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恐龍因爲小行星撞擊瞬間滅亡,這個瞬間是多長?

飛浩數據恢復


目前科學家的主流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是因為一個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彗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撞擊本身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但是其造成了各種災害的世界卻很長。我簡單的介紹一下:

首先就是撞擊本身,這顆寬度超過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墨西哥灣南部,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這次撞擊的威力相當於今天地球上所有核武器爆炸威力的10000倍,是不是已經眼花了,不用數了,是1萬倍。等於美軍當年在廣島投擲原子彈威力的1000000000倍,又花眼了,是10億倍。撞擊留下了一個直徑200公里的撞擊坑,這個撞擊坑的名字叫做希克蘇魯伯撞擊坑。

圖注:撞擊想象圖,圖片來自《恐龍革命》

圖注:撞擊想象圖,圖片來自《恐龍革命》

圖注:撞擊位置示意圖,地圖為白堊紀時期的地球,圖片來自網絡

撞擊引發的災難:

1. 衝擊破,撞擊的威力非常巨大,其造成的衝擊破能夠將大樹連根拔起,衝擊破以撞擊點為圓心,波及大部分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2. 地震,撞擊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地震,強度超過了我們人類經歷的任何一次地震。

3. 海嘯,撞擊在墨西哥灣製造了高度可達100米的巨型海嘯,恐怖的海嘯吞沒了墨西哥灣周圍的沿海地區,遠在大西洋另一端的非洲和歐洲也收到了海嘯的影響。

4. 火山爆發,撞擊引起了巨大的地質變動,劇烈的火山爆發在全球出現。

5. 火風暴,這其實就是肆虐的火焰,引燃一切能夠燃燒的動物,樹木、空氣、甚至是恐龍。。。

圖注:燃燒之後的地球,圖片來自《恐龍革命》

以上提到的這些災難其實也都是短時間之內的,影響最深遠的撞擊產生的大量塵埃上升至10公里以上的平流層,形成一層灰色面罩將地球包裹起來,這個面罩擋住了太陽光,造成了地球溫度下降,沒有陽光導致植物的死亡,植物的死亡進而導致了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的死亡,然後是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死亡,整個食物鏈崩潰了。平流層中的塵埃可能經過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才最終散去。

圖注:被塵埃籠罩的地球,圖片來自《恐龍革命》

其實有一點應該說明一下,恐龍並沒有滅絕,它們中的一支存活至今天,那就是鳥類。我們通過所說的恐龍滅絕實際上是非鳥恐龍的滅絕,時間則是在距今6600萬年前。非鳥恐龍的滅絕也不是短時間之內的,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非鳥恐龍可能繼續堅持了幾十萬年的時間,最終才全部消失,證據就是發現於科羅拉多州的阿尼馬斯組(Animas Formation)含恐龍部分的時代也可能屬於古新世。這個發現顯示該種恐龍存活到縣很多該,接近645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之後100多萬年。

圖注: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探索


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小行星撞擊瞬間滅亡,這個瞬間究竟是多長?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說法,不過小編認為,這個瞬間的時間大約只有30分鐘左右。

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原因目前科學界最普遍的認知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小行星碰撞。而且科學家目前已經使用掌握的資料模擬了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那場天災。模型顯示,一顆直徑大約在37-58公里的小行星當時以20公里/秒的速度猛烈相撞了地球,併發生猛烈大爆炸, 強烈的撞擊引發了足以改變地球地貌的10.8級地震,地震波傳遞數百公里,並持續了30分鐘,期間巨大的能量釋放甚至煮沸了海水。

隨後地球上的大量塵埃拋入大氣層中,致使數月之內陽光被遮擋,大地一片黑暗寒冷,植物枯死,食物鏈中斷,包括恐龍在內的很多動物絕滅。這次撞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的數十億倍投放到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直接在地球表面砸出了巨型火山口,並形成了寬達500公里的核心撞擊區域。

又據氧同位素的研究,顯示撞擊後大洋表面水溫下降約10℃。研究者估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地表平均氣溫下降約數攝氏度,導致全球冰川化,形成新冰期。那時的地球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冬天,大地久久不見天日,地面急劇降溫,景況十分可怕。據說地球上要是發生了核大戰,其情景將與6500萬年前的那幕慘劇相似。所以說現代社會核大戰實在是打不得。

