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嘴里的“感言收复河套者,斩”是怎么回事?

t815856169


“感言收复河套者,斩”。明朝大臣嘴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件千古奇冤,冤案的主角名叫曾铣。不过,说到底曾铣之死是缘自一场官斗……

1、曾铣上书嘉靖引来杀身之祸

曾铣,是嘉靖八年的进士,曾巡按辽东,因功升职为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又改为巡抚山西,不久升职为兵部侍郎。嘉靖二十五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又因功增加薪俸一级。史载,曾铣喜好功名,加之为回报嘉靖的知遇之恩,想有所作为。

于是,曾铣把眼光投向河套地区。当时,河套地区被蒙古俺答部所占,对中原威胁巨大,他向嘉靖上书,而这封上书也最终要了他的命。信的大意如下:

蒙古俺答部占据河套近百年,孝宗、武宗想收复而不能。俺答以河套为基地,扰乱侵扰中原。封疆大臣中无人对陛下说要收复河套,因为这是军事重任,出现小闪失就会引发连锁反应,祸及自身。我也知道此战凶危,但枕戈汗马,切齿痛心很久了。我私下谋划着,趁秋天马肥之机,怀强弓劲矢,对方聚兵进攻时,我们分散防守,让他们暂时得逞。等冬天水枯时,马无隔夜之粮,春寒阴雨时,土地干燥,对方优势渐弱,我们就占优了。到那时,请让我率精兵6万、山东枪手2000人,在春夏交接时带50天粮饷,水陆齐发,直捣敌人巢穴。炮火激荡,敌人肯定大败。这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也是万世社稷所依赖的办法。

2、曾铣的上书最初得到嘉靖赏识

曾铣写得有理有据,对敌情分析十分到位。为增加份量,他逐条上奏8项建议,还与延绥、宁夏的大臣计划西起定边营、东至黄甫川修筑1500里边墙御敌。为此,他请求拨款金币10万,准备3年完工。奏章下到兵部后,兵部主事请求文武官吏商议此事。

嘉靖看到书信后下诏:“贼据河套为患很久了,我日夜惦念,边臣没有人来分担我的忧愁。曾铣倡导收复河套的提议很好,曾铣可与诸镇大臣悉心研究方略,给予修边费20万两。”要求10万,给了20万,曾铣信心大增,态度也更坚决。

经过与诸镇大臣的会商,曾铣集众人的意见,上奏方略18条,并献上阵营图8幅。嘉靖为此很满意,下旨让朝臣讨论。朝臣看到嘉靖很赞赏曾铣,都附和着曾铣的说法。但是,在看似风平浪静之下,正酝酿着一场大风暴。

3、严嵩敏锐抓住嘉靖心理变化

突然,嘉靖出具亲笔诏书晓谕各大臣:“现在驱逐河套的逆贼,果真师出有名?粮草果真有余,一定会成功吗?一个曾铣何足道也,如果造成生民荼毒怎么办?”一时风向逆转,大臣们不明所以。不过,有一个人挺明白皇帝的心思,这个人就是权臣严嵩。

曾铣上书前,大臣夏言想借此事立功,就全力支持他。而严嵩与夏言有仇,则想借此事搞垮夏言。发现皇帝心理起了变化,马上抓住机会说:“对曾铣一向褒奖,我都没听说过原因是什么,他的功劳是什么。”

兵部尚书王以旗则见风使舵,把朝臣的意见再次上奏,全部推翻以前说法,声称河套不可能收复,所谓“感言收复河套者,斩”。嘉靖下令逮捕曾铣,让王以旗接替他。虽然抓了曾铣,嘉靖最初并不想杀他。但是严嵩明白:官斗不能留隐患!

