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獲得阿里巴巴15億人民幣投資,如何看待BAT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


Teku特酷


人工智能在今年熱潮更盛,一方面創業公司風起雲湧,另一方面巨頭持續加碼爭奪入口。阿里巴巴已向AI獨角獸公司商湯科技投資15億元,也是截至目前AI領域最高的單筆融資金額。

不缺錢的商湯科技

雖然暫未確定這一融資消息。但在人工智能領域,商湯科技早已是獨角獸公司。半個月前商湯科技還宣佈獲得全球通信巨頭高通數千萬美金的戰略投資。今年7月,商湯科技宣佈完成4.1億美元B輪融資,創下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單輪融資最高紀錄,商湯科技也成為全球融資額最高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

一句話:商湯科技壓根不缺錢。

而這一紀錄隨之被10月31日曠視科技Face++宣佈獲得包括螞蟻金服、中俄投資基金以及韓國鮮京集團4.6億美元的投資刷新。

進入年底,AI視覺領域的融資緊鑼密鼓、十分密集。坊間一直在熱議,到底是商湯還是曠視最先上市?

商湯和曠視這兩家人臉識別領域的頭部公司,競爭激烈、緊追不放。商湯科技拿到這一輪融資後,估值在30億美元以上,曠視科技則大約20億美元。甚至前幾天,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在接受路透採訪時,透露了公司正在計劃IPO,之後商湯官方表態:“公司有未來上市的計劃,但並無具體的時間表。”

有意思的是,之前螞蟻金服曾2次投資曠視科技,如果這次豪擲15億元投資商湯的消息屬實,那麼不管是誰先上市,阿里都將成為背後的巨大利益收割者。

可見馬雲爸爸是如此的土豪和“心機”,抱著一種All in的態勢。

巨頭逐鹿AI的戰役早已打響

不僅僅是阿里,巨頭們都在押注AI。百度All in AI,投資了AI創業公司聲智科技、中科慧眼等,並計劃在2018年投資10家以上的AI創業公司;騰訊則在11月份連續投資了三家智能機器人公司。

下半年來,阿里巴巴在AI領域同樣投資動作不斷,頗有開始買AI賽道,以隔絕其他巨頭玩家的意思。今年8月,阿里投資了AI芯片公司寒武紀,11月,又領投了另一家AI芯片公司耐能,這是在AI芯片層面的佈局。而阿里旗下螞蟻金服投資部也投資了兩家AI創業公司,曠視科技和深鑑科技。

CV圈子熱錢湧入,AI創業公司估值都非常高,早已到了“不差錢”的地步,除了BAT等巨頭或者政府基金,其他投資方很難再進入。而在中國,大多數創業公司都可能會面臨著被BAT收割的命運。

但是,對於AI獨角獸來說,願意被巨頭收割嗎?

阿里如此大手筆,無疑可以為其佔領AI黃金賽道爭取話語權。但是否能夠在所投公司內部擁有實際董事會的席位,以及股權多少,話語權究竟有多少,這些都無從得知。應該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是商湯和曠視都不差錢,同時擁有AI技術基因,都能使它們在巨頭面前腰桿可以很硬。

比如商湯,此次融資之前,相比多家已經有BAT投資背景的AI創業公司,商湯科技是比較中立的形象,投資方几乎為財務投資。也曾有人認為商湯可能會成為BAT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對手。就在昨天,商湯科技與上海簽署合作協議,投資總額不低於60億元。總體來看,商湯的佈局會更加橫向和廣泛。

曠視科技的則是在深耕金融和安防領域,也從Adobe挖來首席科學家王珏,負責美國西雅圖的研究院,開闢國際市場。

而除了商湯和曠視競逐,人臉識別的超級賽道上還有云從科技、依圖科技勢頭強勁,融資額度非常高。有著人工智能國家隊背景的雲從科技,成立於重慶,卻不是偏安一隅。前不久完成B輪融資25億,其中包括廣州市政府的20億政府資金支持。在中國的銀行體系中,50%的客戶是雲從科技拿下,這其中就包括四大行中的三家,以及其他 100 多家金融機構。銀行領域的大蛋糕恐怕也是其他家動不得。

依圖科技5月份完成3.8億元C輪融資,深耕醫療行業。其開發的醫療診斷輔助的產品已經在數十家三甲醫院部署,報告採納率超過90%。

這是一場AI領域資本炒起的狂歡盛宴,接下來的博弈將更多體現在算法是否能結合實際場景去解決問題、如何深耕場景、開拓更多行業應用以及運營能力的提升上。

金融和安防是這四大獨角獸的角鬥場,有了巨頭的介入,爭鬥將愈演愈烈,而格局卻也會越來越明朗。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AI的戰爭才剛開始,可以說是初創公司抱大腿的最佳時機,但是在AI獨角獸面前,巨頭也不是有錢就可以任性買買買,畢竟人家壓根就不差錢。


氪星情報局


今年以來,阿里巴巴在AI領域的投資動作不斷:今年8月,投資了AI芯片公司寒武紀,11月,又領投了另一家AI芯片公司耐能。而旗下的另一個重要投資部門——螞蟻金服投資部——也投資了兩家AI創業公司,曠視科技和深鑑科技。