由於科學家已掌握了大量的證據,小行星現在已很難洗刷自己的“罪名”。然而,小行星真的是“屠龍兇手”嗎?如果65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恐龍是否就會 一直繁衍到今天?小行星究竟對白堊紀末期的大絕滅事件負有多大的“責任”?這些仍然有待科學家的進一步確認。


天馬行文


我認為這個“瞬間”應該不是瞬間,而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我們已經找到了這顆造成恐龍滅絕的隕石

事實上,題目中的兩張圖都有點兒誇張了,造成恐龍滅絕的那個小行星事實上可以認為已經找到了,就是位於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外海位置,這個地點是一次石油鑽探中發現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隕石撞擊地點↑

所以說,這顆隕石實際上直徑只有十公里,並不像圖中說的那麼誇張。

這顆隕石產生的破壞能量有多大?

這個上古時代發生的遺蹟直徑達到了誇張的180公里,也就是到圖中的那個虛線位置。根據估計,這顆隕石直徑在10公里左右,產生的爆炸足足釋出高達4.2×10^23焦耳的能量,相當於100萬億噸黃色炸藥(10^14噸TNT當量)。

這個爆炸能量相當於什麼呢?

↑沙皇氫彈爆炸時的照片↑

人類歷史中最強的人造爆炸物是沙皇氫彈,爆炸威力只相當於5,000萬噸黃色炸藥;而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的能量是沙皇氫彈的200萬倍。下圖是沙皇氫彈爆炸時的照片,蘑菇雲的高度有56公里那麼高,要知道,這顆隕石相當於200萬顆這樣的氫彈同時爆炸。

↑隕石坑現在的位置和想象的撞擊後的情景↑

但是,即便是這麼強大的威力,其破壞範圍也是有限的。

雖然隕石撞擊地球跟核彈爆炸完全是兩回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來估計一下這顆隕石產生的破壞範圍。

有一個比較經典的計算核彈破壞範圍的公式:

核武器有效殺傷距離是有計算公式的,一般來講,殺傷半徑= C × 爆炸當量^(1/3),C為比例常數,一般取值為:1.493885。

我們把100萬億噸當量的數據帶進去,可以得到,最後的殺傷半徑是3200公里左右。這個距離其實是非常誇張的,比如說我用地圖工具在隕石撞擊地點畫出來一個半徑3200公里的圓,可以看到,這個圓基本上把大半個北美洲大陸給框進去了。

↑模擬隕石造成的破壞範圍↑

雖然這個距離只是很大概的估計,但是隻會多不會少,因為核爆包括了輻射傷害、火焰傷害,而隕石卻沒有,所以實際破壞範圍應該比這個要小一些。

這個範圍確實很誇張,但是還沒有到一波帶走整個地表生物的程度,畢竟除了北美洲之外,其他還有大片的陸地。

隕石是怎麼讓恐龍滅絕的?

隕石本身沒有一波收走恐龍,但是最後導致恐龍滅絕了,這是因為隕石撞擊地球的時候把大量的塵土帶到了大氣中,造成了陽光沒有辦法照射到地面上——這個時間可能長達數百年,在這段時間裡,地球上的光照劇減,溫度降低,造成植物大面積死亡,從而造成了恐龍因為沒有食物而大量死亡;同時,隕石本身在撞擊地球的時候也帶動了地質運動,造成了當時大量火山的噴發,噴入大氣中的火山灰進一步加劇了地球的寒冷。

實際上當時並不是所有生物都死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得以存活,因為他們體積小、需要的食物少,只要少量的可以在寒冷環境下存活的植物就可以生存下來。

↑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

而恐龍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逐步滅亡的。有一個數據我沒有查證過,說是隕石事件之後,恐龍又硬挺了100萬年才滅絕的——這大概是有化石相關的證據支持的,反正我沒有查到。


SilentTurbine


6500萬年前一顆半徑5公里的隕石擊中了地球,落在了現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這並不是假說也不是猜測,而是目前已經發現的隕石撞擊痕跡。照理來說,一顆半徑5公里的隕石和地球的半徑6400公里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了。但根據撞擊坑的痕跡判斷,當時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速度達到了驚人的40倍音速,也就是1.36公里每秒,根據電腦建模計算,這顆隕石完全撞擊到地球表面時,它與大氣層摩擦留下的尾巴末端還在1萬米的高空上,1萬米的高空就是正常民航客機飛行的高度,你能夠想象這個威力嗎?

