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包公是否有后代?

手机用户3373029871


北宋枢密副使包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美称,更因系列影视剧而名扬四海。

影视剧中的“黑面月牙”形象只是后人想象,包拯久仕宦海,家庭生活也非常正常。接下来,影视剧将对他的后人进行解析。

包拯先后娶有原配李氏和继室永康郡夫人董氏等人,生有长子包繶、幼子包绶和两个女儿包氏。

接下来,悦史君对包拯的长子包繶、幼子包绶和两个女儿包氏做一个梳理。

长子包繶

包繶曾担任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娶有妻子崔氏。

包繶先于包拯去世,崔氏一直守寡到老,没有改嫁。

包繶留下包文辅、包永年等两个儿子。

幼子包绶

包绶曾担任朝奉郎、通判潭州,娶有妻子南阳县君张氏、蓬莱县君文氏等。

包绶留下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等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包氏。

女儿包氏

长女包氏长大后嫁给了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

次女包氏长大后嫁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

由于包繶的长子包文辅和包绶的长子包康年、三子包彭年、长女包氏和幼女包氏早夭,包拯两个女儿包氏后代情况不可考,

接下来,悦史君对包拯的孙子包永年、包耆年、包景年和孙女包氏做一个梳理。

包永年

包永年曾担任宣教郎、知鄂州崇阳县事,娶有妻子李氏、成氏、林氏等。

包永年留下儿子包完和三个女儿包氏。

包景年

包景年曾担任将仕郎、历阳县令,有一个儿子包安中。

……

千百年来,包拯的后人开枝散叶,成了一个大的宗族,他们中有继续为官的,也有从事科学、教育等行业的,还有不少普通老百姓。

但悦史君认为,包拯后人有“包公”的影响,家风和族风想必是得到了很好地传承。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包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民间他是正直公正的化身,俨然已经神化。包公的原型是宋代的包拯。

包拯,字希文,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从知县干起,历任知州、监察御史、知谏院、转运使、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多个职位。因为曾获得龙图阁直学士的贴职,常被人称为“包龙图”。从政期间,处事公平正直,为官清正廉明,敢于直言犯谏,善于查断案件,赢得了较高的威望。他的事迹被不断加工,逐渐在民间树起了“包公”的伟岸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清官的杰出代表。

关于包拯的后人情况,主要记载于《宋史》、《包拯墓志铭》等史料中。包拯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包繶,为正妻董氏所生,官至太常寺太祝,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就去世了。次子名叫包綖,为包拯与正妻随嫁的侍婢(纳为妾)所生。

包拯曾经弃逐包綖的母亲,包綖出生于外祖父母家,包拯开始甚至不知情,包繶的妻子崔氏反而暗中帮助抚养包綖,尽着长嫂的义务。包繶不幸早逝后,崔氏才把包綖带回了家中,后来又改名包绶。

包绶五岁的时候,包拯就去世了,仁宗觉得很可怜,荫补他为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后来官一直做到了潭州通判,并且还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为妻。

包拯的两个女儿和古代其他女子一样,没有留下名字,只知道他们都嫁给了普通官员。

包繶生有儿子包文辅、包永年;包绶生有四子三女,儿子分别名叫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所以说,包公一脉算是开枝散叶、后继有人了。网传船王包玉刚也自认包公后人,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据《宋史》载,包拯对后代约束极严,曾立誓:

“后代子孙做官,若有犯贪污受贿行为的,不能放回到同宗姓本家中,死了不能葬在包家祖坟里,不服从我的意愿,就不是我的子孙!”

看来,包拯的刚正不阿还真不是吹的。


野狐狸


还没有确凿证据认为包公有后代子嗣。包公,就是北宋名臣包拯,在历史上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官员。包拯在民间名气很大,甚至在国外也很有名气。

有一次,我坐火车之前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等候,站台上人不多,有一个皮肤黝黑的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很热情,他主动和我搭讪。这个巴基斯坦的小伙子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他打开他的包,满满的都是汉语古书(其中还有竖排版的)。他就说知道中国的包拯,说这个人是一个"大清官"。连巴基斯坦的小伙子都知道包公这个人。