商湯科技和曠視科技是中國視覺人工智能領域的兩家頭部公司,商湯科技這一輪融資後,估值在30億美元以上,曠視科技科技則大約20億美元。但雙方的業務有區別——曠世目前將重心放在安防和金融兩大領域,商湯則是側重橫向發展,未來會拓展更多不同的領域的技術應用。

商湯科技在完成3輪財務融資之後,開始引入戰略投資。今年11月5日,商湯科技宣佈獲得通信巨頭高通的戰略投資,但高通並未公佈具體投資額。高通副總裁兼高通創投董事總經理沈勁表示,商湯具有平臺級能量的AI公司的可能性,“儘管目前中國AI公司的估值都偏高,但中國AI應用的市場非常大。”

商湯科技成立於2014年,主要業務是計算機視覺技術以及深度學習算法。與大多數搭建在已有底層系統的AI公司不同,商湯最大的特點是原創了底層算法平臺,再將技術賦能於其他行業。在此次融資之前,相比多家已經有BAT投資背景的AI創業公司,商湯科技一直是中立的形象,投資方几乎都是財務投資。甚至有不少行業人士曾經認為商湯可能會成為BAT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對手。

但熱門領域的熱門公司似乎都逃脫不了“站隊”的命運。

除了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也在加碼AI,近期百度投資了AI創業公司聲智科技、中科慧眼等,並計劃在2018年投資10家以上的AI創業公司;騰訊則在11月份連續投資了三家智能機器人公司。

一位AI領域的財務顧問認為,這些信號表明巨頭們都對AI入口的爭奪會越來越激烈。“BAT手裡雖然有海量數據,但是都沒有創業公司純粹做AI的基因,”他對《財經》記者說道。

他強調,頭部AI公司目前估值高企,除了BAT等巨頭或者**基金,其他投資方很難再進入了。

今年7月,商湯科技CEO徐立曾向《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公司的客戶數量超過400個,包括美圖、小咖秀等相機APP,OPPO、小米、華為等手機廠商,另外商湯還與中國移動合作,在各地的營業廳設置身份驗證系統。目前正在風口上的AI安防也是商湯重視的領域,目前已經與深圳和重慶的公安部門展開合作。

引入阿里的投資之後,除了能獲得大量的資金來繼續加大技術投入,拓展商業領域,阿里的各個平臺產生的海量用戶數據,也能夠為AI的訓練提供豐富的養料。而與此同時,阿里的多條業務線,包括馬雲重點強調的“新零售”都能應用到AI的技術。

對於阿里來說,AI毫無疑問是非常具有投資潛力的領域,像商湯這樣的明星頭部公司,也擁有很高的未來想象空間,上述阿里投資部投資人表示:“阿里持續看好商湯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在未來生活場景中的商業化前景。”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商湯是一家很神秘的公司,除了公司龐大的技術團隊,在商業化落地方面的具體情況,公司鮮少談起。一位知名AI公司的創始人對商湯的估值和商業化規模是否匹配表示懷疑,“商湯的估值甚至比收入高出十倍的上市公司還要多很多。”他對《財經》記者說道。

根據一份做過AI領域調研的投資機構內部資料顯示,商湯科技2016年的收入約為2-3億人民幣。

近日商湯科技創辦人湯曉鷗在接受路透採訪時,透露了公司正在計劃IPO,商湯對此給《財經》記者的回覆是:“公司有未來上市的計劃,但並無具體的時間表。”

但此前,多位AI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商湯科技已經與投資方簽訂了對賭協議,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儘快上市。

一般來看,如果公司與投資方簽訂對賭協議,約定上市時間,但到期違約無法上市,且董事會沒有批准延期條款,就會觸動強制回購,大多數情況下,投資方會根據年化12%的複利,回購股份。

要撐起這麼高的估值,並在短時間內上市,以公司目前的收入還有差距。但以商湯目前的行業地位來看,上市或是成為巨頭公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關村併購母基金合夥人吳巍認為,AI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足以撐起十家,甚至幾十家大公司,“在這樣的情況下,手握重金的阿里完全可以把不同細分領域的賽道都投了。”他告訴《財經》記者。

AI公司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高額融資之後,商業化落地迫在眉睫,相比財務投資,引入巨頭的戰略投資更利於商業化的推進,而對於巨頭來說,這也是爭奪AI入口和話語權的快速路徑。

《BAT爭奪AI入口 商湯科技獲阿里15億投資》 精選二

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奇貨可居”的價格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工智能公司本身真正創造的價值,卻少的可憐。

——馨金融

“AlphaGo”的在圍棋桌上的一戰成名,不止把人工智能變成了搜索熱詞,更是把這個概念直接送上了“風口”。

尤其是在我們身處的新金融領域裡,前有百度要用人工智能升級傳統金融,後有李開復作為投資人疾呼“金融是人工智能應用最好的領域之一”,無論是誰,談論金融科技的時候都不可能忽略人工智能這四個字。

可是無論是新金融巨頭還是創業公司,無論是做業務還是做投資,在概念和故事之外,決定公司成敗和行業走向的還有兩件事:人和錢。

在人工智能這個仍然很抽象的概念裡,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在做事情,他們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又有著怎樣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在資本和創業者一擁而入之後,這件事真的能賺錢麼?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我覺得最棒的地方就是透過人看到了這個行業,他們的希望、焦慮和泡沫。