如果用數據來說,這顆隕石以40倍音速撞擊地球的能量相當於給地球投下了100億顆原子彈,相當於100萬億噸三硝基甲苯炸藥轟炸地球。直接導致地球發生10級大地震、海嘯和火山噴發還有地球地殼的地質活動,對於恐龍來說威脅最大的還不是這些,由於隕石撞擊地球揚起了大量的灰土塵埃,遮天蔽日,高度超過了15公里,植物無法光合作用就陸續死去,加上火山爆發噴出的濃煙和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完全摧毀了地球的生態環境,食草動物由於缺乏食物開始變成肉食動物,一些食草的恐龍也變成食肉恐龍開始互相殘殺,為求生存,整個生態鏈完全崩塌。

從地球上發現最晚的恐龍骨骼中瞭解到,整個恐龍滅絕的過程至少是花了100萬年的時間,並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樣一瞬間或者幾個月幾年就能完成的。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次隕石撞擊地球,才有了現在人類存在的可能,才有了現在高度發達的文明。嚴格來說,恐龍並沒有真正滅絕,很多是進化了。科學家認為現在的雞和一些鳥類是恐龍進化來的。


科學薛定諤的貓


巨獸的黃昏。

首先要糾正一下,對恐龍大家族而言,滅絕的是非鳥類恐龍,鳥類恐龍繁衍至今,甚至比6500萬年前還要昌盛,如今地球擁有的鳥類物種數量,比哺乳類多兩倍,當然,也遠超過恐龍王朝盛世時的恐龍物種數量。


因此,如今的古生物學界正在轉變觀點,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只不過是巨獸的黃昏,遠不是恐龍王朝的黃昏,更不是恐龍滅絕的悲歌。


這次滅絕慘案,摧毀了當時地球上至少3/4的物種,包括植物和動物。除稜皮海龜和鱷魚外,就動物而言,沒有任何體重超過25公斤的四足動物倖存下來,無論是陸地上的還是海洋中的。是的,這是一次巨獸的黃昏。


只不過,恐龍正是巨獸的經典代表,最吸引眼球。


因此,無論是古生物學家還是大眾,大多把注意力放在了恐龍而且是巨獸型恐龍的身上了。這樣的觀念需要重新糾正,白堊紀滅絕慘案的受害者眾多,巨獸型恐龍只是其中的一類,從物種數量的角度看,它們甚至微不足道,也就區區數百種而已。當然,在白堊紀時期,它們的確繁衍眾多,繁榮昌盛,稱當時的地球大陸是恐龍王朝,大概也沒什麼人真有異議。而這次滅絕,將陸地恐龍王朝摧毀,也是事實。而且,多數逃過最初劫難的巨獸大概在數月內就會死於寒冷和飢餓。

圖示:恐龍王朝


大滅絕持續的時間很長,很可能數以萬年。但從地質學時間的角度看,數萬年也只是一瞬間。

圖示:滅絕分界線。小行星的撞擊徹底改變了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從植物到動物(陸地和海洋)都發生了鉅變。而物種大滅絕的發生持續了很長時間。


白堊紀摧毀恐龍王朝的那個小行星,大約直徑為10公里,它在如今被稱為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地方,那次撞擊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可怕的隕石坑,地質學家將其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已知的最大撞擊坑。這次撞擊釋放的能量大約為100萬億噸TNT,而人類製造的爆炸物中,最大的是沙皇氫彈,被引爆的那一顆當量為5000萬噸級,即這次撞擊相當於爆了200萬顆沙皇氫彈。