关于包公,有很多神话传说在流传,比如说,包公可以"日审阳,夜审阴",东岳大帝黄飞虎赏识包公的清明正直,给包公封了一个地府冥王的位置,让他在阴曹地府也可以断案。还有神话传说,说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和狄青两个人,一个是文,一个是武,文武二臣被天帝派到人间,专门保大宋的江山社稷。总之,包公是一个在民间被广泛喜爱,也被广泛演绎和神话的人物。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老百姓当然不希望他没有后代,所以会给他安排一个儿子,说是包拯早年休掉的小妾在外面生的。但这个安排出的儿子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其是存在的。

包公原来有一个儿子,包繶。他是包拯唯一的独子。可惜,这个独子年级轻轻的就去世了。中医对此也无能为力。

包繶去世后包拯承受了重大的心灵创伤,但也无可奈何。

有一次,包拯向宋仁宗提出要尽快立一个太子。宋仁宗听了包拯的建议,就想,你是不是有什么私心吧?他就问包拯,你打算立谁啊?

本来,立太子应该是"皇帝来立",结果,宋仁宗却说"你打算立谁",是"包拯来立",可见宋仁宗对包拯的建议非常敏感,是动了疑心了。

包拯知道宋仁宗对自己有疑心,就恭恭敬敬又坦坦荡荡的对宋仁宗说:“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包拯这是对宋仁宗表态:我的建议是为了陛下的江山稳固,可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陛下对我不放心,是怕我借着立太子邀功。但是,我这个糟老头已经70岁了(其实他当时仅有6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半截子身子都入了黄土,而且连儿子都没有,家业无人继承,我还要这些荣华富贵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请陛下您知晓我包拯的一片诚意。

宋仁宗听了包拯的话,打消了疑虑,于是册立了皇太子,就是以后的宋英宗赵宗实。


怀疑探索者


  

  在民间有包拯无后的传言。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宋史》中,在包拯去世前些年,宋仁宗曾经询问包拯有无后人,想给包拯加恩,封赏其后人。可是,包拯却告诉宋仁宗,自己无后。宋仁宗还发出慨叹,说上天不公,像包拯这样的大臣,为何绝后云云。

  那么,包拯为何会在宋仁宗面前,说自己无后呢?

  只因,当时的包拯认为自己只有过一个儿子,而他的儿子早在近二十年前就去世了。

  包拯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包繶。大约在包繶十七八岁的时候,包拯为儿子迎娶了崔家的一个女儿。

  包拯的儿媳妇崔氏,乃是宋朝名门之后。崔氏的母亲,乃是太宗、真宗时期三次拜相,前后执政二十年的吕蒙正的女儿。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可惜,没过二三年,包繶在二十岁的时候竟然就去世了。幸亏去世的时候还留下一个种,崔氏怀孕了。

  崔氏生下遗腹子后,崔家希望女儿改嫁,可是崔氏就是不从。

  可是,没过五六年,崔氏这个遗腹子,包拯唯一的孙子竟然也病死了。这下包拯深受打击,他也希望崔氏能够改嫁。可是,崔氏依然决定为包繶守节。

  《宋史》中如此记载: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取媵子归,名曰綖。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包拯六十多岁的时候,他老人纳了一房小妾。也不知怎么的,包拯和小妾同居了一二年,竟然执意要把小妾赶走。

  或许是因为包拯年老,身体不好,不想耽误小妾?

  或许就是在这段时间,宋仁宗询问包拯有无后人,包拯回答没有。

  事实上,小妾离家的时候已经怀孕。崔氏在得知了这一情况之后,也不敢告诉包拯,自己偷偷派人去照顾小妾母子。

  等孩子出生之后,崔氏把孩子接到家中,取名为包綖。

  大约就在小儿子出生的这一年,包拯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包拯在去世之前,应该知道自己后继有人。他曾经留下一段遗言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这个多出来的小儿子,也算是老天对包拯一生清廉,公正无私的褒奖吧。


叶之秋


包青天有后代,而且他的一些后代还非常有成就

包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因为办案廉洁公正,不畏权贵,敢于为百姓申冤,在民间有包青天包公的称号。

包公娶妻也是比较早的,他的原配妻子是李氏,不过她很早就死了。

后来包公又娶了一个妻子董氏,董氏生下长子包繶,包繶娶了一个妻子崔氏,崔氏生下了长孙包文辅。

然而不幸的是,包繶与崔氏结婚第二年后就病逝了,他们的儿子包文辅在五岁的时候也夭折了,所以包公长子这一脉并没有后代

幼子包绶,生母是包公身边的滕妾孙氏,不过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孙氏就被打发回娘家了。