4、严嵩一计借力打力

严嵩为置曾铣死地,又想起一个人来,此人是咸宁侯仇鸾。仇鸾在镇守甘肃时因错被曾铣弹劾过,逮捕问罪。而严嵩向来与仇鸾走得很近,于是他利用狱中的仇鸾借力打力。最终救了仇鸾,杀死曾铣和夏言。

严嵩获知曾铣的好友苏纲,是夏言后妻的父亲,苏纲、曾铣、夏言之间来往密切。于是,他以狱中仇鸾的口气上书,称曾铣曾在边关中战败,隐瞒不报,克扣军饷上万两,让儿子曾淳和他的亲信苏纲贿赂上级。

这些事全是没有证据的,但嘉靖深信不疑,把曾淳、苏纲下诏狱。随后,法司把曾铣的罪过与边帅失陷城寨之罪相提并论,依照法律,曾铣以交结近侍罪当斩,妻、子流放2000里。曾铣死后,夏言也坐罪被斩,仇鸾则释放出狱。

5、嘉靖为何出尔反尔

曾铣之死的过程非常蹊跷,最初他的建言得到嘉靖赞成和赏识,后来风向突变,严嵩发难,抓住机会杀死了政敌。除了严嵩是嘉靖的信臣、嘉靖对严嵩的诬陷深信不疑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嘉靖突然转变态度?

后世分析认为原因有三:

原因一:英宗因为受蛊惑,才有了土木堡之变,严嵩以此向嘉靖建言不要轻启战端,正中嘉靖下怀。

原因二:嘉靖尊尚道教,一心修玄,20年不上朝,但仍能皇权独揽,靠的就是在用人上“忽智忽愚”、“忽功忽罪”,让群臣摸不清头脑。

原因三:嘉靖放任严嵩专权20年,是看透了内阁文臣所谓的风骨,不想给他们“青史留名”的机会。同时,他也看透了严嵩狡黠又媚上的特点,宁肯用一只狗去看护自己的权杖。虽然档次不高,但没有任何风险。

正是基于上述3个原因,嘉靖才突然变卦,听信了“感言收复河套者,斩”,杀死了忠臣曾铣——好在历史不会让忠臣从此辱没名声:隆庆初年,曾铣被追赠兵部尚书,谥号“襄愍”;万历年间,还在陕西为曾铣建祠以示纪念。


指动济南


这件事发生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源自于嘉靖年间的曾铣冤案,曾铣曾上书请求收复河套地区,却最终被处斩。而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是关于是否收复河套的争论,实际上是严嵩和夏言政治斗争的结果罢了。

河套地区的重要性

河套平原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古语有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足见其富饶。不过除了水草丰美之外,河套地区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嘉靖年间,蒙古人已经盘踞河套地区很多年了,对陕西乃至整个北方的战略防御都构成了极大威胁,出河套地区向东可以直接进攻宣府大同,威胁京师安全;向西则可以袭扰延安、宁夏、甘肃等地,河套地区不收复,西北边陲将永无宁日。

当然,想要收复河套地区也极为不易,此处有黄河之险、群山之利,敌人可以利用地理优势来阻挡明军的进攻。迎儿,明孝宗、明武宗两代皇帝均想收复河套地区,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曾铣案始末

明朝嘉靖年间,曾铣出任陕西总督,总督陕西榆林的定边、安边、靖边“三边”事务,曾铣治军严明,曾多次率兵抵御俺答对边关的袭扰。为了彻底解决边患,曾铣于是制定了收复河套地区的计划,并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就此上书朝廷。

当有位叫仇鸾的官员,任甘肃总兵,但之后因为阻挠军务,被时任陕西总督的曾铣上书弹劾,最终被革职查问,而此人正是权臣严嵩一党。

夏言时任首辅,其继室的父亲苏纲与曾铣关系很好,在曾铣上书请求收复河套之际,在夏言面前极力称赞曾铣。加之起初嘉庆皇帝对此提议也比较赞成,因而夏言也对此表示赞同,并极力向皇帝推荐曾铣。