圖示:對沙皇氫彈的瞭解,幫助我們搞懂了為何那顆小行星的撞擊,造成了如此慘烈的後果。


不錯,兩百萬顆沙皇氫彈在同一地點瞬間爆炸,對當地的影響是災難性的,比如你會經歷難以置信的地震,難以置信的海嘯,但是,這還不足以直接導致全球性的大規模滅絕。畢竟隕石坑雖然很大,也就不過區區180公里左右。對人類來說,180公里的巨坑,足以讓人頭暈目眩,但從地球本身來評判,也不過就是一個青春痘罷了,而其直接影響範圍也就方圓數千平方公里。而且直接影響主要是天空和陸地,對地球的主要區域海洋,看起來沒有啥了不得的影響。

但這次撞擊,卻開啟了白堊紀第三紀(K-PG)滅絕事件,成為白堊紀的終章。


一切都因為沖天而起的巨大塵埃雲和熾熱的羽流。


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碰撞的能量會蒸發隕石坑中的大部分地殼。這些碎片像火焰一樣升起,衝上天空,被稱為羽流。當這些碎片回落時,產生了烤爐效應。而羽流向東和西傳播,籠罩了整個地球。然後,這些高溫羽流受到地球引力束縛,又回落到大氣中,點燃了全球的森林。

而全球性大火產生的煙霧,影響深遠。改變了地球的氣候,而整個生態系統的鏈條突然斷裂。隨後,地球花費了大約三百萬年時間才從這次摧毀中得到恢復,但苟延殘喘的各類最終被這次事件滅絕的物種,大約掙扎了數萬年甚至十萬年之久。

即便以恐龍家族而言,那些體型較小的恐龍的最終滅絕也是漫長的時間,而不是一瞬間或者一個月內就能發生的事情,畢竟在鳥型恐龍存活繁衍至今的情況看,就能反推當時的滅絕,絕非短時期內發生的事情。雖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多數滅絕物種很可能熬不到撞擊後一週年。


但那些幸運活過一週年的物種中的多數,因為沒有及時適應隨後的冰期,也陸續滅絕,有研究稱在撞擊之後,即便在地球的熱帶地區,年平均氣溫也下降到只有5度左右,並至少持續了數十年之久。



三思逍遙


對於大多數大型恐龍來說,這個滅絕瞬間應該是半年到一年左右。對於小型恐龍來說,這個滅絕時間是1-2年。對於全體恐龍來說在3年內滅絕乾淨,所以恐龍滅絕史對於地球歷史來說,的確是一瞬間而已。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km小行星以每秒40km的速度大斜角撞擊在今天的墨西哥灣附近,釋放出的能量是無法計算的,地殼被徹底擊穿,附近的土地徹底液化像水一樣的波動,但這個衝擊波只是局部,大約直徑3-5千公里範圍內都會受到衝擊波的直接影響,但最具殺傷力的卻是撞擊導致的巨量塵埃,正是這些塵埃遮天蔽日,導致陽光直射不到地面,導致全球寒冬,草木因為沒有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再導致草食系恐龍餓死,再傳導至食物鏈的頂端霸王龍之類的死亡,整個恐龍的滅絕鏈條就是這樣的。

因此從撞擊開始大約3個月後,濃厚的塵埃擴散到全球,陽光無法穿透到地面,因此氣溫的下降幾乎是立刻下降(大氣與地面的熱儲量極小,氣溫下降在1-2天即可完成),大型恐龍多數是冷血動物,無法適應這種氣溫下降,立刻凍僵,2個月內基本死亡,部分恐龍繼續吃死亡恐龍的屍體腐肉還可以活幾個月,但最多2-3個月後,肉食性恐龍也無法耐受這種低溫天氣逐步凍死和餓死。要知道大型恐龍這類動物耐受無食物的時間頂多5-7天,逾期立馬餓死。

對於小型恐龍,還可以在洞穴、地下繼續生存一段時間,它們以昆蟲、小型草木為食,可以堅持1-2年,直到這些食物也枯竭而死。

當然很多水下恐龍可能繼續存在一段時間,但是因為氣溫全球下降,水面包括近海凍結,水下恐龍無法得到足夠的食物而死亡。

上述過程將在3年內全部完成。

當然也有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不單純是小行星事件,與之同時在今天印尼爪哇島上有一個持續噴發了數萬年的超級火山,對於全球氣候也有同樣的不利影響,這也促進了恐龍的滅絕,所以對於恐龍的滅絕其實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澄清,但無可否認小行星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但塵埃是會落地的,一般從2-3年後開始,大氣中的塵埃基本落乾淨,大地氣溫回升,草木開始生長,但恐龍已不在了,具備體溫調節能力的哺乳動物們捱過了這個漫長冬天,最終發展出人類,整個地球環境恢復大致需要10年左右。