可能是两夫妻闹矛盾了吧,不过被打发回娘家的时候,孙氏这个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只是包公并不知情。还好儿媳崔氏知道孙氏怀有身孕,她偷偷的照顾着孙氏,还给孙氏送去了不少钱财。

孙氏后来生下了包公的小儿子包繶,崔氏便把包繶收养在自己的房里,又当嫂子又当妈。到了第二年,包公60大寿的时候,崔氏把这个孩子抱到包公面前。包公老来得子,喜出望外。

幼子包繶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子分别叫包康元、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元,三个女儿名字不详。

包公后代主要是从这一脉延续出去的,然后开枝散叶,繁衍不息。

包公除开两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陕州硖石县主薄王向,国子监主博文效。

经过多年的繁衍,包公的后代已经散落在世界各处,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世界船王包玉刚。

在今天,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仍然居住着包公后裔一千多人(后代具体人数不详),去年还报导过包公第35代传人包先清讲述家风家训的相关新闻。


小凌说史


合肥旅游景点很多:其中有个包家湖更是游人如织。据说包公的出生地与晚清时代李鸿章的出生地都在包家湖旁。李鸿章没当官前:包公后人一直说该湖是包家湖。也得到社会认可。但是李鸿章在朝一手遮天后:李鸿章的族人硬说包家湖是李家湖。当时合肥的知府姓何:老何以理公断为包家湖。包公的后代才长舒一口气。但官大几级压死人:得信后的李鸿章处处刁难何知府。最终何知府服毒自杀。此一民间传说以包家湖为源头。看来包公为官清正廉洁,包公被苍天垂佑。确实后代人丁兴旺。而晚清大臣李鸿章也出生在包家湖旁。子孙后代也人丁兴旺。包公与李鸿章一个忠臣,一个奸臣。真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呀。


一个中国人30019752


在民间流传着包拯无后的传言,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是因为在《宋史》中记载:宋仁宗想给包拯加官进爵,就询问包拯有无后人,包拯说没有。宋仁宗还感叹上天不公,这样的人竟然无后。其实包拯曾经有后人,但是为何要对宋仁宗说无后哪?

Δ包拯


因为包拯内心认定自己只有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在二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包拯24岁的时候,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包繶。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给他娶了个媳妇崔氏。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改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扶其母。取媵子归,名曰綖。

Δ包拯


崔氏可是名门之后,两家可以算得上是名门正对。但是天不遂人愿,两三年后包繶得病去世了。但是幸运的是,死之前留下了一个遗腹子。生下儿子后,崔氏家人崔她改嫁,但是崔氏不愿意。更为打击的是,没过五六年,这个孙子早夭。倍受打击的包拯也希望儿媳改嫁,但是崔氏不愿意,仍然要守寡。

到了包拯六十岁的时候,自己纳了一房小妾。自己和小妾同房了三五年后,竟然执意要把小妾赶走,然而这个时候小妾已经怀孕,只是包拯不知罢了。崔氏知道后,派人悄悄的去照顾这对母女。孩子出生后,崔氏把孩子接回家里,也是在那一年包拯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Δ包拯

包拯死之前,感觉自己后继有人,便留下遗言说:“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脏大峚中。不从吾志者,非吾孙也。”


史之策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会看到经典的包公形象,关于包公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对于包拯这个人物有很多人怀疑,是不是真实的人物。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的,只不过影视作品可能有些夸大,来渲染一个正义的化身。

包拯,北宋时期的名臣,出生于公元999年,在1027年成为了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

后来逐渐被升任为监察御史,后来又担任过判官,多地的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权御史中丞等等职位,直到1062年去世。

历史上的包拯不仅是一位极其孝顺的人,还是一位非常廉洁,正义,不畏权贵的人。

他为官执法严格,刚正不阿,严惩贪官污吏。他眼里从来不藏沙子,面对权贵们的弹劾,他从不畏惧。无论从政治方面还是从执法方面,他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正是他是这样的一个铁面无私,替百姓打抱不平的人,因此受到了百姓的喜爱,便有了包青天的称号,被大家以神明一样的崇拜着。

还有人疑惑,包公真的有后代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的!包拯的妻子是董氏,原配是李氏,李氏去世的早,董氏后来被封为了永康郡夫人,包拯一共有两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包繶是包拯的大儿子。大儿子在包拯生前就去世了,而包绶是小儿子。

包拯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王向,另一个嫁给了国子监主薄文效。


这不是历史


包拯肯定是有后代的,包拯的记录本来就少,武侠小说我们就不说了,正史里就有段话是包拯对后代的叮嘱:“意思是如果我的后代子孙做官,有人贪污的就不能回家探亲,死后也不能葬在祖坟上,谁要是违背家训,就不是我包拯的子孙!”