百萬年薪的人才泡沫

與人工智能的虛假繁榮

五月天,戴維穿著帽衫,瘦瘦高高,裡面套著短袖,是最能適應早晚涼中午熱的衣著。

作為一個“科技圈人士”,他對熱點話題一點感覺也沒有,從沒聽說過共享充電寶,不知道上一輪資本寒冬是什麼時候過去的;也不太關心自己的老同學去的那些公司,誰又融了多少錢。

甚至,對自己所在的這個空前熱門的行業,他的認識也很模糊——

戴維是國內一家“獨角獸公司”的人工智能項目負責人,年薪剛好百萬人民幣。

這家公司的產品並不是自動駕駛汽車、語音助手和掃臉解鎖這種一眼看上去就與人工智能沾邊的產品——但在它最新的產品中確實使用了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並涉及一些大數據分析的技術。

戴維是部門leader,此前他在一家國際知名的手機廠商做研究員,再之前是清華大學攻讀計算機視覺博士學位,還帶過博士生。不如那些走穴型的人工智能專家知名,但在學術界,也算是個有點名氣的人。

他在這家公司AI部門人不多,差不多10個。但這個部門卻撐起了整個公司的可行性方案——儘管用戶可能感受不到,但如果沒有他們,公司的新產品就完全不可能面向市場。

麥可是戴維的同事,畢業兩三年,但年薪也是50萬人民幣起跳。他的朋友鄭明跟他說:“不要謙虛,你自己也說不出國內的OCR(光學字符識別——編者注)誰做的比你更好吧?”——鄭明去年自己創了業,在做人工智能方向的獵頭。

鄭明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把國內能接觸到的人才都摸了一遍。不過他也說,這個圈子其實很小,突破幾個點後,以一名人才為核心,就能覆蓋到他的同學、前後輩和公司同事。

戴維的這份年薪百萬的工作是鄭明給他找的。鄭明也很關心戴維入職後的工作狀況,這屬於獵頭後續工作的一部分。戴維說:“還行,因為這個領域是從零開始,建模、數據蒐集和分析,還是有挺多前期工作的。但公司應該已經賣出去一些方案了。”

當然,相比人力投入,這家公司在人工智能業務上還遠未回本。

現階段的人工智能領域,最賺錢的可能是裡的“人工”生意了,因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太短缺了。

“人工智能”是個籠統的概念,企業並不會真的在招聘時招“人工智能崗位”,具體會分為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推薦算法等不同的職責描述,招的不光是工程師和程序員,而是科學家。

而一個複雜的和人工智能沾邊的項目,可能涉及到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

比如要實現“用戶拍了一道應用題,智能匹配講師”這樣一個功能,裡面會涉及圖像識別(識別用戶拍的什麼題)、自然語言處理(讀懂這道題)和推薦算法(按用戶數據、題目的類別在導師庫裡選人)等角色,每個角色都需要對應的職位。

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得由至少一名50萬年薪起的科學家完成。當然,一個人還肯定不夠。

以NLP(自然語言處理)算法工程師為例,此刻正在拉鉤上招聘的崗位涉及上百家公司386個具體職位。

這乍一看上去並不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但該崗位大多要求求職者擁有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在國內擁有較強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的大學僅限北郵、國防科大、北大、清華、中科院、廈門大學、哈工大、復旦、華中科技和蘇州大學等少數重點大學。

而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組為例,其2014屆碩士畢業生4人,博士畢業生2人,已全部被三星、華為等巨頭企業收歸靡下。

除以上重點研究室之外,其它學校的NLP專業畢業生,都要去微軟亞洲研究院、百度、科大訊飛等大公司鍍金之後,才有人相信他們的實力——這就將人才輸出源鎖定到了一個極小的範圍內。

這並非是自然語音識別一個細分領域的現象,在整個人工智能領域都是如此。

在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上可以查到的,擁有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背景的公司創始人高達54人。而從微軟亞洲研究院離職後,去創業或互聯網公司擔任總裁、CTO、總監、項目總監和科學家的人數約為104人。

億歐網於2016年12月整理的中國企業核心AI人才圖譜中,218位人工智能華人高管裡,知名大學相關專業畢業的博士生佔85%,碩士都排不上號。

在採訪過程中,無論是鄭明還是那些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HR都提到,他們一般會定點蹲守一些自己中意的實驗室或公司,一旦這些地方人員有異動,就立刻行動準備挖人。

“(公司)不存在太多的選擇,有的公司點名道姓的說只招百度出來的人,或者是隻招微軟亞研的人。”鄭明說,“一旦一個這樣的人想要從原本的環境裡出來,就會收到很多offer,薪資對他們來說反倒是選擇的次要標準了,因為所有公司給的薪酬都很高。”

這樣的緊缺,也造就了絕對賣方市場。

在鄭明提供的一份內部參考文件中,透露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大概薪資:職位最低的工程師年薪在30~50萬,商業公司中的研究員則在50~100萬之間,項目主管或CTO則大多會在年薪80萬以上上不封頂,普遍在150萬左右。

大公司裡的高級職位薪酬會比創業公司更高一些,而基礎職位的薪資,創業公司比大公司更高。

一家普通的國內互聯網公司,如果想從微軟亞研、百度、三星這樣的公司挖人,需要拿著他們在原有企業裡的職級表按上調二、三級的薪資挖——一家傳統招聘網站,甚至曾研究1300萬人民幣年薪挖一個CTO,過來研發智能人崗匹配的下一代招聘產品。

