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爷”又有新任务,不过这次发挥完余热可能真的要再见了

歼-8系列是我国第二代国产战斗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只不过随着从90年代开始中国陆续引进和自产第三代战斗机,歼-8系列在中国空军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不再担负主要作战任务。

“八爷”又有新任务,不过这次发挥完余热可能真的要再见了

后来随着更先进的国产战机相继服役,歼-8更是“日薄西山”,几乎全面从中国空军的作战序列中消失。不过这大概只是我们的错觉,毕竟向来精打细算的解放军怎么可能把尚未完全落伍的“八爷”就此全部退役?近日网络上就有照片显示,高原轮训的歼-8H就挂载了电子侦察吊舱。

“八爷”又有新任务,不过这次发挥完余热可能真的要再见了

挂在了电子侦察吊舱,这表明歼-8H可能已不再担负原定的制空拦截任务,而是用于侦察任务。也就是说,空军正在让歼-8系列战斗机从一线任务中撤出,转而担负一些次要做作战任务,如此看来,歼-8怕是距离功成身退已经不远了。

“八爷”又有新任务,不过这次发挥完余热可能真的要再见了

从照片来看,歼-8H挂载的应该是国产KZ900电子侦察吊舱,根据公开资料,KZ900装备有高灵敏度接收机和自动化信号/数据处理系统从截获信号到对信号进行处理,可实现全程自动化,很适合歼-8H这种单座战斗机。

“八爷”又有新任务,不过这次发挥完余热可能真的要再见了

此外,KZ900也可通过数据链将截获到的信息传输给其他战斗机或导弹,为打击指示目标,亦可用于积累电磁信号数据库,为电子战、防空压制提供依据,同时还能把数据用于研发相关设备或导弹的研发。

“八爷”又有新任务,不过这次发挥完余热可能真的要再见了

在如今的空战环境下,歼-8系列无疑已大幅落后,但高空高速性能依旧良好,挂载KZ900之后执行电子侦察、电磁支援等任务,这是一个不小的优势:飞得高,视距更远,能覆盖更大范围。歼-8H的最大升限能达到2万米,在1万米高空巡航时就能截获数百公里范围内的雷达信号,一趟任务下来就能获得海量信号情报数据。

“八爷”又有新任务,不过这次发挥完余热可能真的要再见了

速度对于普通战斗机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而对侦察机来说还是性命攸关的,速度快意味着侦察机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抵达目标上空并飞越目标区域,利用快进快出的办法,降低暴露在对方防空系统前的时间,增强行动突然性,提高行动成功率和侦察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八爷”又有新任务,不过这次发挥完余热可能真的要再见了

当然大型情报飞机也不是没有,但这些飞机速度慢,雷达特征非常明显,平时尚可,但若在战时,生存能力很低,由战斗机改装的侦察机就没有这些顾虑,如歼-8H挂载KZ900吊舱后,外观与普通的歼-8战机几乎没有变化,从雷达上根本分辨不出来,因此可混在机群中趁机收集敌方电磁信号特征,即使遇上拦截,也能凭借自身高空高速优势逃离战场。

“八爷”又有新任务,不过这次发挥完余热可能真的要再见了

让歼-8系列担任侦察机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有效降低三/四/五代机的负担,使先进战机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夺取制空权或对地支援上,不过这种情况也不会持续太久,改进后的歼-8F、歼-8H机体寿命约为3000小时,中国空军二代机部队每年飞行约200小时,这些飞机于21世纪初装备,预计2020年前后将消耗光寿命,届时“八爷”就真的要从中国空军中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