(包拯家训)

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包村,这里就有一位包拯的35代后人,叫包先良,七十多岁,一直和妻子守护者包拯宗祠,据他的说法现如今包拯的后人多达十几万人,大多居住在安徽和浙江地区,但是这些后人要么是商人、要么是农民,似乎都没有从政的,包先良说可能是因为家训的因素,要知道完完全全做一个清官还是很难的。

那么包拯自己的儿女都是谁?

根据包拯家谱上的记载,几乎所有家谱都写的“李氏”是包拯的妻子,但是这个“李氏”的信息特别少,而这些信息有互相矛盾,要不是包拯和董氏合葬墓被发现,恐怕作为包拯妻子的董氏都不会有人知道,这样对她来说不公平。

(墓志铭)

根据出土的墓志,包拯一生当中有三个夫人,分别是张氏(原配)、董氏以及媵孙氏,这个媵孙氏中的“媵”意思是陪嫁的女子或者丫鬟的意思,墓志铭上记载的很清楚,现在所有包拯的后代都是出自这个媵孙氏和包拯所生的儿子“包綖”。

包拯共有四个子女:长子包繶、两个女儿、次子包綖。

这个包綖还是包拯年近花甲时与媵孙氏所生,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媵孙氏一直侍奉包拯,后来却怀孕,因为媵孙氏身份的原因,就让她回了娘家。而自己与董氏所生的包繶,在与崔氏结婚两年后就病逝了,可惜包拯一生公正廉明、铁面无私,却在晚年甚是孤独,可是恰好在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长子包繶的媳妇崔氏给包拯包了个孙子回来,这个小孩就是包綖,包拯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媵孙氏所生,虽然媵孙氏回到娘家,但是崔氏知道她怀孕一直私底下帮助她,从家里拿钱以及衣物给媵孙氏所用。

包綖虽然48岁就去世,但是他的两个夫人张南阳县君氏蓬莱县君文氏给他生下了4子3女,儿子分别是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女儿姓名不可查,所以包拯的子孙后代一直延续至今。


羽评历史


包拯到底有没有后裔,从《宋史》来看,《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先有子包繶,为潭州通判,娶崔氏,包繶去世之后,其妻崔氏守节不改嫁。包拯早年有一妾,在娘家生了一个儿子,崔氏告诉这个小妾,也就是小姨娘,要好好抚养,包繶去世后,崔氏将妾生子迎回家,取名包綖。顺便说一句,很多答主以包拯对子孙的告诫:“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来作为包拯有后的佐证,但实际上,《宋史》记载包拯“时尝言”,也就是说这句话并不是在他死后告诫子孙的,也可能是包繶在世时对包繶说的。

从家谱史料来看,现存多地区家谱都以包拯为先祖,称包拯后裔,如安徽合肥、桐城《包氏宗谱》、安徽舒城《包氏宗谱》、浙江金华《后宅房包氏宗谱》、浙江宁波《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浙江诸暨《暨阳东安包氏宗谱》、江苏常州《毗陵包氏宗谱》等


上海图书馆藏部分包氏宗谱

上述诸谱部分在上海图书馆藏有,而其中族谱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文林包氏宗谱,也是影响较大的。文林包氏有明代残谱,在此基础上于清康熙丙辰(1676)始创修家谱,至公元2008年公七修。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六修谱称,包拯后裔在靖康之变以后,随驾南渡,散处在江浙间,而其中又以江右之南城、浙之鄞县及江左之宣城、江阴最著。

文林包氏家谱称包拯二子,长包繶,次包綖,又名包绶。包繶亦有二子,长文辅,次永年;包绶有四子,分别为康年、彭年、耆年、景年,其中景年又名钦,随宋室南渡,定居文林,遂为文林一世祖。家谱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如若有时间和兴趣,可以以上述各谱对比,相互考证,以此判断家谱记载的真实性,另外,近年来包公墓似乎已经考古挖掘,出土了包括《包拯墓志铭》及其夫人《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在内的一系列墓志铭,以墓志铭与家谱相互订正,应该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确实可以说明,包拯是有后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