自然語言、圖像、深度學習和自動駕駛等不同領域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

“在這個領域裡即便是級別低一些的人,也是在學術界有過多年研究的。他們的薪酬往往與學術成果掛鉤。就算他們中的一些人之前並沒有在企業中有過對應的職業經歷,但過去在學術機構中積累的經驗和年限被直接對應到了他們現在進入的職場中。當你去實際看這些人(博士或碩士)的年齡,其實也差不多就是互聯網公司裡中高層的那個水平。所以百萬年薪,在這個行業裡不算很高了。”

鄭明對此見怪不怪,但這確實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畢竟,在以商業為導向的企業中,能為企業做出的貢獻才應該是薪酬的唯一標準,與學術圈的論資排輩有著巨大的區別。而決定這種薪資制度的並非是因為企業家“不看重科研”,而是現代企業必須以盈利作為主要目的。

換句話說,一個千萬年薪的團隊,能否為公司創造出過億的利潤,才是它是否真的價值千萬的唯一衡量標準。

然而,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奇貨可居”的價格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工智能公司本身真正創造的價值,卻少的可憐。

1三種人和三種公司

“做人工智能的這些學術派們並沒有太大的野心,”獵頭鄭明說。

這些人從原本的機構或商業研究院的象牙塔走入“凡間”,無論是創業,還是加入創業公司也好,目的基本上是三個:

“一是覺得自己做了這麼多年研究,確實想賺一點錢。二是希望能夠在商業環境中拿到更好的數據,驗證自己的模型和算法,在學術領域再創新高。第三種,也是最少的一類人,是真心希望自己的技術能夠轉化成一個產品的。”

學術、大公司、創業、被收購,然後重回學術,是大多數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大牛名利雙收的“職業路徑”。

其中的每一步都有著十分明確的考量:如果一個新的環境,能夠提供更好的薪資,或更好的數據其中任何一個,那麼現有的環境是很難挽留他們的。在鄭明看來這不叫沒有情懷,叫直率。

在篩選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去的時候除了薪資,大牛們往往會思考這些問題:“這個公司已有的人工智能人才是否和我在同一個等級上”、“這家公司所涉及的業務是否對我所研究的課題有幫助”、“從這家公司離開後是否能為我回學術圈或創業帶來優勢”。

對於人工智能人才擇業來說,最忌諱的就是來到一家對自己的學術進展毫無幫助的公司。

胡進是業內的一位深度學習專家,在離開原本的大公司研究院後,被一家國內頂尖的汽車媒體聘用。入職之後,胡進發現這家公司的用戶數據儘管巨大,但收集維度僅限於用戶在汽車領域的消費和瀏覽偏好,且受限與公司產品形態不容易拓寬。而公司的產品庫主要又是遊戲和金融產品,數據與推薦品之間無法建立有效的聯繫,對學術的幫助也收效甚微。若在此戀戰,則有可能斷絕回到學術圈的道路。

入職六個月,胡進火速離職。

這也是包括百度和Google在內的許多大公司都留不住人工智能人才的原因:

對於有學術抱負的人來說,商業公司只是暫時的落腳點。拿到數據突破學術瓶頸之後,依然要回到學術圈;

對在學術圈“窮怕了”,奔著賺錢的人來說,如果獨立創業後可以以更高的估值被收購回去,那麼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前一類人在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中佔了絕大多數,通過抓取LinkedIn數據,在對格林深瞳、曠視科技、商湯科技、思必馳、雲知聲、第四範式6家不同細分領域AI創業公司的245名離職員工的分析後,PingWest品玩發現有110名員工回到學術研究機構、大學或無明顯商業模式的校辦企業。

而對那些真正希望自己的技術轉化成一個成熟產品的人工智能科學家來說,並不滿足在某個大公司中擔任技術崗,他們更願意在大公司中驗證自己的模型和算法之後,去創立獨立的公司。這些從大公司出走的人工智能創業者往往起點高,對自己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的空白有充分的把握,堅信自己創辦的公司一定能因為掌握某個關鍵的技術或環節,日後被大公司收購回去。

不過,任何一個人工智能的頂級人才,都不認為自己是泡沫裡的裸泳選手,他們甚至對這個行業是否有泡沫並不關心。因為能夠進入這個行業的人,真才實學是前提基礎,即便是真的有泡沫,迴歸學術也是他們一條不錯的退路。

這恐怕與大多數商業化的公司以及公司背後的資本意志,對他們的預期不太一樣。

與人工智能人才各懷心思相同,招聘他們的公司也分為三類,每一類在給出“百萬年薪”的同時有著完全不同的訴求:

第一類是互聯網巨頭,包括“超第一梯隊”的跨國公司Google和微軟亞洲研究院,以及第一梯隊的巨頭——大家熟悉的百度、阿里和騰訊;以及第二梯隊的今日頭條和滴滴等公司。

第二類是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以某種人工智能技術為主營業務的創業公司,典型的如自動駕駛領域的Momenta、地平線、馭勢科技;視覺識別領域的格靈深瞳、商湯科技和曠視科技等。

