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的痛點如何解決?

​​如何跟上“互聯網+”步伐,教育界近日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在日前舉行的“‘互聯網+’時代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研討會”上,全國30多所高校負責人一起探討了智慧校園建設目前面臨的痛點及解決思路。會上大家都有共識,即互“聯網+”正推動著數字校園加速向智慧校園升級,很多高校充分利用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學校、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多層次的智能化服務。但與此同時,很多高校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智慧校園的目標還遠未達成。

智慧校園的痛點如何解決?

首先是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即時溝通能力不強。目前大多數高校和學生之間主要信息溝通還沒有完全實現移動互聯網化,甚至很多學校仍然通過佈告欄或者老師、班長通知的方式,而通過移動互聯網傳遞即時信息也面臨信息數量有限制、無法對不同類型學生實現精準發送等問題,造成溝通效率低下。

其次學校提供的管理服務不夠便捷。高峰期各種繳費處大排長龍;自助交費的POS機數量有限、分佈各處難找;辦公處上下班時間沒跟上課時間錯開,有時學生辦個手續還得請假;公共秩序管理成本高、安全隱患大;教務管理觸達率低;校園內消費場景繁多、不環保、難管理……學校為了解決這些難題花了巨大成本但效果甚微,學生也大吐苦水。

再次是各個部門信息流通不暢。學校部門機構繁多,經常會出現學院和行政部門各自建網站、找了不同的公司開發、使用完全不同的系統,難以統一管理。這就導致了教務處、財務處、人事處等系統及數據各自獨立,部門數據不能有效及時交互;新生數據不能及時同步到各部門,導致各部門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學籍變動、人事變動,信息缺乏互通;學生處和後勤部門信息不統一,學生突發狀況很難處理……學校內部信息流通亟待暢通。

最後是校園開發力不足。建設智慧校園的平臺需要大額資金、人員和技術投入,這對很多高校而言是個大難題。不少高校負責人在會上都提到,智慧校園建設推進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

以上的四大痛點,歸根結底是沒有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平臺,以及沒有充分調動外部資源去建設這個平臺。那麼,這個統一的系統平臺應該是怎樣?應該如何去建設?

第一,智慧校園所依附的平臺,必須與高校學生群體的習慣和偏好相符。正所謂“人到哪裡,我們就去哪裡”,目前高校學生主要集中在95後群體,這個群體最廣泛使用的平臺,就應該是建設智慧校園的統一平臺。有數據表明,手機即時通訊的網友使用率高達91%。所以,智慧校園平臺可以考慮搭建在即時通訊系統上。

第二,這個平臺必須能支持信息精準傳遞,提高學校和學生之間信息傳遞的效率。智慧校園的系統平臺應該支持多層操作,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管理權限。理想的情況是,一個高校就是一個統一的認證賬號,不論各個機構還是各院系老師,都可通過這個賬號對不同的學生髮送不同的消息,信息數量是不受限的。

第三,這個平臺必須能夠提供成熟的應用模塊,實現智慧管理。智慧校園的系統平臺需要提供模板,讓校方不需要另外開發就能順利接入,使學生在移動端實現校內吃住行數字一體化等功能。

第四,這個平臺的建設維護成本必須是低的。校方可以借道騰訊等成熟平臺,使用現有成熟服務,利用現成的公眾平臺作為入口,去打造智慧校園。

事實上,針對上述的這些痛點和解決思路,企業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決方案。“互聯網+”是企業的整合目標,而企業則尤為關注“互聯網+”與校園的結合。接下來,企業將通過校園公眾號,嘗試在精準信息、智慧管理、技術開發、支付能力等方面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希望能為智慧校園的升級建設帶來啟發和參考。

總之,互聯網+浪潮下,如何把各種系統連接起來、把系統和人連接起來,實現跨終端數據採集、信息挖掘及分析,打造高效、便捷、舒適、智能的智慧校園,這不僅是高校管理者思考的問題,也是企業所關注及希望解決的。未來,企業將與更多高校展開合作,破解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技術瓶頸,加速推進校園與互聯網+的融合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