溫血類的哺乳動物耐受環境變化的能力要比冷血恐龍強大得多,在低溫下也能保持捕食運動能力,但正是因為溫血動物的高代謝率,導致哺乳動物體型不會太大,否則根本吃不飽。

世界就是這麼的奇妙,一切的發生自有其道理。


楚楚夫


6500萬年前,那次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全球大約50%以上的物種滅絕,恐龍等爬行動物佔主體,它們相繼滅亡也是有順序的,排在最前面的應該是食草型恐龍,緊接著才是食肉型恐龍,按身軀大小的話,先死亡的是身軀龐大的恐龍,然後是那些身軀相對較小的生物。

100萬億噸TNT炸藥的破壞力,這是目前人類所不敢想象的,即使是當量最大的5000萬噸當量的“大伊萬”也太遜色了點。

撞擊地點位於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目前推測撞擊坑的直徑在190公里以上,單單坑就已經超過190公里了,在這坑內的生物,當場斃命。

緊接著,衝擊波以及被拋射到高空中的碎屑物再次引發第二段攻擊,在半徑為3000公里的區域內都是這顆小行星有效殺傷半徑。

然後是海嘯、火山噴發、地震自然災害上演,酷熱的天氣引起世界範圍內的森林大火,森林大火產生的濃煙佈滿了當時的天空,另外撞擊產生的塵埃以及火山噴發的火山灰,這使得當時的光照至少瞬間下降了20%。

科學家對沉積岩中遺留下來的海洋生物的脂肪分子進行分析,感受到在撞擊後的二三十年間裡,海洋的溫度至少下降了7℃,那麼陸地上可能更為明顯,應該下降了10℃左右。

光照降低,導致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較低,綠色植物死去,食草的動物也隨之死去,然後就是食肉動物了。飛在天上的翼龍,它們正奮力的尋找下一處棲息點,濃煙以及缺少食物帶來的飢餓感讓它們失去了方向感,也只有少量的翼龍活了下來,而在地面上的恐龍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類似核冬天的氣候持續了二三十年,恐龍可能用不了那麼久的時間,恐龍可能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已經消亡殆盡了,畢竟對於這種生物來說,身軀龐大,消耗能量也大,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力就幾乎沒有了。而剩下的物種在今後的二三十年間裡持續凋零。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了。


一枚遊戲科幻迷


我們都知道,曾經在地球上無比繁盛的恐龍家族滅亡於6500萬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擊,這在生物進化學上基本成了一個定論,因為生物學家找到的恐龍化石几乎都是在6500萬年以前的,而地質學家也考證了6500萬年前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遺蹟,就是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撞擊地球小行星的大小大致為直徑十公里(有說直徑7.9公里)。而我們所看到的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般都解釋為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亡。那麼恐龍滅亡的時間是多長呢?其實不可能是一瞬間的。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必須得說一下,直徑十公分這麼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會造成哪些現象,以及引起哪些影響?

首先,當上億噸的這顆小行星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它會被地球強大的拉力拉碎,形成幾塊巨大的岩石,這些岩石在大氣層中和空氣摩擦劇烈燃燒,發出極亮的光,並且釋放大量的煙塵,它們有的撞擊到了陸地,有的則掉落到了海中,由於這些岩石體積巨大,速度極快,掉落到陸地上的會引起一定範圍的地震,衝擊波甚至會影響到地殼下的地幔,引起周遭的火山爆發,並且還會在地面上濺起巨大的煙塵無數的石塊兒,被濺起的石塊有的甚至會飛出大氣層。



而掉到海里的巨石則會掀起沖天的巨浪,並引發海嘯,橫掃岸邊的一切。

這麼大的災難能瞬間滅絕恐龍嗎?不會的,在這樣的災難中,被直接殺死的恐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為即便是這樣大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災難,也不會比北美洲的面積更大,那麼是什麼滅絕了所有的恐龍呢,最厲害的殺手其實是行星撞擊造成的煙塵。