第三類是將人工智能融入到自身業務中的其它創業公司,如學霸君、潑辣熊和智齒科技等。

戴維所在的公司就屬於第三類,在這類公司,人工智能是用來升級現有的產品或業務的,所有的人工智能研究以產出為導向,實用性強,“泡沫不高”。

但與傳統研發領域的許多大牛一樣,這類應用驅動的人工智能團隊,往往隨著新項目的立項而引入,隨著新項目的結項而離職。

這樣的公司一般有良好但並不過分充裕的現金流,人才和公司都較為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旦人工智能領域上的投入產出比不夠好,項目會被立即停掉,原本引入的技術人才也不會戀戰。

在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第四範式的“範式大學系列課程”第3篇中,也引用了這樣一個實例:一個企業招聘了兩名機器學習方向的數據科學家,加起來年薪百萬。但在合作了一年之後,科學家和企業相看兩厭,最終分手。

公司決策層對人工智能的預期是“投入大”、“收益多”,期望聘請一位百萬年薪的專家就能撬動整個公司的現有業務流,實現效率的提升,挖掘公司應得的隱形利潤。

但立項後,由於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已存在行業需要重新建模、收集數據等工作,隱形利潤的挖掘需要很長時間,但隱形成本卻倍增——人工智能項目的成本不止百萬年薪的人才成本,還有配套的數據採集、分析、深度學習雲服務的成本。有創業公司因聘請到專家後,買不起深度學習服務器而最終放棄項目。

不過,當我們談起“人工智能熱”的時候,那些巨頭公司的研究院,以及把無人駕駛、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等技術當成公司核心產品的公司,對人工智能科學家的“容忍度”前所未有地高。由於家底雄厚,它們也是推動人工智能人才高薪的主要原因。

但它們的人工智能產品無論多神奇,似乎永遠只出現在新聞裡而不是市場上。

2 誰為“高薪”買單

既然人工智能行業並不賺錢,那麼人工智能從業人員的高薪是誰支付的?

與所有風口吹泡泡的故事一樣,資本再次充當了那個“老好人”的角色,但資本自己並不如此認為。

從2016到2017年,國內投資過人工智能領域的機構多達145家,而無論是否投資過人工智能企業,幾乎所有投資機構在公開場合都認為:人工智能的確是未來,只是在未來有多遠,以及如何估值這個問題上存在一定疑問。

以學術水平論估值,是正在佈局這個行業的一些VC的基本邏輯。

與投資App和消費升級不同,大多數人工智能創業公司都以To B為主要業務方向,同時有大量的研發支出。“短期內”現金流上鉅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業務上也無法找到可以用於衡量的增長指標。

因此,核心團隊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能持續的從人才匱乏的學術界挖到人,維持整個公司的研發進度,成為VC衡量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一個重要因素。

“業內一些基金的邏輯其實是在投分裂,”一位基金投資經理告訴PingWest品玩,“基金進入每個行業都需要交學費,只不過人工智能和TMT不同,在投TMT的時候你可以找兩個實習生,把市面上的項目都用一遍就學會了。但人工智能的學術門檻高,要想判斷一個項目好壞,你不可能自己僱一個學術派來做投資經理。

你只能相信一些在學術上有可見成就的人,儘管他的公司可能商業上不成功,但他的學生和人脈會進他的公司。然後一段時間後他的高管和下屬會離職創業,與一些商業邏輯更強的行業人結合在一起建立新公司,這個時候你才有機會投到這些公司。”

換句話說,投資人投的就是人,而不是公司,投資人恨不得親自直接把高額的薪水鈔票砸到這些人工智能專家的臉上。這種現象在其它領域的投融資雖然也有,但很少像人工智能創業公司那樣,能靠團隊撐起上億美金規模的融資。

商湯科技的湯曉鷗就是在這一邏輯下最值得“被投”的人之一,湯曉鷗1990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91年於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96年於麻省理工學院 (MIT) 獲得博士學位。在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和圖像處理等人工智能的細分領域上已有200餘篇論文。

2014年,湯曉鷗創辦商湯科技,背靠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商湯科技迅速成為業界人才優勢最強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之一。按照商湯科技官方的介紹,商湯科技主要研究人臉識別、文字識別、人體識別、車輛識別、物體識別、圖像處理等技術的應用。在實際業務上,主要深耕金融、移動互聯網和安防監控三個方向。

但商湯科技的技術人脈優勢,在之後的幾年反倒成為了商湯科技的軟肋,商湯科技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擺脫研究院式的學術氣息,缺乏商業人才導致其在商業化上的探索並不成功。

去年12月,商湯科技引入擁有國資背景的鼎暉投資完成B輪融資,不到半年後又引入國資屬性更強的賽領資本作為戰略投資方。並與地方**合作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強化了自身的技術研究院與基礎設施屬性。

這意味著商湯科技不再執著於不成熟的商用市場尋找出路,而選擇成為現階段基礎服務屬性更強的國家隊成員。

格靈深瞳是另一家在業內匯聚頂尖人才的創業公司,成立於2013年,其主要業務是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以及嵌入式硬件研發。在成立不久之後,格靈深瞳將這個“技術”轉化為一個具體的市場方向——安防。

安防市場是一個相對封閉且對硬件技術要求較高的門檻,目前格靈深瞳主要集中在軟件方案上,很難說切入了安防市場的核心地帶。2017年年初,格靈深瞳CEO何搏飛的離職也讓圈內震驚。

