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12年不聯繫父母,這是父母教育的失敗嗎?

這位學生叫王猛(化名),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而最近,王猛卻寫下一封萬字書信,裡面講述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種種經歷。

行文間,言辭激烈。

他不避諱自己性格的“弱點”:“內向,敏感,不善交際”。

他認為,這正與父母有關。

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單純環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他的文字裡,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讓他沒能樹立足夠的信心。

在王猛看來,父母並沒有關心自己的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救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北大博士12年不聯繫父母,這是父母教育的失敗嗎?

❤有出息的孩子什麼樣?

考試拿第一,大學讀重點,年薪上百萬,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帥,人前輝煌如塔,人後淒涼如沙,活成了父母親朋的面子,卻活不成淡定從容的自己。

王猛和他的萬言書引爆網絡後,有人無法理解,這個受過高等教育、將近而立之年的年輕人,為何死死揪著父母的過錯不放。

那是因為,這個看似優秀出息的孩子,從未享受過真正的愛和被愛,也尚未找到平和安穩的自己。

他用看似鋒利的叛逆和戾氣武裝自己,內心始終有個不被接納不被理解的小孩在哭泣。

為人父母,需要謹記的第二條:

不要因為沒有活出自己,就想著控制孩子的人生,讓他成為你的替身和榮光。

如果優秀成了你沉重的枷鎖,那麼我寧願你不出息地活出自我。

北大博士12年不聯繫父母,這是父母教育的失敗嗎?

❤父母的脾氣才是教育孩子最大的死敵

德國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是一隻可愛的企鵝寶寶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

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最後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又將我找了回去,將我修補好。

媽媽跟我說“對不起”,我也原諒了媽媽。

在父母吼叫傷害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甚至會瑟瑟發抖,他們靠著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孩子的內心很柔軟,而且小小的他們總是會犯錯。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幹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幹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北大博士12年不聯繫父母,這是父母教育的失敗嗎?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忍不住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一定要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前發出預警,如:“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我非常不喜歡你這樣做,在我發火之前能趕快停下來嗎?”。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身陷火焰山的孩子,也長不出一顆平坦的心,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溫和的環境。

❤教育孩子時如何控制情緒

中科院的一位朋友告訴我: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好的辦法是及時暫停。

當孩子觸怒你,火苗蔓延時,馬上撤離現場,告訴孩子你需要冷靜一下。如果你當時在客廳,那麼你就去衛生間蹲一蹲,如果你在廚房燒菜,那就去臥室靜一靜。

這麼做是雙益,緩解自己的情緒,也給了孩子學會冷靜的榜樣。

北大博士12年不聯繫父母,這是父母教育的失敗嗎?

其次,是及時反思。

情緒平靜之後,記錄下當時衝孩子發脾氣的來龍去脈,給予自己評價,如果理虧,寫下糾正的方法,下次避免。重複14天后,你會發現驚喜的改變。

再者,是找時間多運動。

運動是緩解壓力和情緒很好的方式。運動流汗會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會給人帶來快樂。

最後,是每天做一件能提升幸福感的事。

可以聽一首心曠神怡的歌曲,也可以給自己化個淡妝,還可以給自己找個業餘愛好等等,做能讓自己開心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