還在和發小商量 “幾號幾號下午幾點到幾點,我可能能去咖啡館見你一面” 時,恍然發現我的暑假已經快結束了。

坐在回美國的飛機上,一邊拿Kindle趕著作業,一邊想:我得讓自己睡一會,落地就上課,倒不了時差的。

這樣的暑假,我應該是要習慣的。

這樣的暑假,似乎也是我身邊的每一個留學生習慣了的。

“要不要去蘇州度個假?”行啊,三天數著日子一算,第四天上午正好回南京,下午坐高鐵去北京上AP,不多不少。我如釋重負地想著。

北京、

上海、

深圳、

美洲、

歐洲、

………

作為這個時代裡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全世界的資源都可以為我們所用

01

無虞

沒有失敗的成長?現實給學生的容錯率是多少

仔細打量著這個時間表,它不僅僅是一個青少年的行程,更是一臺精密的儀器。它是我的父母給我鋪好的最科學的一條陽光大道。

“你上上奧數,發散思維。”

“你學學鋼琴,陶冶性情。”

“你練練口語,英語一定要好。”

後來,現實也確實證明了他們的正確。

奧數競賽拿獎,可以幫我升學;

鋼琴九級讓我成了別人口中的才女;

英文好更是讓我得以來美國之後幾乎沒有語言關。

比起大多數同齡人,我擁有一條由他們的經驗、智慧、和辛苦累積出來的平坦無誤的陽關道。

平坦無誤,無誤,無,誤。沒錯,這個系統如此之精確,它不可以出現差錯。

沒有失敗的成長?現實給學生的容錯率是多少

02

沉默

所有揹負著期望的孩子,似乎都沒有給自己留容錯率。

可是,沒有人會一路都是順風順水。那個我原本平坦的陽關道上出現了一個大坎的時候,是在九年級。

那一年,住家冷暴力,我連著一個禮拜吃的都是同一盤剩菜。

那一年,生病臥床數禮拜。那一年,外婆去世,回國奔喪,曠課一月。

那一年,返校後發現我原本作為戲中主角,已然被替換。

那一年,gpa驟降,老師拒絕了我補課補assignment的要求,無法更改...

這一切發生在兩到三個月內。我瘋了。真真切切地,那完美的玻璃罩,碎了。

有些事發生了,它非吾所願,非吾不盡心,不盡力,可它還是發生了。

我把自己封閉起來,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個“錯誤”。

系統裡,一幀一幀都是排好的,沒給我容錯的機制。

[你高一gpa要3.8+啊]

[你怎麼可以有C!]

[你還有活動][你不可以……]

它在我腦海裡耳朵邊不停的重複,重複,重複著。“啊,真煩。”我坐在陽臺上如是想。親愛的系統,你用我的錯誤為我圍起了一道牆,卻沒有給我一道出去的門呢。

03

沒有失敗的成長?現實給學生的容錯率是多少

有那麼一群理應受到嘉獎的孩子,彷彿尚未領受成果前便足可放心寫好獲獎感言,還不忘刊登通告。事後他們的經驗傳授,也顯得那麼自然,那麼順理成章,讓現實為他們的慶功粉飾上了一層親和的妝。那萬一出來的結果並不如人意呢?“辯論高手,競賽達人,offer全拒。”

“史學才女,文底深厚,高考失利。”獲獎感言撕碎,通告被抹殺,慶功成了鴻門。一個分母,倘若沒法讓人看到大團圓的結局,演員至導演都嫌敗興。

這個社會教會了孩子如何去奔自己的前程,

如何去做那人上人的分子,

卻沒有告訴那些成為“分母”的孩子

如何去面對人生的不完美。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被迴避:

作為分母可遠遠比作為分子的概率來的大得多呀。

沒有失敗的成長?現實給學生的容錯率是多少

04

我在十五歲的那個春天第一次思考,為何我的系統不允許我出任何一點錯。我時常想,倘若我當初遇到困難時的堅強並不足以讓我尋找出路,我這輩子就被否定了嗎?是否是我的錯?又或者,我們都是被期望著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行動力的嗎?這個期望從何而來,又從何而起。它真的是常態麼。

我們的教育系統裡對“失敗”如此諱莫如深,如禁如忌。當把人生目標和個人價值簡化為極為具象的衡量標準,它有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連“失敗”的定義都變得統一。它變的十分的不公,它被妖魔化了。

我從來不是一箇中規中矩的孩子。從小到大,我的每一步成長都伴隨著試錯。我彷彿是在拿自己的每一次有意或無意的失誤去和那臺機器相搏,像是兩個並不相稱的對手互相試探著底線,亦似盲目而貿然地去爭取著那自由。

有一天伴隨著我的試錯,伴隨著我磕出的大傷小痛,我突然明白了,我們跟國外孩子比根本不差資源,不差關愛,我們一直用“素質教育”“平等”“多方面發展”企圖生拉硬扯去牽連的無非一個詞:容錯率

而國內接受精英教育的那批孩子,他們,我們,是不存在容錯率的。——If I had the choice, I would say NO.

思悟

容錯率不僅給了孩子發展的可能,也給了他們發展的勇氣。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分子,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被大多數人肯定。

他們的價值從何而來?源於他們自己。我的論文裡寫過一句話:

The trends encourage conformity while the state discourages dissent. But, I am reminded how often nonconformists changed society for the better.

每個人的個體價值都依賴著容錯率給他們提供的空間。

“precarious consequence that derives from the conformity of thoughts”,讓多少人迷茫,又讓多少人否定了自我。有了容錯率,少了一點逼上絕路。

倒不是不上進,我本人相當討厭逼上絕路引發的動力。曾經寫過一段話,社會這個機器裡需要高精度的零件,也需要小螺絲。我不覺得我的價值在於爬的多高,我要做到在我的位置上,不論高精尖還是小螺絲,都無可替代。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我並不愛作曲高和寡的解讀,相反,我覺得這大用小用都是特定的,都有一個特定的人去幹,也最為適合。人永遠可以有更高的平臺去夠,可你真正屬於的那個位子,是不是已經被自己忽略了呢。

沒有失敗的成長?現實給學生的容錯率是多少

繪於/攝於·2016年4月

封面是我兩年前畫的一幅水彩,畫殘了...可是畫到一半的時候,往椅背上一靠,忽然覺得桌面構圖很美,順手拍了一張。

再看到這張照片時,想起了中學神父說過的一句話:“也許你沒有走上你預期的道路,卻依然看見了不曾預見的風景。”

沒有失敗的成長?現實給學生的容錯率是多少

一個真正有把握的人,會坦然接受容錯率,因為他有坦然面對失敗的心境。少時學剪紙,師兄師姐剪得好的大有人在,剪出來平整圓滑分毫不差的亦不在少數。可每每我下錯了剪子或是勾斷了幾分,能幫我三兩下改回來的,只有師父。錯了一步又如何?

可貴的不是一步不錯,而是直面差錯並有能力糾正。我常常想,那些不給自己容錯率的人,是否都是自卑的,他們害怕自己無法修復自己的錯誤。

我也常常想,

一個沒有試錯的成長會如何,

究竟是不經風雨,

亦或是經不得風雨?

這個答案不重要了。

環境造就了天真,

環境也可以造就阻力。

精彩系列 持續推出

【百餘篇美國名校探秘系列】

【美國大學、高中信息彙總】

【陳屹視線】 美國教育30年心經

【世界名校之路-公益分享】

【名家談教育】【留學逆襲】

【父母手記】【預備留學狗】

............

【留美學子】的 讀者文摘

第 1178 期 原創精選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