與格林深瞳同樣切入安防領域的還有曠視科技(Face++)等以面部識別為核心技術的創業企業。儘管並不否認人工智能技術對安防效果的顯著提升,但安防市場一直是以銷售為強導向的線下市場,國內長期被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東方網力三家整體方案和硬件商壟斷,創業企業很難顛覆。

儘管國內大多數基金的生命週期都是5年以上,也就是說所投公司在5年之內沒有回報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實際上,如果一家公司在3年內既沒有找到合理的商業模式也沒有實現批量增長,那麼就很難再繼續進行正常的下一輪融資了。

無論是為了進一步融資,以獲得公司繼續生存所必須的救命資金,還是給“裁員”找一個好聽的說法,團隊出走裂變出新的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都成了一種趨勢。

幾乎每個成立三年以上的人工智能公司都會存在一次“團隊出走,二次創業”的事件。

通過公開資料我們發現:思必馳員工離職創辦語音識別公司馳聲科技;雲知聲CMO離職創辦人工智能教育公司先聲教育;出門問問兩位員工離職分別創辦大數據冷鏈公司Meatub、智能硬件公司萌動;商湯科技曹旭東離職後創辦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格靈深瞳的丁鵬博士離職創辦人工智能醫療公司DeepCare;英特爾的吳甘沙等5人離職創辦自動駕駛公司馭勢科技……

儘管並不是絕對,但裂變後的公司往往會更為“腳踏實地”,在商業上更努力。

簡單來說,從圖像識別公司離職的員工,會創辦一個在圖像識別領域有具體應用場景的公司。比如在自動駕駛領域,從L5(完全自動駕駛)離職的團隊則會更傾向於研發L4和L3(輔助自動駕駛)的方案,或者是具體到自動駕駛整個產業鏈中的某個硬件、芯片或算法上。

只有這樣,這些分裂出來的公司才可能在自己重新開啟的融資週期內,實現盈利或被收購。


科技牛資訊


說起商湯科技,可能沒有太多人知道。但說起人工智能,可能在互聯網圈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商湯科技正是人工智能行業的領導者。不僅如此,商湯科技還被美國的媒體稱為“世界企業價值最高的人工智能(AI)初創企業”。按照媒體的估計,商湯科技目前的估值將會達到45億美金。從估值來看,商湯科技的確是全球價值最高的人工智能獨角獸。更好玩的是,緊隨其後的依圖、曠視分別是估值排名第二、第三的企業。簡單點說,中國的AI企業包攬了估值的前三名。

商湯科技估值280億?

如果說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都是馬雲的“親兒子”,那麼商湯科技就是馬雲的“乾兒子”。商湯科技的人工智能團隊曾入選“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鋒實驗室”,想必你知道他們有多牛了吧!這家公司從成立開始,一直都“不差錢”。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曾表示:“資金從來都不是問題”,會在合適的時間IPO。這給出的暗示已經非常明顯了,商湯科技很快就要走上市之路了。2017年11月,商湯科技獲得阿里巴巴的15億元融資,公司的投後估值超過30億美金。這就正如雷軍說的那句話: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人工智能目前越來越熱門,很多技術都會打上人工智能的標籤。作為全球人工智能的領導者,商湯科技的技術實力一直領先於競爭對手。所以,資本市場一直非常看好這家公司。當然,最看好的人應該還是馬雲。擔心失去這隻AI獨角獸,馬雲追加了商湯科技的投資。在阿里巴巴的主導下,淡馬錫和蘇寧都參與了此次的投資。按照媒體的估計,商湯科技的投後估值為45億美金,大約280億人民幣。隨著商湯科技估值的不斷提升,創始人湯曉鷗的身價也暴漲。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湯曉鷗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作為一個學者型的企業,湯曉鷗在學術和創業兩方面都很成功。

馬雲成為最大的贏家

2017年10月,阿里宣佈成立“達摩院”,3年投入1000億用於新技術的研發,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智慧城市都是研發重點。如果不出意外,商湯科技一定是阿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馬雲不斷加大對商湯科技的投資,實質上也是希望能對阿里的業務形成助力。對馬雲來說,商湯科技發展的越快,阿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業務就會發展的越好。而且,根據媒體的報道,商湯會成為阿里智慧城市項目裡的合作伙伴,主要在智能監控、智能交通、城市管理上提供技術支持,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大的產品矩陣。另外,從財務層面來看,商湯科技IPO的步伐應該也會繼續加快,到時候阿里也將獲得巨大的回報。


光榮與夢想1987


在商湯籍籍無名之時曾和這家公司談過合作,當時商湯是算法供應商,有一些人臉識別和濾鏡的算法,對深度學習既沒有切入,也沒有興趣。有一個phd的團隊做算法,主要來自於香港中文大學。整體的感覺是比較學院派,對商業模式和產品都沒有其他的算法公司腳踏實地。當時商湯要競爭的主要是虹軟這一類的公司,但虹軟對產品和市場的理解是比較好的,當下的環境是算法供應商不能僅僅提供算法,必須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而商湯不太瞭解這個市場,因此幾家大廠都做不進去,小的商湯又看不上。因此一直勉強為繼,直到後來深度學習大熱,商湯一下抓住這個風口,成為了資本的寵兒。商湯湯曉鷗說資本排著隊找商湯,和商湯沒有條件可談,並且否認了阿里的投資。資本始終是趨利的,沒有點手段是不敢投C輪D輪的。商湯在把自己送到如此的高點的時候意味著危險也是同樣的巨大,騎虎難下,也難低頭與其他公司合作。比如安防領域,絕非一個算法就能顛覆的。海康和大華穩固的市場份額離不開多年的積累和其產品以及工程能力。如果IPO不成,那商湯神話破滅也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Q科技