前面說了,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後會形成許多煙塵,掉到地面上之後,也會濺起巨量的煙塵,並且還會引起火山爆發,同樣會向大氣層中釋放巨量的煙塵,這些遮天蔽日,在整個地球的大氣層中蔓延,漸漸蓋住了全球的天空,這樣一來,來自太陽的光芒就無法照射到地面上,那麼地面的溫度就會迅速下降,整個地球都陷入了冬天,連赤道地區可能都在零度以下,我們知道,恐龍是冷血動物,只能在適宜的溫度中生活,現在的爬行動物仍是這樣,氣溫低於20度就會行動不便,何況是零度以下呢?所以這一時期會有大批的恐龍被凍死。

但是這樣的災難影響的不止是恐龍家族,也影響到了其他的動植物,特別是植物門類,由於沒有陽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地球上大多數的植物都開始枯萎凋零,而植物的死亡也讓恐龍們失去了食物來源,所以又有大批的恐龍餓死了。

如上的過程大概會經歷一年的時間,但是也只是在最初的幾個月中,絕大多數的恐龍都被凍餓而死,然而這些煙塵在地球上空飄蕩了數年之久,有的地質學家甚至認為會在十年以上,恐龍們是極難撐過這麼長的時間的。

不過即便如此,也有一些生物學家認為有些很小個子的恐龍是挺過了這次災難的,然而這是小行星撞擊,徹底改變了地球的氣候,使得地球不再像以前那麼炎熱溼潤,而是變得相對比較寒冷乾燥,作為冷血爬行動物的恐龍,不太適合這樣的生態環境,但是身體恆溫的哺乳動物卻能適應這種生態環境,於是哺乳動物開始發展壯大起來。

那麼那些很小個子的恐龍怎麼樣了呢?生物學家認為它們中的一部分開始向鳥類進化,個子變小,並且長出了保護體溫的羽毛,前肢進化成翅膀開始飛翔,於是一種新的物種出現了。

也有古生物學家認為,剩下的極少量的小個的恐龍由於沒有進化,終究沒有挺過地球生態環境的轉變,於這次小行星撞擊之後100萬年才全部滅絕,但淘汰它們的應該是哺乳動物的捕食了。


人類的方向


答:這個只能進行猜測!直接的滅亡應該在數月至數年內,接下來大規模的生物滅絕持續幾個世紀,對地球整個生物圈的影響長達數百萬年之久。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5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到墨西哥灣,留下一個直徑200公里的撞擊坑;而恐龍最後的化石,也止於6500萬年這個時間點;所以這兩者之間,一定有必然的聯繫。



我們來還原一下經過:

(1)這顆小行星撞擊產生的能量,相當10億顆原子彈,撞擊地附近的生物直接死亡,但這並不是最致命的;

(2)因為地球很大,雖然撞擊後造成地震、海嘯、有毒氣體等一系列災害,但較遠地區的生物,還未受到直接影響;

(3)可接下來厄運將至,撞擊後數天,產生的殘骸拋向大氣層,隨著大氣運動帶到全球,使得全球持續數月的黑暗,隔絕了陽光;



(4)大量植物相繼死去,大型食草動物是第一批受害者,這個滅亡期將持續數月!

(5)接著,大型食肉動物失去食物來源,也漸漸死去;

(6)大型食腐動物,經過一段時間的食物充足期後,也將失去食物來源而滅亡,結合(5)的過程將持續數年;



(7)大型動物基本全部死去,對於小體型的動物,如果能迅速重建生物鏈,就能存活下來,此時數年過去,地球開始恢復生態功能;

(8)但是影響並未結束,因為之前大量植物的死亡甚至部分滅絕,現在的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對於適應性不強的動物,一樣會走向滅絕,這個過程會持續數百年的時間;

(9)當地球的生態重新達到生態平衡時,已經過了幾百年,但整個生態圈要達到之前繁榮的狀態,需要動植物的共同進化,整個進化過程需要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小行星撞擊瞬間滅亡,這個瞬間究竟是多長?時間應該很長很長,大致估計一下,應該在數十萬年左右,下面來說說原因。

