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升级取得哪些进步?一起来看!

太仓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再升级

全域化智能化社会化服务满足群众法治需求

早在2012年11月,法制日报就曾经以太仓等地为例,报道了江苏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经验。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公共法律服务的发源地太仓市采访,深切感受到7年间太仓市司法局在江苏省司法厅、苏州市司法局指导下,在太仓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下,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新进步。

“公司破产,资产偿债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员工工资排在第几位?”7月5日早上10点48分,一名企业职工用手机通过江苏省太仓市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咨询页面提出上述问题,仅仅10分钟后,3名分别来自太仓本地、福建和江西的律师先后作出了专业解答。

“如果您对我的解答满意,请选择我中标本次咨询,非常感谢您!”福建律师许鹏由于比太仓律师施骁的应答时间晚了1分多钟,互动对话也没有施骁多,所以没有获得程序认定标准中标,而施骁则因应答及时、专业而中标,手机自动获得了太仓市司法局购买服务的6块钱奖励。

“试用这个手机平台近一年时间,已经接到3000多条法律咨询,全国各地的律师答复8000多条。”太仓市司法局局长顾潇军说,如今这一平台已经可以同步办理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律师服务等在线申请和法律需求的及时分析、研判、决策。

“太仓市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法治、公平、正义等关切不断增长的趋势,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全域化、智能化、社会化建设,有效满足了广大城乡居民法治需求。”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说。

优化实体平台服务群众更贴心

太仓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早在2013年就在城区中心主干道沿街设立,多年来成为群众获得法律知识、办理法律服务事项、化解小案纠纷和法律维权引导的重要平台。

经过多年发展,太仓市目前已经建成全域化公共法律服务网,建立了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实体平台。

在新址建成的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000多平方米的办公面积,为各项功能进一步优化升级提供了保障。《法制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心服务大厅设立了法律咨询、公益律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访调对接、公证司法鉴定、法律需求调查等窗口,配备身份证读卡器、人脸识别仪、满意度采集器等信息采集设备。还根据太仓自主研发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推出了幸福人生·法律呵护、扬帆起航·法律帮助、颐养天年·法律保障等三大类共115项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清单。

7月19日早上9点多,太仓名律师孙剑良就开始在中心法律咨询——公益律师窗口接待群众咨询。“我一早到现在已经接待了7批群众,其中3起是借贷纠纷、1起旧房改建纠纷、1起违建引起的相邻权纠纷、1起行政复议咨询、1起离婚咨询。”孙剑良介绍说,在中心接待群众有点像医生坐堂接诊,比在律师所接待来访要专心细致得多,而通过政府购买、群众免费获得及时解答和处理,上访情况也在大量减少。

城厢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置了开放式服务大厅,提供实体窗口、互联网、手机平台相结合的法律服务方式。还和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样按照“前店后厂”的方式,设置老张调解室、所所对接室、人民调解信访代理工作站等功能室,现场了解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

“除了市、镇(街道),目前太仓在村(社区)建成152家标准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普遍设立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窗口。”太仓市司法局副局长孙建国告诉记者,按照高效率引导法律服务资源下沉的要求,他们还全面建立了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所所对接”机制,所有村(社区)配备公共法律服务顾问,有效弥补了镇村法律服务资源不足。

网上掌上远程智慧司法全覆盖

记者采访期间看到,无论是市级还是镇村级,太仓“智慧司法”已经延伸到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每一个角落。

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左侧,太仓市建立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配备智慧小司机器人、互联网无人律所、公证法援自助服务一体机等新设备,为群众提供自助法律服务,还可以提供远程公证、远程调解、远程会见等服务。

太仓市通过建成12348指挥中心和大数据处理中心,全面整合线上线下法律服务资源,建立“一张网、两平台、三入口”的全新服务体系,汇聚分析司法行政大数据,指挥调度全市公共法律服务资源。

“三入口是指实体服务中心、终端服务设备和网上(掌上)服务平台等三大服务渠道;两平台是指在三个入口之上,打造的两个服务支撑管理平台,分别是视频监控平台和数据研判平台;一张网是指基于上述的入口、平台以及服务资源,编织形成一张覆盖太仓的数字化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孙建国向记者介绍说。

通过设立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48热线坐席,还逐步扩充了热线对外服务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在线咨询解答、在线服务办理、信访及投诉等,加强了热线平台与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的业务融合、数据整合,实现热线、实体、网络平台协调联动。

通过研发“一呼百应”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人民调解等服务,实现司法行政业务一站式掌上办理。在“法润民生”微信群中引入“太阳宝贝”智能管理机器人,智能推送法律资讯,智能解答一般法律问题。通过户外大屏、触摸屏等设备大力宣传中国法律服务网,提升法网的知晓度和使用率。

在社区,通过建立微法务模式,推动“双微双员”向楼道延伸,将法润民生微信群二维码和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服务员联系方式,在村组和社区楼栋公示,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全域统筹规划促服务能力提升

据了解,经过多年持续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太仓市初步实现了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中的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目标,通过资源合理调配,有效提高了平台建设质量,有力提升了为民服务成效。

太仓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执法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局。

太仓市还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与潜力,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良性互动的格局。市政府出台社会组织参与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给予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政策扶持。目前,太仓市镇两级已注册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27家,成立了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创客基地。2017年太仓市镇两级累计投入120余万元,向太仓市义工联、光辉矫正社社工事务所、太阳法治文化艺术团等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法律服务项目24个。

通过建立成员单位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征集机制,仅2018年征集到公安局、环保局、人社局等部门申报的项目45个。通过建立“谁执法谁服务”的公共法律服务责任制,赋予各类执法主体相关领域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职能,将各部门履行公共法律服务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范畴。

“今年,市公安局拿出300万元公开招标法律顾问,每个派出所年顾问费达10万元,此外城管局、劳动仲裁、法院、信访局分别拿出一定经费用于购买法律服务。”顾潇军说,由公共法律服务进城管、进信访、进劳动、进公安等可以看到,太仓公共法律服务已经实现了从单纯行政推动,到组织推动与市场调节并行的服务模式转变。

“依托‘智慧太仓’公共法律服务网建设,太仓市还通过大数据实现了智慧互联、智慧感知、智慧建档、智慧服务,带给群众全域性、全生命周期、全科医生式的服务新体验。”太仓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钱文辉告诉记者。

2018年以来,太仓全市累计办理实体法律服务10855人次,接听群众来电1828人次,同时还有1375名群众使用互联网法律服务,5586名群众使用微信群进行咨询,网上感知体验法律服务呈现了持续增长的新态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