首先百度選擇的是自己做AI,這也是基於百度以技術驅動,在AI浪潮下佔據先機。Duros將會以平臺形式,藉助物聯網以及無人駕駛走進千家萬戶,這將是AI時代的安卓,並且百度內部整體的資源策略也已經向AI傾斜,雖然傳統搜索以及廣告業務佔據公司營業大頭,但面對一個新萬億級市場,這對於百度的誘惑太大,也是百度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了。

騰訊會悶聲發大財

其實AI最先落地並且有所體現的行業之一就是廣告,之前所謂的DSP方式不足以讓客戶層面認可,智能化程度和KPI不透明不好衡量,但基於數據和新算法上的改進會讓廣告行業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騰訊是雙端流量霸主,商業客戶層面繞不過的巨頭,通過這一波技術升級,騰訊會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競爭壁壘,在大數據營銷下深挖寶藏。

只要不是阿里自己幹,都沒信心

阿里收購萬網做阿里雲,自己運營管理現在看不錯,阿里還有很多收購和投資的企業就沒有那麼樂觀了,客觀的說阿里在投資後會有比較強的控制慾,如果專注運營,以阿里的經驗和能力,當今互聯網公司無人能比,但二者如果合作就會容易出現隔閡,最終落得個不了了之,阿里的戰略投資,如果是技術為我所用我認為前途光明,但如果是佈局版圖的話,不看好。最關鍵的是,我們看到馬雲提出的幾個新之後,似乎和AI沾邊但又不是完全關聯,基於技術產品層面沒有更多的解讀,如果說最近真的是在網上值得關注阿里在AI上的動作,就是阿里出品的智能終端天貓精靈以99元價格在雙11賣了100萬臺吧……


科技悄悄話


《財經》記者近日獨家獲悉,近日,阿里巴巴向AI獨角獸公司商湯科技投資15億人民幣。這應該是截至目前AI領域最高的單筆融資金額。包括阿里巴巴投資部的一位投資人在內的多位投資人都向《財經》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但商湯科技尚未公佈這一消息。

這家公司是目前AI創業公司中的頭部企業,今年7月宣佈了4.1億美元的B輪融資,11月商湯宣佈獲得高通的戰略投資,金額為數千萬美元。

阿里巴巴:寒武紀,曠視科技,深鑑科技,商湯科技

今年以來,阿里巴巴在AI領域的投資動作不斷:今年8月,投資了AI芯片公司寒武紀,11月,又領投了另一家AI芯片公司耐能。而旗下的另一個重要投資部門——螞蟻金服投資部——也投資了兩家AI創業公司,曠視科技和深鑑科技。

商湯科技和曠視科技是中國視覺人工智能領域的兩家頭部公司,商湯科技這一輪融資後,估值在30億美元以上,曠視科技科技則大約20億美元。但雙方的業務有區別——曠世目前將重心放在安防和金融兩大領域,商湯則是側重橫向發展,未來會拓展更多不同的領域的技術應用。

商湯科技在完成3輪財務融資之後,開始引入戰略投資。今年11月5日,商湯科技宣佈獲得通信巨頭高通的戰略投資,但高通並未公佈具體投資額。高通副總裁兼高通創投董事總經理沈勁表示,商湯具有平臺級能量的AI公司的可能性,“儘管目前中國AI公司的估值都偏高,但中國AI應用的市場非常大。”

商湯科技成立於2014年,主要業務是計算機視覺技術以及深度學習算法。與大多數搭建在已有底層系統的AI公司不同,商湯最大的特點是原創了底層算法平臺,再將技術賦能於其他行業。在此次融資之前,相比多家已經有BAT投資背景的AI創業公司,商湯科技一直是中立的形象,投資方几乎都是財務投資。甚至有不少行業人士曾經認為商湯可能會成為BAT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對手。

但熱門領域的熱門公司似乎都逃脫不了“站隊”的命運。

除了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也在加碼AI,近期百度投資了AI創業公司聲智科技、中科慧眼等,並計劃在2018年投資10家以上的AI創業公司;騰訊則在11月份連續投資了三家智能機器人公司。

一位AI領域的財務顧問認為,這些信號表明巨頭們都對AI入口的爭奪會越來越激烈。“BAT手裡雖然有海量數據,但是都沒有創業公司純粹做AI的基因,”他對《財經》記者說道。

他強調,頭部AI公司目前估值高企,除了BAT等巨頭或者政府基金,其他投資方很難再進入了。

今年7月,商湯科技CEO徐立曾向《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公司的客戶數量超過400個,包括美圖、小咖秀等相機APP,OPPO、小米、華為等手機廠商,另外商湯還與中國移動合作,在各地的營業廳設置身份驗證系統。目前正在風口上的AI安防也是商湯重視的領域,目前已經與深圳和重慶的公安部門展開合作。