当时权臣严嵩和首辅夏言之间的政治斗争极为激烈,于是在曾铣就收复河套的详细计划上奏朝廷后,严嵩一党便以“财乏兵弱”为由,皆不望此事成行。加之当时恰好陕西澄城发生地震,嘉靖皇帝以为这是上天示警,于是态度大为转变,不再支持收复河套。

权臣严嵩见此情形,立即发动言官上书说收复河套乃是“轻启边衅”。同时示意尚在狱中的仇鸾,令其诬陷曾铣掩盖败绩不报,克扣军饷巨万,派遣其子曾淳通过苏纲贿赂首辅夏言,“交关为奸利”。

边将结交内阁大臣乃是大忌,嘉靖于是将曾淳和苏纲下狱,对于曾铣更是亲拟“当铣交接近侍律斩,妻子流两千里,即日行刑”的判决,最终将曾铣斩首,将其妻子流放两千里,并令言官逮捕夏言。

夏言被捕后,嘉靖命廷臣议曾铣之罪,吏部、礼部、都御史等都上奏罪不可免。同年十月,夏言于闹市被斩首,时年六十七岁。他的妻子苏氏流放广西,侄儿、时任主事的夏克承,侄孙、时任的尚宝丞夏朝庆,都被削职为民。

自此之后,再无人敢议论收复河套这样的事情,河套地区自此事后也再无收复之望。


香茗史馆


河套,现在一般理解是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黄河流域,是整个黄河流域里土地最肥沃的地区。

其实,明朝的河套概念,其实面积更大。《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河套东至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镇,东西可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其面积之大,令人咂舌。

河套本来是在明朝手里,后来俺答汗归顺,迁移到河套,所以又被蔑称为“套虏”。

直到嘉靖年间,曾铣主张收复河套,曾的职务其实兵部侍郎、总督三边军务,即管理陕西定边、安边、靖边防务,距离河套很近。

他最牛的一次战绩是只带了数千军马,竟然阻击了蒙古十万骑兵,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意识到河套的战略地位,上奏折建议出兵收复河套。

而这时嘉靖皇帝专心修道,不愿意被打扰,也怕花银子。

曾摸清了皇帝心理,写道“中国不患无兵,而患不练兵。复套之费,不过宣大一年之费”。严嵩忌惮曾的威望,找了借口把他下狱害死,并下令“敢言收复河套者,斩!”

从此,再也没能收复河套。

真是可惜。

如果当时收复河套,那么就不用这么多兵力放在宣府大同一线了,可以专心守卫辽东。

也许大明就不会亡国!


历史有妖气


这个问题问得,没投没尾没出处,还放了个朱元璋的画像。莫名其妙。

说的应该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期间关于处置河套地区的讨论。没有那么一句话。

当时,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入据河套地区。嘉靖25年,也就是公元1546年,当时兵部侍郎曾铣负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全是陕西那边的军事一把手。曾铣一边加强边关军防,一边往朝廷打报告,要求出兵干蒙古人,收复河套地区。这个提议得到了首辅大臣夏言的大力支持。

首辅大臣支持嘛,群臣也都纷纷表态“小朋友需要打一打屁股了。”嘉靖也颇为心动。这要是打赢了,收复失地,那是要进祖庙的大业绩啊。

但是这个时候出了件事情:陕西澄城出现了山崩,灾情还很严重。

那个时候的人,没有马列毛思想和唯物主义辩证观武装头脑,迷信的很。嘉靖皇帝一下子整个人都不好了,觉得这是上天给他的警示。

敏锐的严嵩立刻抓住了皇帝的心里波动,他出手了。先是联络一群大臣上书,说打仗这事要慎重啊,“今逐套贼,师果有名乎?兵食果有余,成功可必乎?一铣何足言,如生民荼毒乎”。真真都说到嘉靖皇帝心坎里去了。

然后严嵩举报夏言勾结外臣曾铣,以“怨望讪上”罪杀夏言。

此后,在没人讨论收复河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