科學家對這次小型星撞地球的案發現場——尤卡坦半島隕石坑的尺寸和規模,進行了詳細的測量,根據測量結果,有理工生對這一次的天地大沖撞,計算出了事件發生的大概過程。

首先,是小型星的速度極快,一個直徑大約十多公里的天體小型星,在越來越接近地球時,地球表面上的人或者恐龍,完全聽不到這個火球發出的任何聲音,因為它的速度太快了,比聲音的速度還要快。

當這個小型星越來越接近地球,它接觸到的空氣密度也越來越大,可小型星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根本慢不下來,以至於空氣還來不及避開,就被小型星給嚴嚴實實的擠壓在一起,像是我們平常用打氣筒給籃球充氣一樣,只要空氣被嚴重壓縮後,被壓縮的空氣就會發熱,不信的話去摸一摸剛剛打完氣的氣筒,那是熱乎乎的。高速的小型星會把空氣壓縮得非常厲害,讓空氣就變得巨熱,大概有6萬度那麼高。

被壓縮得這麼厲害的空氣,會變得非常堅硬,就像高臺跳水一樣,如果掌握不好入水角度和技巧,運動員入水時就會受傷。小型星肯定不知道跳水運動員必須掌握的的技巧,所以,在小型星和壓縮空氣的較量中,小行星先會被搞的四分五裂,如果是小一點的,就會爆發一場通古斯大爆炸那樣的天啟事件。

可是,這個6500萬年前的小型星太大了,而且還比較硬,於是它——狠狠的撞到了地面,把地面撞出一個大坑。一下子把天啟事件,升級成了天絕規模。

按照尤卡坦半島隕石坑

的尺寸和規模計算,這次碰撞炸掉了約1000立方公里的泥巴,石頭、海水和氣體,這顆巨型天文炸彈的殺傷半徑大概是250到300公里,另外伴隨的強力衝擊波至少可以傳遞出1500公里以上。,此外,地表被炸飛後,又落下來的大塊碎片,大概分佈到了——半個地球世界。注意,只是半個。

原以為這些理工狂人的計算到這裡已經結束了,誰知道還有狂熱者,持續跟進了計算。居然算出了在尤卡坦半島的地球背面(也就是距離最遠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地區,按照熱力學計算結果,這次大撞擊所產生的巨大熱量傳導到蒙古地區時,會讓蒙古地區的地表溫度上升到50攝氏度,傳播的時間需要15個小時。根據這個結果,包括恐龍在內的很多動物,只要

躲在一些合適的地方後,就不會即刻掛了。

這是當時就發生的事情,接下來,就輪到“核冬天理論登場了。

人類其實並不太關心恐龍是怎麼滅絕,因為這是科學家的事情。但是對自己會不會滅絕,倒是非常的上心,核武器出現後,人類花了好大心思,來研究核大戰爆發的結果,最後研究出的結論是:將迎來一個核冬天。一旦核大戰爆發,地球表明上的塵埃會騰飛到天際,久久不能散去,塵埃會將大量的太陽光,反射回太空,同時地表也因為失去陽光,溫度急速下降,大量的動植物開始死亡,一個人為的、長期的核冬天來臨。在接下來,因為環境變化,地表原有的生態鏈條都開始變化,引發食物極度短缺。最後整個人類,只有極少數倖存者可以活下來。

小型星撞擊後,還是有很多能夠活下來的恐龍。接下來,有大火、煙塵、缺水、食物消失和個體變異等等,輪番上陣。讓這些倖存者中的大多數,再慢慢的死去。

幸虧人類還暫時用不上這個研究結果,但還是很合適,非常合適。用核冬天理論來解釋恐龍的滅絕,核冬天理論的第一次科學運用,就這樣套用在恐龍滅絕上。難怪很多科學家們反對核武器時,就用恐龍做為圖騰。這是個理論指導實踐的好案例。

在後面的幾十萬年,留下了很多的恐龍蛋。可是,在恐龍蛋的胚胎內部,已經開始出現異化。或許這些恐龍蛋的母親還是幸運的,至少還有食物,還能生個龍蛋。但是這些蛋,很多都已經變異得無法孵化了,或者為了適應環境,恐龍已經鉅變了。

還有人猜想,可能今天的雞,就是恐龍的後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