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感化村


光緒皇帝和感化村

沁陽市區南11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感化村,這個村在清朝光緒年之前叫野王村。為什麼在那個時候把村名改了呢?

原來,在清朝光緒年間,一隊官兵押著許多貢品路過河內縣野王村。

光緒皇帝,感化村

野王村人沒見過大世面,聽說後紛紛開了街門,出來觀看。這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兵橫行霸道慣了,見這個村的群眾連大閨女小媳婦都敢一街兩行地拋頭露面看新奇,頓生歹意,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婦女。

光緒皇帝,感化村

有一個官兵掏出彈弓,安上石子,“嘣”的一聲射中一青年女子的腳尖。那女子“哎喲”聲倒在地上,官兵們卻怪聲怪氣地哈哈大笑,有的還對婦女動手動腳。

全村群眾看在眼裡,恨在心裡,紛紛磨拳擦掌,要與這群豺狼拼個你死我活。

光緒皇帝,感化村

只見人群中呼地竄出來一個大漢,一把揪住那個行為不規的官兵,一定要他給群眾賠禮道歉。細看這人,三十五六歲年紀,膀大腰圓,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官兵們下上來五六個人要抓那大漢,那大漢也不示弱,一頓拳腳,早打翻了幾個。官兵們見勢不好,紛紛丟下貢品,舉槍掄刀,把大漢圍住。村民們見官兵這樣蠻不講理,一齊舉起鋼鍁鋤頭,把一隊官兵打了個落花流水。官兵見勢不妙,抱頭鼠竄。

官兵們逃到府城,到府衙告狀。

光緒皇帝,感化村

知府聞聽,當即寫本奏上,說野王村民圖謀造反,打劫皇貢。皇上一聽大怒,隨即調集人馬,要血洗野王村。

官兵們把野王村團團圍住,聲言要殺個雞犬不留,在這危急關頭,野王村站出一人,說:“打鬥官兵的是我,我叫張士宣,一切罪過由我一人承擔。

光緒皇帝,感化村

”光緒皇帝問他,他說:“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張士宣理直氣壯地敘說了事情發生的經過,還把懷慶府一帶連年災荒,地方官吏苛捐雜稅、巧取豪奪、魚肉百姓、弄得群眾無法生活的情況一一陳奏。光緒皇帝聽後,就派大臣到懷慶府察訪。證實張士宣講的全是真情,深有感觸。不僅赦免了張士宣,還免去了野王村一年的皇糧。

光緒皇帝,感化村

官兵丟棄的貢品,也歸河內賑災之用。

張士宣回到村裡,向村民彙報了情況。全村人感激皇上的大恩大德,也檢討對青年人教化不嚴。為吸取教訓,就將野王村改為感化村。

光緒皇帝,感化村

皇上贈賜的財寶,大部分交府衙賑災,留在本村的也作為鎮村之寶,深埋地下。所以至今還有“九井十八鍋,路東沒有路西多”之說。

現在感化村為木樓鄉的一個自然村,有524戶,2074口人,3221畝耕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