引入阿里的投資之後,除了能獲得大量的資金來繼續加大技術投入,拓展商業領域,阿里的各個平臺產生的海量用戶數據,也能夠為AI的訓練提供豐富的養料。而與此同時,阿里的多條業務線,包括馬雲重點強調的“新零售”都能應用到AI的技術。

對於阿里來說,AI毫無疑問是非常具有投資潛力的領域,像商湯這樣的明星頭部公司,也擁有很高的未來想象空間,上述阿里投資部投資人表示:“阿里持續看好商湯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在未來生活場景中的商業化前景。”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商湯是一家很神秘的公司,除了公司龐大的技術團隊,在商業化落地方面的具體情況,公司鮮少談起。一位知名AI公司的創始人對商湯的估值和商業化規模是否匹配表示懷疑,“商湯的估值甚至比收入高出十倍的上市公司還要多很多。”他對《財經》記者說道。

根據一份做過AI領域調研的投資機構內部資料顯示,商湯科技2016年的收入約為2-3億人民幣。

近日商湯科技創辦人湯曉鷗在接受路透採訪時,透露了公司正在計劃IPO,商湯對此給《財經》記者的回覆是:“公司有未來上市的計劃,但並無具體的時間表。”

但此前,多位AI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商湯科技已經與投資方簽訂了對賭協議,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儘快上市。

一般來看,如果公司與投資方簽訂對賭協議,約定上市時間,但到期違約無法上市,且董事會沒有批准延期條款,就會觸動強制回購,大多數情況下,投資方會根據年化12%的複利,回購股份。

要撐起這麼高的估值,並在短時間內上市,以公司目前的收入還有差距。但以商湯目前的行業地位來看,上市或是成為巨頭公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關村併購母基金合夥人吳巍認為,AI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足以撐起十家,甚至幾十家大公司,“在這樣的情況下,手握重金的阿里完全可以把不同細分領域的賽道都投了。”他告訴《財經》記者。

AI公司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高額融資之後,商業化落地迫在眉睫,相比財務投資,引入巨頭的戰略投資更利於商業化的推進,而對於巨頭來說,這也是爭奪AI入口和話語權的快速路徑。


機器人觀察員


在互聯網圈子裡,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這不是危言聳聽。

豈止是BAT在緊鑼密鼓地謀劃自己的人工智能大產業,全球頂尖巨頭谷歌、微軟、蘋果、IBM、Facebook,英特爾和國內的滴滴出行、今日頭條、搜狗、螞蟻金服等企業都在藉助人工智能技術推進各自領域的發展。

各個行業都在追逐人工智能,不僅是為了逐利和相互競爭,還因為這是互聯網企業發展大勢所趨,識時務者為俊傑。11月15日,科技部召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宣佈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

①依託百度公司建設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②依託阿里雲公司建設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③依託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④依託科大訊飛公司建設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會議還宣佈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推進辦公室;宣佈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諮詢委員會。

聯繫其前段時間,國家下發的那份文件的那句話:要舉全國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搶佔人工智能全球制高點!所以對於創業者和投資人(有項目要寫商業計劃書、融資計劃書,找Z博士:zboshi007)來說,人工智能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就看誰先看準了。

這說明,搶佔人工智能制高點的戰鬥,即將正式打響了。而在這場戰鬥中,BAT+科大訊飛將是開路先鋒!只爭朝夕!為了抓住歷史機遇,為了搶佔先機,為了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彎道超車,中國也是拼了!

很多人都說人工智能是互聯網的第三個階段,但李彥宏認為互聯網只是開胃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李彥宏希望未來能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讓機器能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所以李彥宏對未來幾十年人工智能發展最大的方向判斷是:人再也不需要學習工具,怎麼用。而是要讓機器、讓工具來理解人的意圖。

馬雲卻有著不同的見解,馬雲說,未來要思考的,其實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機器智能。他覺得機器得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方法,如果機器總是模仿人,那沒有什麼價值。要是能做到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才叫做本事,馬雲舉例說汽車也是機器,但如果技術模仿人兩條腿走路,就永遠都跑不快,所以馬雲認為未來應該多花點時間在機器智能上,讓機器變成人最好的夥伴。

對人工智能對來發展方向,馬化騰的判斷來自於圍棋大戰的啟發,他認為未來很多領域都可以根據各行各業的需求和規則,研發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讓這些人工智能通過自主學習來發現行業規律,就像阿法狗是圍棋領域根據圍棋對陣規則,設計出來的人工智能,它每天會跟自己下幾萬盤棋,來自主學習,那他研究出來的下期規律和技巧就要比人類多的多,也快的多,因此未來金融醫療以及病理的檢測等領域也可以通過這些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來探索行業規律,只要做的足夠多的試驗,機器就會自己琢磨出一套理論和經驗。

互聯網時代已經讓人足夠興奮,但更刺激的還在路上,大家準備好了嗎?


融資商業計劃書


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在人工智能並不是其技術特長,因此其一方面摸索投資成立Al實驗室,另一方面投資收購人工智能優秀的初創潛力公司來鎖定在人工智能的短板,兩條腳走路的方針。阿里巴巴掌握了海量數據,不管是自己的A|實驗室研發成功或收購的Al公司的成功,都能產生2十1大餘3的效果。鎖定其在A|領域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